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想不到,1942年春天东京上空那几声爆炸,最后算账的单子,会递到几千里外的中国老百姓手上。
那十六架美国B-25轰炸机,像一群迷路的铁鸟,在日本人的头顶上扔下几颗炸弹,造成的动静其实不大,还没一场像样的台风来得猛烈。
但日本人心里那根弦,彻底崩了。
“大日本帝国本土神圣不可侵犯”,这话喊了多少年,结果让人家像逛自家后院一样来去自如。
这口气,日本大本营咽不下去。
他们就像一个在外面打赢了架,回家却发现老窝被人掏了的街头霸王,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剩下的只有无能狂怒。
可当时,没人把这事跟中国战场联系得太紧。
杜立特那帮飞行员,油料耗尽,稀里哗啦地在中国东南沿海跳伞、迫降,中国军民连拖带拽,拼了命地把他们从日军的搜捕队手里藏起来。
这本是一场跨国的人道救援,却没想到,一场更大的血债,已经开始悄悄计算。
一笔勾销的机场与算不清的人命账
日本人的报复心,比他们的武器还要精准。
既然飞机是从航母上起飞,在中国降落,那打不着美国的航母,还收拾不了你中国吗?
最初的计划,听起来很“克制”。
日军第13军拿出四十多个大队的兵力,准备搞一次代号“浙江作战”的行动,目标很明确:把中国东南沿海那几个可能被美军利用的机场,挨个给你平了。
这就像一场外科手术,切掉病灶就完事。
但这事到了中国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和第13军司令官泽田茂那里,味道就变了。
这俩人觉得,光砸机场有啥用?
今天你砸了,人家明天就能用几万民工给你重新拍平。
![]()
这种不痛不痒的报复,传出去都嫌丢人。
要干,就得干绝。
他们向东京大本营提议:加码!
不光要毁机场,还要把机场周边的中国军队主力给吃掉,把整个浙江、江西的铁路沿线变成无人区。
这个上头的计划,居然得到了参谋总长杉山元的批准,杉山元这个人,在军中向来以头脑简单著称。
命令一下,“浙江作战”立刻膨胀成了“浙赣会战”。
兵力从四十多个大队直接翻倍到八十多个,再加上飞机大炮,总兵力超过二十万。
这是自武汉会战以来,日军在中国发动的规模最大的地面攻势之一。
这一下,中国第三战区的司令长官顾祝同,直接被打蒙了。
为了这次空袭的绝对保密,美国人直到最后一刻才通知重庆方面,说“我的人要跳伞了,你们准备接一下”。
这就好比你邻居跟你说他要放个鞭炮,结果他点着的是一吨炸药。
留给第三战区调兵遣将的时间,几乎是零。
面对两倍于预期的敌人,而且是憋着一肚子火、准备大开杀戒的敌人,第三战区的防线被撕得粉碎。
日军所到之处,执行“三光政策”,凡是帮助过美国飞行员的村庄,一律烧光;凡是青壮年,一律杀掉。
无数老百姓根本来不及跑,倒在了日军的屠刀之下。
这场仗,中国军队损失惨重,但死伤的平民,数字更是触目惊心,超过二十五万人。
从战略上看,日本人这次泄愤式的报复,简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他们把原本计划用于进攻四川、企图一举解决“中国事变”的精锐部队和宝贵物资,全扔在了浙赣的丘陵和水网里。
![]()
南太平洋战场急需增援的航空兵力,也被抽调到中国来炸机场。
为了出一口恶气,日军在两个最重要的战略方向上都停下了脚步。
一根雪茄与一双军靴的对决
杜立特空袭这颗石子,不光在中国战场砸出了血坑,也在盟军驻华指挥部的茶杯里搅起了风暴。
风暴的中心,是两个美国将军,一个叫克莱尔·李·陈纳德,另一个叫约瑟夫·史迪威。
陈纳德,叼着雪茄,一脸桀骜不驯,是“飞虎队”的头儿。
他是个彻头彻尾的“空军制胜论”者,坚信飞机能解决一切问题。
在他眼里,中国的机场,就是一排排能直接捅到日本本土的匕首。
1943年,他的中美混合空军玩得风生水起。
他们在广州上空把日军第3飞行师团长的座机打成了筛子,还长途奔袭台湾的新竹机场,炸毁了几十架日本飞机。
每一次胜利,都让他更加坚信自己的理论:只要给他足够的飞机和燃油,他就能坐镇中国,把日本的工业区炸回农耕时代。
史迪威,外号“醋乔”,是个倔脾气的老步兵。
他信奉的是脚踏实地的哲学,战争得靠两条腿的步兵和履带转动的坦克去一寸一寸地争夺。
他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了缅甸北部,做梦都想打通那条从印度通往中国的陆上补给线。
在他看来,陈纳德的飞机不过是锦上添花的东西,那些从“驼峰航线”上拿命换来的宝贵汽油,与其让陈纳德拿去搞什么战略轰炸,不如给他缅甸的部队用。
两个人的分歧,不光在战略上。
陈纳德跟蒋介石夫妇关系好,能一起喝茶聊天,被当成自家人。
史迪威打心眼里瞧不上重庆那套官僚作风,跟蒋介石开会能当场拍桌子,私下里没少琢磨着怎么把蒋介石的指挥权夺过来自己干。
![]()
这两种战略,夹杂着个人好恶和权力斗争,在中国最困难的时候,成了一剂毒药。
