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肇庆城中路的烟火深处,一座红墙赤瓦的楼阁骤然闯入视野,高台之上的飞檐翘角刺破天际,在南国的晴空下投下斑驳的光影。这便是丽谯楼,当地人唤作“红楼”的古建筑,它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着端州千年的风雨,也藏着两宋与南明的兴衰密码。
![]()
![]()
走近细看,红砂岩砌成的台基沉稳厚重,历经八百余年风霜,石缝间已长出青苔,却依旧稳稳托举着上方的楼阁。抚摸着粗糙的石面,指尖能触到岁月的沟壑,那是宋明两朝的砖石在与今人对话。台基长宽约三十四米见一十四米,六点一四米的高度不算巍峨,却自有睥睨众生的气势,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它与生俱来的皇家渊源。拱门高近五米,足够当年的车马仪仗从容出入,门上“古端名郡”的匾额字迹遒劲,虽经后世修复,仍透着几分当年的雄浑气魄。两侧“星岩朗曜光山海,砚渚清风播古今”的对联,既点出了肇庆星湖岩峰的奇景,也暗合了端砚的文脉传承,让这座城楼多了几分文雅气息。
![]()
![]()
谁能想到,这座如今静立在城市中心的楼阁,最初的诞生竟源于一位帝王的封地情结。北宋年间,端州还是岭南的一处偏远州府,却因盛产端砚而闻名天下。彼时的赵佶尚未登基,以端王身份领受这片土地的封地,或许正是在这青山绿水间,这位后来的宋徽宗培养出了对书画艺术的极致追求。元符三年,赵佶意外登基,成为北宋第八位皇帝,念念不忘当年端州的岁月,遂将端州升格为肇庆府,取“开始吉庆”之意,并御笔亲书府名。为了供奉这份御书,宋重和元年,官府在府衙前筑起高台,建起一座气势恢宏的楼阁,命名为御书楼。当年的御书楼想必雕梁画栋,御笔匾额高悬正中,来往官员百姓无不驻足瞻仰,那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皇权在岭南的象征,是端州从州府跃升为一方重镇的见证。
![]()
![]()
岁月流转,朝代更迭,御书楼在战火与风雨中几经损毁。明天顺六年,郡守黄瑜主持重建,将御书楼更名为丽谯楼。“丽谯”二字出自《庄子》,意为华丽的城楼,既贴合了楼阁的规制,也暗合了肇庆作为岭南名郡的地位。此时的丽谯楼,褪去了几分皇家专属的威严,多了些地方治理的烟火气,成为肇庆府衙的标志性建筑,见证着明代岭南的繁华与安稳。台基上的红砂岩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拱门内外人来人往,有赴任的官员,有赶考的书生,有经商的小贩,他们的脚步踏过拱门,也踏过明代肇庆的寻常岁月。
![]()
谁也未曾预料,这座历经宋明两朝的城楼,会在明末的乱世中再次迎来命运的转折。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大明王朝轰然倒塌。随后清军入关,铁骑踏遍中原,南方的明朝宗室纷纷建立政权,意图延续汉家天下。清顺治三年,桂王朱由榔在两广官员的拥戴下,于丽谯楼登基称帝,建立南明永历政权,这座曾经的御书楼、府衙城楼,一夜之间成为南明的皇宫,更名为永明宫。那一刻,高台之上旌旗招展,朱由榔身着龙袍,面对南方的半壁江山,或许也曾心怀收复失地、重振大明的壮志。丽谯楼的红墙下,挤满了文武百官与百姓,他们期盼着这位新帝能带来安宁,能阻挡清军的铁蹄。
![]()
![]()
然而,历史的洪流终究难以逆转。永历政权建立后,面对清军的步步紧逼,只能在南方辗转流离,丽谯楼作为永明宫的岁月短暂而仓促。但正是这段经历,让丽谯楼的历史多了一层悲壮的色彩。它见证过北宋的盛世恩典,经历过明代的太平岁月,也亲历过南明的落日余晖。当清军的铁蹄踏入肇庆,永明宫的龙旗坠落,丽谯楼再次回归沉寂,只是那红砂岩的台基上,似乎还残留着当年的硝烟与泪痕。
![]()
时光荏苒,近现代的战火与建设,让丽谯楼的原有楼阁损毁殆尽,如今我们看到的楼阁,是建国后重建的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但工匠们用心复刻了古楼的风貌,重檐歇山顶依旧错落有致,红墙赤瓦依旧鲜艳夺目,“红楼”的昵称也因此流传至今。十二米高的楼阁矗立在明代遗构的台基之上,古今建筑工艺在此交融,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又赋予了建筑新的生命力。楼阁之后,曾经的肇庆府衙早已不复存在,如今开辟为遗址公园,青草萋萋间,依稀能辨认出当年衙署的格局,与丽谯楼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历史画卷。
![]()
![]()
站在丽谯楼的高台上,俯瞰城中路的车水马龙,古今的画面在此刻重叠。眼前的街道上,行人步履匆匆,汽车鸣笛而过,充满了现代都市的活力;而恍惚间,仿佛能看到宋代的官员身着官袍,手持笏板,从拱门下走过,前往府衙处理政务;能看到明代的书生驻足对联前,细细品味其中的意蕴;能看到南明的士兵手持兵刃,守卫着这座临时的皇宫。这座楼阁,就像一个时光的驿站,将不同朝代的人与事串联起来,让每一位前来探访的人,都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
作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丽谯楼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建筑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它是宋徽宗与端州渊源的见证,是肇庆府升格的标志,是南明政权最后的抗争印记,更是宋明两朝岭南历史地位变迁的活化石。在漫长的岁月中,它没有像西安城墙那样成为军事防御的象征,也没有像故宫那样成为王朝的核心,但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岭南与中原王朝的紧密联系,见证着中华文明在南方的传承与发展。
![]()
如今的丽谯楼,早已不再是皇家御书楼,也不是南明的皇宫,更不是府衙的城楼,它成为了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每天,有当地人在此晨练散步,有游客慕名而来拍照打卡,有学子前来探寻历史的真相。孩子们在台基下追逐嬉戏,老人们坐在树荫下闲话家常,古老的楼阁与鲜活的生活场景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最动人的画面。
![]()
站在拱门下,仰望“古端名郡”的匾额,心中不禁生出诸多感慨。一座楼阁,历经千年风雨,见证了王朝的兴盛与覆灭,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与发展。它像一位沉默的观察者,看着世事沧桑,看着人间百态,却始终坚守在这片土地上。宋徽宗的御书早已不知所踪,永历帝的龙袍也已化为尘土,但丽谯楼的红墙赤瓦依旧,台基上的红砂岩依旧,它们以最坚韧的姿态,诉说着那些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
或许,历史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不是冰冷的文字,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凝结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的记忆。丽谯楼的每一块红砂岩,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每一片瓦当,都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它让我们在游览的过程中,不仅能欣赏到古建筑的美感,更能引发对历史、对文明、对命运的思考。
![]()
离开丽谯楼时,夕阳尚未西沉,红墙赤瓦在阳光下愈发鲜艳。回望这座矗立在城市中心的楼阁,它依旧沉默,却又仿佛在诉说着无穷的故事。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曾经影响历史进程的人与事,那些凝结着古人智慧与汗水的建筑,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珍视。而丽谯楼,这座因帝王而建、因乱世而显的古楼,终将继续守着肇庆的岁月,守着岭南的文脉,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永恒的光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