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盛唐时期,两位顶尖高人被皇帝请进宫,只为推算大唐的未来。
他们一个观星,一个相面,本以为只是预测王朝兴衰。
谁知其中一人一写起来就刹不住车,直接写到了世界的尽头。
那本被视为国家绝密、历代禁止传播的奇书,竟然提前揭示了我们如今身处的混乱之局。
书里不仅藏着二战的结局,甚至预言了未来全球将因「三尺童子」的到来而终结纷争。
预言太深,天机不可尽泄,我们只能看到历史走向一个宏大而又令人难以置信的半结局。
![]()
01
《推背图》的问世,要追溯到大唐贞观年间,两位如同天降神人般的预言大师——袁天罡和李淳风。
他们二人的天赋和背景截然不同,但却合力铸就了这部贯穿千年的预言奇书。
先说袁天罡,他是当时名声响彻四方的著名相士,精于相面算命。
他原先在四川地区担任县令一职,但因为其相面之术准得出奇,很快就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了宫中,成为帝王身边的智者。
袁天罡最广为流传的传奇事迹,便是他曾给年幼的武则天相面。
武则天虽然并非四川人,但出生在四川。
她出生后不久,便被身边的亲人乔装打扮成了男孩子的模样,送去给袁天罡看相。
袁天罡只看了一眼,眼神中便闪过一丝惊骇,他心头剧震,感到一股难以言喻的帝王之气扑面而来。
他颤抖着声音,压低了嗓音对身边的人断言:
「此子非比寻常,虽然装扮成男儿,但却拥有帝王之相。」
「她将来必然能够主宰天下,甚至成为天下的主人。」
这番话在当时听来无疑是惊世骇俗的预言。
不过,袁天罡被李世民召入宫中,并非因为武则天之事,因为他进宫时,武则天尚未入宫。
另一位核心人物是李淳风,他是陕西人,身份更加专业且显赫。
李淳风既是中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道士,他尤其擅长天文历法和占星之术。
他的父亲原本是县令的辅佐官——县卫。
后来,他的父亲辞去了官职,成为了一名道士。
因此,李淳风从小便是在天台山的道观中长大,接受了系统的道家占星学教育。
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能通过占星术预知未来,具备古人所说的「遥视」能力。
这种能力能让他遥遥看到未来的景象。
在唐朝建立之前,即隋朝时期,他十几岁时就已经入宫为官,担任「太史」一职,专门负责掌管历法和占星。
![]()
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后,李世民立刻将这位声名显赫的天才招到了自己的身边。
毕竟,历法和天象紧密相关,通过观察星辰运行的规律,可以推断何时可能发生国家大事。
李淳风比袁天罡整整小了30岁。
但从预言的能力上来看,李淳风似乎比袁天罡还要厉害一些,名声也传得更早。
袁天罡是通过民间的名声积累,一步步被发掘入宫,更擅长根据事情来判断吉凶,属于算卦的范畴。
而李淳风则是科班出身,自小在道观长大,是真正的天才,他通过观天象,能够看到极其遥远的事情。
李淳风来到李世民身边后,也做出了对武则天的预言。
他明确指出,唐朝到了中期,国运将会经历一次衰落,而就在那个时候,武则天将会登基称帝。
李世民闻听此言,心中的惊惧瞬间化为杀意,决定立刻先下手为强,将当时还年幼的武则天干掉。
然而,李淳风却在关键时刻拦住了他。
李淳风严肃地制止道: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
「如果你现在将她杀掉,命运不会停止,将会有其他女人取代她的位置。」
「那样的话,李家的子孙将会全部被诛杀殆尽,大唐天下就彻底完了。」
「但如果陛下能留下武氏一命,虽然皇位暂时保不住,但李家的社稷和血脉还能得以保存。」
李世民虽然听得心中很不痛快,但他明白这是天命所归,无奈之下只得放弃了杀心,放过了武则天。
这件事情从侧面证明,李淳风的预言能力已经涉及到了王朝的根本命数。
02
既然李世民身边聚集了两位如此顶尖的预言家,他当然需要进行一次现场考核,来确定他们是否值得信任。
有一天,李世民带着袁天罡和李淳风出宫游玩。
他们来到了一条河边,恰好看到两匹马正在渡河:一匹是红色的赤毛马,另一匹是黑色的马。
李世民指着河水,对两位高人提出了一个即时的考验:
「你们俩来推测一下,这两匹马,究竟谁能率先抵达对岸?」
袁天罡经验丰富,他二话不说,马上取出卦象进行推算。
很快,他算出了一个卦,名为「离卦」。
「离卦」在五行之中代表火。
袁天罡根据卦象,毫不犹豫地给出答案。
他坚定地回答:
「陛下,我算出的卦象属于火属性。」
「火对应着红色,所以我猜测,一定是那匹红马先过河。」
在场所有人都觉得这个推算很有道理。
然而,李淳风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意见。
他显得比袁天罡更加从容和睿智,带着一种洞悉事物本质的自信。
李淳风微笑着说:
「袁老先生的『离卦』,推算得自然没有错,这确实是火卦。」
「但陛下您想,火是从何而来的呢?它最初的征兆是什么?」
「火最初是伴随着烟雾出现的,烟雾总是先于火而显现的。」
「而烟雾的颜色,恰恰是黑色的。」
「因此,我预言,是黑马先过河。」
![]()
结果,正如李淳风所预言的那样,那匹黑色的马率先踏上了河岸。