一场本可避免的千里溃败
被陈纳德的空袭骚扰得受不了的日军,在1944年,决定下血本,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他们发动了代号“一号作战”的豫湘桂会战,目标简单粗暴:摧毁陈纳德在中国的所有前进基地,打通从中国东北到越南的陆上交通线,让陈纳德的飞机再也飞不起来。
就在日军主力在黄河铁桥附近集结,准备南下的时候,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出现了。
陈纳德的侦察机发现了日军的动向,他立刻向蒋介石建议,集中所有轰炸机,在日军还没展开队形的时候,给他们来个迎头痛击。
蒋介石一听,觉得靠谱,马上同意。
但按照盟军的指挥程序,调动空军需要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签字。
史迪威拒绝了,干脆利落。
他的理由冰冷得像军靴上的铁钉:第一,我的缅北战役正在关键时刻,一滴油、一颗炸弹都不能少。
第二,正好借这个机会敲打一下蒋介石,让他知道谁才是老大,逼他把指挥权交出来。
这个决定是致命的。
史迪威为了他在缅甸的战功,为了他在重庆的政治博弈,直接把整个河南的中国军队当成了弃子。
结果,汤恩伯指挥的第一战区在日军的钢铁洪流面前,几乎没得到任何像样的空中支援。
防线一触即溃,几十万大军土崩瓦解,河南、湖南、广西大片国土沦陷。
最黑色幽默的一幕发生在1944年6月,就在衡阳保卫战打得最惨烈的时候,一队更新、更强的美国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从四川成都的机场起飞,它们无视脚下正在崩溃的战线和浴血奋战的中国友军,一路向东,成功轰炸了日本的九州岛。
这次行动证明了陈纳德的空袭战略是完全可行的,但它也用最残酷的方式,凸显了史迪威的固执给中国正面战场带来了多大的灾难。
迟到的胜利与被遗忘的代价
![]()
豫湘桂的惨败,让美国高层也坐不住了。
罗斯福总统一看这不行啊,再闹下去中国战场就彻底崩了。
一纸命令,把跟蒋介石已经水火不容的史迪威调回了国,换上了更为圆滑和务实的魏德迈将军。
魏德迈一上任,立刻改变了史迪威的做法。
他全力支持陈纳德,空军的燃油和弹药供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障。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1945年,日军发动湘西会战,企图攻占芷江机场。
这次,他们一头撞上了一堵由中美空军组成的铁墙。
王耀武的地面部队在强大的空中火力掩护下,打得日军尸横遍野,狼狈逃窜。
芷江的大捷,和一年前豫湘桂的大溃败,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从浙赣会战里为了一次空袭而被迫承受的血腥报复,到豫湘桂会战中因为盟军内斗而导致的千里溃败,再到湘西会战里因为战略协同而取得的酣畅胜利,这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就是那些简陋的中国机场。
为了修建和保卫这些能够威胁日本本土的平台,中国付出了几十万军民的生命和难以估量的财产。
史迪威被召回美国后,至死都认为自己没有错。
而陈纳德留在了中国,直到战争的最后一刻,他的飞机仍在轰鸣。
参考资料:
Tuchman, Barbara W. Stilwel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 1911-45. Random House, 1971.
Glanz, David M. When Titans Clashed: How the Red Army Stopped Hitler.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95. (用于参考日军在不同战场的兵力调动逻辑)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三编,战时外交(三),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
![]()
Scott, James M. Target Tokyo: Jimmy Doolittle and the Raid That Avenged Pearl Harbor. W. W. Norton & Company, 2015.
本文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杜绝低俗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