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中国文坛的常青树,在五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创造出两千万字的浩瀚世界;他的《古船》《九月寓言》早已成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不朽名篇,十卷本《你在高原》更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原”。他就是作家张炜。新近播出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第二季,就带我们走进了张炜的“文学的故乡”。
在纪录片中,这位构筑了庞大文学王国的作家,宣称自己“没有一个具体的故乡”。他的故乡,不在某村某镇某座城,而在广袤的林野与无尽的旅途。
当纪录片的镜头跟随他漫步于龙口的林野,听他如数家珍地呼唤草木之名;当他画出记忆深处那个由流浪者组成的“西岚子”部落;当他带领读者回到半个多世纪之前的故地,画面中出现已半个多世纪不曾谋面的故人;当他在各种小动物身上发现人、窥见美……我们得以窥见,张炜“文学的故乡”底蕴之深厚宽广,阔大无边。那山,那海,那草木,那虫鱼,共同构筑了张炜的生命经验、审美经验与情感世界。
这也是他屡次提及的,“我的原野盛宴”。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文学的故乡》,回到张炜文学梦想萌发的现场,探寻那片孕育了奇崛风景与生命哲思的精神原乡——
![]()
《文学的故乡》第二季温暖归来,张炜带你回到“文学现场”
文 | 钱欢青
暌违五年,《文学的故乡》第二季温暖归来。自10月27日20:00播出第一集韩少功后,28日晚,又播出了第二集张炜。
张炜,从《古船》《九月寓言》到《你在高原》,他以超越两千万字的作品为读者奉献了奇崛宏大的美学风景,闪耀着自然光焰与生命哲思。在28日播出的节目中,张炜邀请观众追寻文学故乡的母题,回到文学现场。
![]()
“我的故乡在林野,我的故乡在旅途”
既然是《文学的故乡》,那么纪录片的第一部分,就是跟随作家去到他的故乡。然而张炜在片中说:“我没有一个具体的故乡。我的故乡在林野,我的故乡在旅途。如果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会说,我是西岚子的人。那片荒野就是我的诗林。”
确实如此,当镜头跟随着张炜走过山东龙口万松浦书院的那片林野,张炜对林子里的植物如数家珍,仿佛它们就是自己多年的朋友:木贼、麻尾草、构树、灰菜、打破碗……还有一种麻黄,张炜记得,小时候自己身上害冷,“拿麻黄泡水喝就好了”。他还在林子里找到了两棵榔榆,“整个林子只有这两棵”。
![]()
张炜坦言,以前写东西,累了就会在这林子里走走,他不愿意去被修整得很规整的路上待着,因为“只有原始的林子才让人放松,一走到这里就觉得回到了过去”。
不过可惜的是,随着周边环境的变化,如今海风穿过新建的楼房,往往容易把林子里的大树刮倒。
童年的记忆当然不会磨灭,在片中,张炜画出了小时候自己家附近的地图,野林里的家,附近有国营林场,有个灯影村,穿过林场,就是西岚子。岚子是当地人对荒野的叫法,“这是只有17户的一个吉普赛式部落,全是流浪汉。他跟当地的原住民完全不一样,他们说话和当地人不一个口音,南腔北调。在我眼里这就是像一座大城市一样的丰富。他们说话的声调让当地人不能容忍,再加上一些异地习俗和其他行为特征,就成了当地人永久的嘲弄对象。人们给这个小村的人取了一个共同的外号:‘艇鲅’。”艇鲅的意思,其实就是河豚,是有剧毒的,张炜说,这种说法其实说明了当地人对这些人的厌恶和抗拒。
如今西岚子已经是一片废墟,灯影村也找不到了。林子周边都变成了社区,“变化太大了”。不过摄制组还是找到了《九月预言》中张炜笔下的“赶鹦”,那个有着长长的辫子,像风一样“奔跑的女神”,“九月的阳光照亮了一片瓜叶儿,火红的一簇簇火焰在地皮下边燎,一直烧穿了九月,整个秋天这才成熟起来。”虽然“赶鹦”如今已经成了一位老太太,但书里书外的温馨还是令人感动。
从“芦青河时期”到《古船》的诞生
纪录片呈现了张炜的创作历程。他的同学李世惠在片中回忆,“1978年张炜考入烟台师专前,已有二三百万字的写作”。1979年秋天,张炜在学校成立芝罘文学社,1980年1月,《贝壳》创刊号诞生,张炜随后在《山东文学》上发表小说《达达媳妇》。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宋遂良回忆,彼时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都很流行,但张炜并未汇入这些“潮流”,而是回到文学,回到艺术本身。
那个时期的张炜,作品中较少苦难,笔下总是美好的世界,这个时期也被评论家认为是张炜的“芦青河时期”,一种“清丽、清纯、诗化”的写作。
名声渐起后,经常有文学杂志向张炜约稿,一开始他总是改一下旧作拿去发表,但后来认为这样不行,于是“烧掉了大概三百万字的旧稿”。
或许没有这种勇敢的“告别”,就不会有载入中国当代文学史册的《古船》。为了容纳小说中的众多故事,张炜找到了一家粉丝厂,“每天清晨,太阳还没出来,晒粉场上就忙碌起来。洁白的、像雪一样纯净的粉丝悬在一行行架子上了,姑娘们赶紧伸手去摆弄它们,直到它们完全晒干,轻得像柳丝一样在风中徐徐飘动。”张炜说,“《古船》最重要的还是隋抱朴和一个潜在的我,这个作者比写作的这个我,特别是生活中的这个我要高得多。我觉得我是为更高的我在写作,这个我对我俯视、监督、期待。”
《古船》的写作过程充满艰辛,不说长时间的调查和对大量历史档案的查阅,在写作时,为了不被打扰,张炜先是把自己藏在一处招待所,后来又在四里山找到一个废弃的变电所,“里面还有壁虎,找朋友用石灰水刷了一遍墙,放了一张桌子就开始写了。写完就像大病了一场。
《当代》原主编何启治记得,当时张炜到北京送稿子,“就觉得他非常疲惫”。《古船》发表在1986年第5期《当代》杂志,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
