■王国灿
一、背景与挑战:AI人才短缺已成高质量发展关键瓶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为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随着DeepSeek等生成式AI技术的爆发式迭代,“AI+”正深度重构产业生态,催生人才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脉脉高聘报告显示,AI相关岗位供需比已跌破1.0,深度学习等技术岗甚至低至0.27,“一人难求”成为行业普遍困境。尽管我国AI研究人员数量以年复合增长率28.7%的迅猛势头跃升至5.2万人,但在顶尖人才储备、核心领域攻坚、全产业链覆盖等方面,仍与美国等领先国家存在显著差距。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新锐企业的崛起虽彰显本土创新活力,但人才结构性短缺正成为制约我国抢占全球AI科技制高点的最大障碍。
![]()
资料图
二、战略破局:构建“三位一体”AI紧缺人才培育体系
(一) 强化国家战略牵引,构建精准化人才治理新格局
制定全产业链动态人才图谱:建立国家级AI人才数据中心,联合工信部、科技部、教育部,聚焦大模型、具身智能、AI芯片等十大战略领域,绘制实时更新的紧缺人才热力图,精准识别缺口方向与数量。避免“撒胡椒面式”投入,实现资源靶向投放。
打造跨部门协同治理平台:成立国家人工智能人才发展委员会,破除政策“碎片化”壁垒,统筹重大专项、基金配置与评价标准。建立“揭榜挂帅”机制,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引导高校、企业联合攻关核心“卡脖子”技术,在实战中锤炼顶尖团队。
构建国家级能力认证体系:由权威机构牵头,联合头部企业(如华为、百度)、顶尖高校(清华、北大等),建立覆盖算法、伦理、工程化的AI核心岗位能力标准与认证体系,为人才评价与流动提供统一“标尺”,破解企业招聘与人才发展的盲目性。
![]()
资料图
(二) 重塑教育培养范式,打造产教融合育人新生态
推动课程体系革命性重构:在高校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普及AI素养。大力推广“AI+X”交叉专业(如AI+生物、AI+金融),打破学科壁垒。设立“微专业”“荣誉学位”等灵活学制,允许学生跨学院定制培养方案,培育复合型架构师。
构建“学习工厂”式实践平台:由国家主导建设区域级共享算力中心与高质量开源数据集,向高校开放。推动头部企业(如腾讯、阿里)深度参与课程开发,将真实工业场景(如自动驾驶仿真、医疗影像诊断)转化为教学案例。推广“双导师制”(企业工程师+高校教授),确保学生毕业即具备解决产业级问题的能力。
创新评价与激励机制:破除唯论文导向,设立“AI创新实践卓越奖”,重奖在开源贡献、技术转化、竞赛突破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师生。试点高校教师“产业教授”职称序列,吸引顶尖工程师回流教育界,打通产学研人才双向流动通道。
(三) 实施全球英才汇聚计划,建立开放包容引才新机制
打造世界级研发“强磁场”: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级AI开放创新平台,提供国际领先的算力集群(如万卡规模)、高质量脱敏数据池及配套政策包(如跨境数据流动试点),吸引全球顶尖团队入驻开展长周期基础研究。
创新柔性引才模式:设立“云上实验室”计划,支持海外科学家以远程方式牵头国内项目。推广“季节教授”“双聘院士”等灵活机制,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针对青年才俊设立“鲲鹏学者”专项,提供500-1000万元/人的科研启动金与免租人才公寓,解决后顾之忧。
营造敢于探索“无人区”的科研文化: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AI高风险高回报专项,允许失败,鼓励挑战认知边界。支持青年科学家主导“从0到1”的原始创新(如神经形态计算、量子机器学习),对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团队给予持续10年以上的稳定支持,培育中国自己的“DeepMind”。
![]()
资料图
三、关键行动保障:筑牢人才战略实施的制度基石
优化财政金融支持:设立千亿级国家人工智能人才发展基金,通过“拨投结合”方式支持早期技术转化。对AI企业研发投入实行200%加计扣除,人才薪酬支出给予税收返还。鼓励险资、养老金等长期资本投入AI人才密集型初创企业。
深化数据要素改革:在临港、横琴等自贸区试点“数据海关”制度,在安全可控前提下促进科研数据跨境流动。建设国家级AI数据集开放平台,推动医疗、交通等领域高价值数据脱敏后向研究机构定向开放。
构建人才发展生态圈:在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打造“AI人才社区”,集成研发办公、国际学校、医疗康养功能,提供“类海外”生活环境。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青年科学家论坛,提升我国在AI伦理、安全等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AI已经让世界变化得更快,也让敢于创造的人更珍贵、更有价值。于是,我们应该在这样的科技浪潮中,有热情,有方向感,有想象力,有推动世界向前走的勇气与智慧。愿每一位年轻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航道,在未来发展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
![]()
资料图
结语
人工智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顶尖人才的角力。唯有以国家战略为引领,以教育变革为根基,以全球视野聚英才,方能破解“紧缺”困局。当政策协同的“指挥棒”精准发力,当产教融合的“生态雨林”郁郁葱葱,当四海英才在东方热土上竞相奔涌,中国必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铸就“AI人才高地”的崭新丰碑,为民族复兴注入磅礴的智能动能。时不我待,唯有人才,方能制胜未来!
(本文作者:王国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资深媒体人、文化战略观察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