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亡于藩镇,藩镇之祸起于唐玄宗,所以唐玄宗就是罪魁祸首。这是很多人的观点,但其实弄懂了藩镇的本质后,您就会另一个结论:换谁当皇帝也跨越不了藩镇的陷阱!
![]()
藩镇之所以无法根治,原因就一个:本质上,藩镇进化成了庶族阶级依附的母体,并以摧毁豪族集团的母体大唐帝国为终极目标。它从诞生到发育、壮大,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府兵到募制,藩镇的沃土良田
没有募兵制就是没有藩镇,而在募兵制之前,大唐实行的府兵制,那么大唐为何要“改府为募”呢?
所谓“府兵制”就是一种“兵民分离”、“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您大概糊涂了,既“分离”又“合一”,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
其实这里的“分离”是指朝廷将百姓的户籍划分成了“军籍”和“民籍”两类,二者独立管理,这就叫做“分离”。这其中,民籍由地方管理,军籍由朝廷直管,只有拥有军籍的人才有资格穿军装。
所谓“合一”,是指这些士兵其实不是“职业兵”,他们“亦兵亦农”,“战时为兵,闲时为农”,兼具两种身份。
李世民在位期间设立了两百多个折冲府来管理府兵,这些府兵承担着从宫廷宿卫到戍守边疆,以及各种作战任务。
府兵制最大的好处是兵源固定,而且节省开支。唐初的士兵服役基本上是义务的,甚至连服装、差旅费、食宿费都要自掏腰包。
![]()
问题来了,府兵们靠啥生活?这倒不是府兵们“政治觉悟高”,而是背后有巨大的利益——土地和免税政策。
一个府兵可获得大约400亩地,即便将来退役了,也可以获得一半左右的“永业田”。也就是说,一户农民只要有一人参军,就可以赚取养活全家几辈人的永久产业。
除此而外,府兵的田是不需要纳税的,其家人也不需要服徭役,可谓一人穿军装,全家都享福。更重要的是,一个府兵平均每年的服役时间还不到半年,大部分时间都可以在家种地。
当然,府兵还有一些隐形福利,比如某些好差事也会有补贴,充当宿卫兵马时经常接触上流社会,机会多。
![]()
总之,府兵虽然是“义务兵”,其实背后的利益太大了。那么,看起来两全其美的府兵制为何破产了呢?原因很简单,土地资源枯竭了。
府兵制诞生于西魏,至唐朝初年,百年间战乱不断,人口骤减,大量的土地荒芜,土地资源极其丰富,这就是的根基。
随着社会生产的恢复,人口暴增,闲置土地逐渐没了,伴随着豪族集团对土地的兼并,公田资源也日渐枯竭,府兵制就成了空中楼阁。
开元十年(722年),唐玄宗接受朔方节度使张说的建议,裁撤20万府兵,又从地方募兵13万,组成“彍骑卫队”,这件事可是募兵制的起端。
![]()
事实证明张说的判断非常准确,由于府兵们的福利下降,造成士兵大量逃亡,战斗力不足,而募兵虽然会增加朝廷开支,但士兵的战斗力会倍增。
从那以后,唐朝的“府兵制”就名存实亡了,尝到甜头的唐玄宗开始全面实施募兵制。可是谁也没注意到,这个积极的势头其实就是藩镇毒瘤的沃土良田。
第二阶段:兵源本地化,不经意撒下的毒种
府兵制的兵源主要集中在两京,士兵们去边疆服役属于“出差”,而募兵制基本上采取“就近录取”的原则。
![]()
唐初的北部边疆占了70%的军力,因此形成了以平卢、范阳、河东、硕方、河西、陇右北方六大藩镇,而这些地方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因此民风彪悍,兵源的质量极高,于是边军开始在“本地化”的道路上狂奔。
这就带来一个隐患——向心力的逐渐缺失。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以前的府兵生活在大唐的腹心,对朝廷的忠诚度要远高于募兵。尤其当那些募兵还夹杂了大量的胡人时,更加速了这种向心力的缺失。
更可怕的是,出于成本考量,朝廷的物资调配也从中央调拨变成了本地就近供应,这使得朝廷的存在感削弱。
![]()
士兵们生于本地、食于本地,所有的利益都在本地,朝廷就成了一个模糊的符号,请问他对朝廷的情感维系在哪里?于是士兵只知上级,不知朝廷。
第三阶段:朝廷与地方的割断,怪胎发育期
如果仅仅是中下层士兵对朝廷的忠诚度下降还好办,麻烦的是作为藩镇的最高统帅,他们也开始离心离德了,而导致这一恶果的无疑是李林甫的一个建议。
李林甫对唐玄宗说,咱汉人不适合当节度使,他们与朝廷的利益关系千丝万缕,文武勾结就是个大麻烦。胡人单纯,在朝廷没利益,又善战,好控制,所以嘛,应该节度使要用胡人,同时杜绝节度使入朝为官。
![]()
唐玄宗竟然接受了,当然,我们也不能粗暴地说李隆基糊涂,他确实也饱受汉人节度使的“折磨”。
在此之前,节度使都是从朝官中选派,如果谁的战功突出,便可以入朝为相,此所谓“出将入相”。
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是节度使们的根本利益在朝廷,出镇对他们来说是“镀金”,不大可能因为手上有兵权就三心二意。但随着王忠嗣事件的爆发,以及皇甫惟明与韦坚的交接,让唐玄宗产生了不安全感。
唐玄宗被李林甫的“妙计”戳中了最脆弱的那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