“非如此的篇幅,而不能够尽兴”
2011年,张炜的十卷本《你在高原》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的授奖词为——《你在高原》是“长长的行走之书”,在广袤大地上,在现实与历史之间,诚挚凝视中国人的生活和命运,不懈求索理想的“高原”。张炜沉静、坚韧的写作,以巨大的规模和整体性视野展现人与世界的关系,在长达十部的篇幅中,他保持着饱满的诗情和充沛的叙事力量,为理想主义者绘制了气象万千的精神图谱。《你在高原》恢宏壮阔的浪漫品格,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和追问,有力地彰显了文学对人生崇高境界的信念和向往。
在纪录片中,张炜也说到了《你在高原》的创作,并回应了部分读者的质疑:“我的少年时期的孤独,后来的游走,生活中的挣扎,还有祖辈的苦难,所有的见闻,全都综合在一个四五百万字的长卷里边。也有好多人质疑,说它没法读完,太长了。这个质疑变成了我自己的质疑,我能不能写得更短一些,后来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必须把它写出来。非如此的篇幅,而不能够尽兴。”
此外,纪录片中还呈现了张炜创办的万松浦书院,袒露了他恢复书院传统的初心,和对“雅正、纯粹、现代”的追求,和对齐国历史、对徐福的研究等等。有意思的是,片中还呈现了张炜生活的一大乐趣——和动物的交往,“因为它有自我,它真实,它自然,像猫一样的自我,像狗一样的忠诚,牛那种力量和朴实,马的俊美,羊的温顺。这些东西是最宝贵的”。
如著名评论家、作家李敬泽所言,张炜是一位“内在世界极为宽阔的作家”。他的作品构筑起一个庞大、丰富的世界,值得我们一次次不断探寻。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新黄河客户端,原刊记者、编辑:钱欢青,在此一并致谢。
![]()
《我的原野盛宴》| 人民文学出版社
![]()
《我的原野盛宴》是茅奖作家张炜的纯净温情之力作。
这是一部纯净唯美、情感浓郁、有着深厚生活积累的非虚构作品。作者张炜以孩童的视角,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从幼年的童真生活写起,为读者还原了一段被人遗忘的民间历史,精彩地描绘出一场“原野盛宴”。
这是一部具有较高文学品质的佳作,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精神家园的守望,是对人、对自然、对世界真挚的“爱的教育”。乘着记忆的时光机回到当年,张炜重新审视自己的少年岁月,在广阔的原野展开对万物的好奇,对大地、星空的探寻……
本作品生动鲜活地描述了三百六十多种动植物,既有自然世界的丰饶,又有乡间生活的野趣,为我们指引出人生的永恒梦想和生活的至真之乐。文字深情细腻、质朴纯真、简约清新,为现代汉语写作的范本和美章。
《古船》|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古船》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小说,描写了胶东芦青河畔洼狸镇上隋、赵、李三大家族四十多年来的荣辱沉浮、悲欢离合,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曲以及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那片土地所发生的巨变。小说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古老农村在急速化历史嬗变中的阵痛与冲突,被评论家称赞为“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的碑石”。
《古船》出版之后,获得“庄重文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多个奖项,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迄今已经有六十余种版本,被译为英、日、法、俄、韩、德、西班牙、瑞典、意大利、土耳其、阿拉伯等多种文字,并被法国教育部和巴黎科学中心列为全法高等考试教材及必读书目。
《去老万玉家》|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你在高原》| 人民文学出版社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独药师》| 人民文学出版社
![]()
《艾约堡秘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刺猬歌》|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古船手稿》| 人民文学出版社
![]()
《读诗经》| 人民文学出版社
![]()
《楚辞笔记》| 人民文学出版社
![]()
《陶渊明的遗产》|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也说李白与杜甫》|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唐代五诗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
![]()
《苏东坡七讲》|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初审:方 也
复审:薛子俊
终审:赵 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