李世民对李淳风的这种推演能力感到极度震撼。
尽管预测成功,李淳风却表现得非常谦逊。
他恭敬地对袁天罡说:
「若没有袁老先生精准的『离卦』作为基础,我也没有办法推导出最终的结局。」
这番话既肯定了袁天罡的功力,又展示了自己更胜一筹的洞察力。
这件事情彻底打消了李世民的疑虑。
他心中暗想,自己拥有了这两位能够预知未来的智者,感觉未来的事情尽在掌握,自己已经无敌于天下。
03
仅仅预测一匹马的输赢,显然无法满足李世民对大唐江山社稷的宏伟蓝图。
他清楚地知道,大唐的运势绝非红马黑马这种小事,不能靠偶然蒙对的概率来决定。
为了求得一个最准确的结果,李世民决定让两位高人同时推算大唐王朝的国运。
他将李淳风和袁天罡都召进了宫中。
李世民严肃地对他们说:
「我需要你们帮我推算一下大唐的命运,此事关系重大。」
「朕担心只靠一人预测不够准确,需要你们同时进行。」
根据传说,李世民为了确保他们预测的独立性,让他们两人背对背坐下,各自写下自己推算出的预言内容。
袁天罡随即开始认真地算卦。
他预知了唐朝之后数百年的重要内容,记录下了几个重要的卦象。
当他觉得自己已经写得差不多了,便停下了手中的笔。
他带着一种松了口气的心情,转头看向身后的李淳风。
然而,袁天罡的目光瞬间充满了惊讶和不安。
他发现李淳风并没有停笔,仍然在奋笔疾书,写个不停。
这不是因为李淳风写得慢,而是因为他看到的景象实在太多了。
李淳风通过他超凡的占星术,看到了远远超出唐朝国运范围的景象。
据说,他笔下记录的预言内容,已经超越了唐朝之后的2000年,并且还在疯狂地继续记录,仿佛看到了历史的巨轮永无休止地向前推进。
他看到的是天地的循环,根本没有尽头。
这种景象让袁天罡意识到事情正在走向一个危险的境地。
袁天罡深知,预言本身就是泄露天机之事,说得越多,遭受到的天道反噬可能就越大。
而且,天机无边无际,根本没有办法说尽,再写下去不仅对自身不利,更可能引发不可预测的后果。
他心中警钟大作,知道不能再让李淳风继续写下去了。
04
袁天罡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起身,采取了果断的行动。
他迅速走到了正处于入神状态、疯狂书写的李淳风身后。
他伸出手,轻轻地,但带着制止的坚定力量,推了一下李淳风的后背。
这个动作,便是「推背图」这个名字的直接由来。
袁天罡推完之后,说出了一句流传千古、充满玄机的话:
「千千万万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
这句话的含义是,预言这种东西是没有尽头的。
你永远也说不完,我们已经泄露了太多的天机,不应该再继续了,不如就此打住,回去休息吧。
这句话,最终成为了《推背图》的最后一句话,即第60象的定论。
于是,两位高人预测的所有内容合在一起,形成了这部传世的预言奇书——《推背图》。
说实话,当时这部书的内容,只有李淳风、袁天罡和李世民三人知道。
毕竟这涉及到国家的运势和最高机密,绝不可能让外人知晓。
然而,在李世民去世之后,这本书的内容还是流传了出去。
最大的可能性是李淳风泄露的。
因为袁天罡在李世民之前就已去世,而李淳风又多活了20多年。
这些至高机密的内容,不可能从第四个人那里传出。
这本预言书一经流传,立刻被历朝历代定为禁书。
朝廷严禁出版、抄录、观看、研究和传播。
它能够流传至今,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
但正因为它是在民间秘密流传,在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版本。
目前已知的《推背图》版本至少有6个,内容甚至互相冲突,让人无法确定哪个最接近原版。
如今最常见、也是最广为研究的版本,是1915年上海书局出版的那个版本。
这个版本的《推背图》总共有60组预言,按照天干地支的顺序排列,被称为60甲子。
但请注意,这里的甲子并非用来纪年,它仅仅是这60组预言的编号。
因此,预言的整体长度,正是当年李淳风预测的大约2000年的时间跨度。
每一项预言的发生时间并不精准,而是需要通过图画和文字寻找线索。
《推背图》的秘密结构:揭示天道的60个符号
这部奇书之所以令人神往,不仅在于其内容,更在于其独特的结构。
每一项预言都由三部分组成,如同一个设计精巧的谜题,等待后人去破解:
首先,是被称为「象」的图画,用形象的画面指代事件。
其次,是第一段文字「谶」,它是预言的主体内容,由4个短句构成。
再次,是第二段文字「颂」,是对「谶」的补充说明,包含时间、地点或其他补充信息,同样是4句话。
最后一段则是「注解」,但这并非《推背图》原有的内容,而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在400多年前对这本书进行的解读和批注。
现存的大多数《推背图》抄本,都保留了金圣叹的这些解读。
但这些晦涩的符号,真的能预测未来吗?
为什么历代统治者要将其列为禁书?
而这些被封存了1300多年的惊人预言,又是如何精准地命中了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
如果想要一睹那些已经被历史验证为百分之百准确的“天机”,以及关乎我们当下的“不可说”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