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战争爆发以后,交战双方屡屡袭击对方的能源设施和辅助设备,造成对手能源供应混乱、枯竭,以此达到战役胜利目标:欧洲最大的核电站、发电厂、能源生产/输出等受到打击,民生受到严重威胁,导致战争节奏屡屡拖慢—扎波罗热核电站位于第聂伯河左岸埃涅尔戈达尔市附近。这是欧洲在机组数量和核电站安装容量方面最大的核电站(核电站共有6个1千兆瓦功率的发电机组)。它屡屡受到乌克兰军队的故意打击,俄军的防护也屡屡出现漏洞:一旦他发生核泄漏,整个欧洲都要面临核冬天的威胁了!
![]()
而中国不能重蹈乌克兰能源战争覆辙,必须加强核电站的防护: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多核电站的国家!
![]()
2023年,据《经济学人》报道,国际原子能机构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中,中国新增37座核反应堆,总数达到55座。同一时期,以总数93座居于世界首位的美国仅新增2座:中国的目标是每年安装6-8个核反应堆。中国核监管机构称,中国有能力每年新增8-10座。中国国务院批准在2022年建造10座核反应堆。当时,中国在建的核反应堆有22座,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多得多;
![]()
多种原因导致西方国家核电发展停滞。首先,反应堆建设需要大量前期投资,并且要数年才能建成。而且,该行业受到严格监管,这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相比之下,中国则通过向国有能源公司提供廉价贷款以及土地和许可证,为核电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此外,核能供应商还可获得"上网电价"补贴:根据2023年国际能源署数据,中国的核电价格为每兆瓦时70美元左右,而美国和欧盟分别为105美元和160美元;
![]()
据了解,中国于2021年10月发布有关实现"双碳目标"的意见,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核电是一种高质量、高密度、零排放的清洁能源。中国已将核技术视为助力能源行业脱碳的一个重要途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到2025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有望达到7000万千瓦左右。在中国,从秦山一期的第二代核能系统,到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自主第三代核电机组完成研发乃至商业运行,再到具有第四代核能系统特征的高温气冷堆首次并网,国内核能发电量已位列全球第二;
![]()
到了2025年10月,中国核电发展已形成全球领先的规模:在运核电机组达59台,装机容量6248万千瓦;在建机组53台,装机容量6293万千瓦,总装机规模突破1.25亿千瓦,连续保持世界第一。这些核电站分布在沿海省份(如浙江、广东、福建)及内陆地区(如山东荣成),其中荣成石岛湾高温气冷堆作为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采用氦气冷却和TRISO陶瓷包覆燃料技术,具备固有安全性;既然它们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支柱之一,肯定会受到敌国的关注—为了防止敌人打击中国能源网络、防止核泄漏,中国对核电站的防护采取多维度、多层次、多技术融合的防御策略,覆盖从探测预警到拦截反制的全流程;
![]()
中国防空导弹系统已经构建完成区域防御屏障:沿海核电站周边部署红旗-9B远程防空导弹系统,射程覆盖200公里,可拦截巡航导弹、战机等目标。例如,大亚湾核电站依托广州-深圳的红旗-9阵地,形成半径125公里的防护圈;红旗-16系/红旗-22系中程防空导弹(射程70-110公里)与红旗-9形成高低搭配,部署于核电站近岸区域,应对突破远程防线的目标。此外,田湾核电站等站点配备S-300PMU系统,进一步强化、补充区域防空能力;近程防空系统(如FL-3000N)部署在核电站核心区,采用红外+雷达复合制导,可拦截末端巡航导弹和无人机,反应时间小于10秒 。此外,中国新型车载/固定式微波武器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它们成本低廉、打击效率高、容易维护;
![]()
由于敌人会采取复合打击手段,因此,中国还投入对抗电子干扰与脉冲威胁的设备;核电站关键设备(如控制系统、通信设施)采用电磁屏蔽材料(如纳米级金属涂层)和滤波技术,可承受50kV/m的核电磁脉冲(NEMP)。例如,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的控制中心采用“空隙隔离”技术,物理隔绝外部网络,并通过量子真随机密钥加密传输指令。我军部署的频谱监测系统实时扫描30-1000MHz频段,识别敌方干扰信号并自动生成反制策略。例如,山东海阳核电站配备的电磁战系统,可同时干扰16个电磁目标,确保雷达和通信链路稳定;
![]()
乌克兰战争已经演变成一场智能武器战争,双方投入巨量无人机改变战争走向,如何防御无人机群打击成为中国核电站防护的重点科目之一!
