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刘威跟张丰毅借钱,他写了一张借条,张丰毅把借条给老婆收着,后来刘威去还钱,张丰毅的老婆却不给回借条。
1991年,北京胡同的夜风闷得连猫都不爱走动,刘威拎着一袋水果敲响了张丰毅的家门,手心里攥着一张新写的借条。
彼时的刘威还没闯出什么名气,到手的工资根本赶不上大城市的消费,只能住在好友刘蓓“友情赞助”的老屋里,每天跟一群大爷大妈排队上公厕。
![]()
没钱是常态,年轻人手里存不住钱,更别说有这么多地方都要花钱,每到钱花完的时候,刘威就开始琢磨着,该去哪里借点钱来,张丰毅成名早,结婚早,手里钱比他宽裕,因此常常成为被借钱的。
见到他来,张丰毅却没多问,直接给他倒了杯热茶,他支支吾吾试图把借条递过来,反倒笑着说:“你还真写啊?你要不是你,我都不信。”
刘威脸上带着点青涩,爽朗的说:“规矩不能乱,钱是朋友的,账得清楚。”
张丰毅接过借条,转手塞给一旁看热闹的妻子,半开玩笑地说:“这个得好好收着,别回头这小子赖账。”这当然是说着玩的,刘威一向是有借有还,毕竟之后才能再借不难。
钱到手了,刘威在胡同口炸酱面馆点了一碗最贵的牛肉面,边吃边琢磨着以后得怎么还这份情。
张丰毅的老婆把那张借条夹在一本旧小说里,逢年过节偶尔翻出来乐一乐,嘴上埋怨张丰毅不懂理财,心里却觉得这借条比存折还值钱。
刘威从没忘记那笔钱,戏一场接一场,刘威的名字出现在各大电视剧的片头,终于攒够了还钱。他带着一封手写感谢信和一叠百元大钞敲开张丰毅家门,满脸郑重地问:“嫂子,借条呢?”
张丰毅还没开口,妻子抢着说:“借条不能还你,留着以后炫耀用,以后指不定还能卖出高价呢,谁让你现在火了呢。”
刘威一愣,哭笑不得,张丰毅在旁边笑得前仰后合,说:“你也别争了,咱这关系,用不着那点纸。”
三个人最后围坐餐桌边吃饺子,刘威把钱硬塞到张丰毅手里,张丰毅的老婆却把借条收得更紧了,刘威调侃:“嫂子,这以后要是拍成电视剧,借条得给我留个特写镜头。”
![]()
张丰毅是那种仗义到没脾气的人,哪怕家里也不宽裕,朋友有难总能挤出一份力气,两人偶尔喝酒,张丰毅就说:“你以后红了别忘了哥们。”
刘威回他:“你放心,等我有房有车,第一个请你喝酒。”
那些年,演员的片酬远不如现在,刘威常常一个月只够付房租和伙食,每次在胡同公厕被认出来,他总是笑着跟人唠嗑,背地里琢磨着哪天能搬进有独立卫生间的新房。
那间房里,冬天最怕暖气不热,刘威只能裹着棉袄看剧本,小桌子上堆满了台词本和方便面袋子,朋友们都觉得他太沉得住气,刘威只是咬着牙说:“再熬两年,日子就会变。”
1993年,《唐明皇》在全国热播,刘威一夜之间成了李隆基的代名词,观众在电视里看他是威严的皇帝,转头在胡同口还能见他买早点,热情地喊上一声“陛下”,让他哭笑不得。
成名之后,刘威的生活渐渐安稳,但那张“借条”的事他始终没忘掉,偶尔朋友聚会,总有人起哄问他,“老刘,你当年那点债到底还没还清啊?”
![]()
刘威总是眨着眼,装傻充愣地说:“你得问张丰毅,他现在可比我忙多了。”
后来,刘威结识了王晓宇,两个人在剧组相识,性格一个稳重一个爽快,婚礼很简单,圈里人都说刘威终于安定下来了。
儿子出生后,王晓宇辞掉了化妆师的工作,家里大事小事都她说了算,刘威每次领到片酬,第一时间交给妻子,自己只管拍戏带娃,从不操心家里的账目。
刘威总爱开玩笑,说自己一辈子最会的就是“还人情”,小时候欠老师的,后来欠朋友的,现在欠老婆的,谁都别想让他赖账,他觉得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把钱攒住,而是要把人心攒住。
这些年,刘威和张丰毅各自忙着拍戏,偶尔在剧组碰面,总要互相调侃几句,生活的温情,大多藏在这些细小的插科打诨里。
刘威从来不觉得那段拮据的日子丢人,每次回忆起那个在胡同公厕排队的自己,总觉得那是青春里最有味道的部分,若不是那几年吃过苦,后来也不会那么珍惜每一顿热饭。
这些年,刘威和妻子把小日子经营得红红火火,家里常常热闹得像剧组,他说自己最幸运的事,就是遇到了对的人,做了喜欢的事,身边的人都还在,日子虽然简单,但每一顿饭都能吃出家的味道。
参考信源:刘威节目自述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