![]()
为了防御无人机饱和打击、偷袭,中国采用“雷达+光电+无线电频谱”复合探测体系:例如,石岛湾核电站的毫米波雷达可探测3公里内反射面积0.01m²的微型无人机,光电转台通过亚像素级图像处理实现0.5厘米精度的追踪。量子点激光技术提升浓雾穿透能力,确保极端天气下的持续监测;同时,为应对无人机威胁,中国开发了核电站区域无人机防御系统,包括侦察、控制、攻击/防御三个模块,并通过上千次试验验证了系统可行性;
![]()
“北斗”导航诱骗系统模拟虚假坐标,引导非法无人机降落在安全区域:例如,某核电站测试中,无人机在接收到诱骗信号后,偏离原定航线并自动着陆 。无线电干扰设备可压制2公里内的无人机遥控器信号,迫使其返航或迫降;
![]()
核电站周边部署1500W-6000W高功率激光武器。1500W系统可在300米内熔毁铝合金结构件(耗时0.3秒),6000W系统则能在650米距离摧毁碳纤维复合材料目标,单次拦截成本仅为传统导弹的千分之一。2025年测试中,某核电站的激光系统成功拦截模拟蜂群攻击,拦截率达97.6%;
![]()
中国正在研究伪装防护技术在核设施安全保障中的应用,包括隐身、涂料、遮障及示假技术等:针对核电站温差特征明显的难题,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新的理论方案,以降低其被远程探测的风险。
![]()
在网络安全方面,中国也加强了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的安全防护,确保核心系统不受网络攻击威胁;
![]()
美军在中国周边密布各种导弹、定向能武器、智能武器群,韩日积极研发远程制导武器—它们构成对中国能源/核电站的多向、多层次、饱和打击的态势,所以,中国不得不构建主动拦截系统:依托类似“金穹”的反导防御系统。该系统整合天基红外卫星、海洋声呐阵列和地面雷达,可同时追踪1274个目标,识别分导式弹头与诱饵的准确率达99.7%。2024年测试中,成功引导“动能-3”拦截弹击落10马赫以上的高超音速靶弹。虽然“金穹”主要用于战略反导,但其覆盖范围间接为沿海核电站提供保护;
![]()
核电站采用双层安全壳设计(如华龙一号),内层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可承受0.35MPa内压;外层为钢板混凝土复合结构,能抵御大型商用飞机撞击—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的模块化地下布局进一步降低直接攻击风险;
![]()
针对沿海核电站及未来海上浮动核电站的安全需求,中国已初步建立“岸基+舰载+水下”的多层次海上防护体系;
![]()
沿海部署超视距雷达(探测距离500公里)和高频地波雷达,实时监控海上目标。例如,福建宁德核电站的雷达系统可追踪200公里内的小型船只和无人机。在核电站附近的军事基地部署鹰击系超音速反舰导弹,射程超过400公里,可威慑敌方舰艇不敢靠近;
远洋防御的航母与驱护编队中,055型驱逐舰配备HHQ-9C远程防空导弹(射程200公里)和LY-1舰载激光武器(功率超3000W),可拦截反舰导弹和无人机群 。例如,某航母战斗群在南海演练中,成功拦截模拟反舰导弹饱和攻击,拦截率达98.6%。此外,054A型护卫舰搭载直-9C反潜直升机和拖曳线列阵声呐,可探测50公里内的潜艇;2025年演习中,某护卫舰编队在核电站附近海域成功追踪并驱离模拟敌方潜艇;
在核电站附近海域铺设光纤水听器阵列,形成水下“电子围栏”,可探测30公里内的潜艇和无人潜航器(UUV)。例如,广东阳江核电站的声呐系统曾识别并驱离试图靠近的不明水下目标;“海燕”水下无人潜航器配备侧扫声呐和鱼雷发射装置,可自主执行反潜任务,续航时间超过72小时,覆盖半径100公里—估计它们已经执行多次演练,主要针对敌对势力部署的水下无人机;
![]()
那么,中国正在研发的浮动核电站如何使用特殊防护呢?ACPR50S海上浮动核电站采用半潜式深吃水设计,海水作为自然辐射屏蔽,并配备全非能动安全系统,事故时无需外部电力即可维持7天冷却;它可搭载近防炮、电子战系统和激光武器,应对近距离威胁。例如,某浮动核电站测试中,激光系统成功拦截模拟自杀式无人机攻击;
![]()
随着军事技术的突飞猛进,中国核电站防护体系相应提高,它的防护网络核心在于军民融合与多系统协同:依托“北斗-3”全球导航和量子通信,实现防空、反导、反潜等系统的实时数据共享。例如,某核电站的指挥中心可在10秒内整合雷达、卫星和舰载传感器数据,生成威胁评估报告;我军定期开展跨军种联合演习,模拟核设施遭袭场景:2025年“利剑-2025”演习中,多支部队协同完成对“敌方”无人机群和巡航导弹的拦截,并启动应急冷却系统演练;
![]()
尽快研发量子雷达(探测隐身目标)、AI威胁预测算法(提前3秒预判无人机轨迹)和电磁脉冲防护新材料(如石墨烯复合涂层),进一步提升防御能力。
![]()
未来,中国将继续优化核电站防护体系,重点强化“太空-空中-海面-水下-网络”的五维防御能力,确保核设施在复杂威胁环境下的绝对安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告知删除,谢绝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