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们的俗语里,有这样一些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等。可以说,这样的词用在当今中美之间的变化也是非常符合时宜的。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谷歌前CEO施密特在《大西洋月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中提到“1896年的纽约港,刚经历甲午惨败的李鸿章站在摩天大楼下惊叹"从未见过此类建筑”。
要知道,当时的美国电梯已经运行9年之久,地铁时速更是快达24小时每公里,而当时的清朝普遍使用的还是马车。所以,看到天壤之别的李鸿章能发出如此的感叹也在所难免。
然而,文中提到,在一百多年后的中国,反倒首次来华的外国人会发出“未来冲击”的感叹,他们惊叹于中国各大城市的摩天大楼、高铁、巨型桥梁,以及无处不在的电动车、超级应用程序和三折叠智能手机。
![]()
实际上这种变化恰好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真实缩影,20世纪70年代末敞开大门主动向世界学习,21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正式迎来中国发展的转折点,如今更是成长为"冷战后美国最强大技术对手"。
从相关数据中可知,中国占全球AI专利授权的70%、清洁能源技术专利申请的75%、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专利授权的41%,并在聚变技术专利申请上领先世界,而这便是文章中提到的“未来冲击”的感叹。
当然,也正是因为是“未来冲击”,所以普通并没有太过直观的感受,但要提到“中国制造”和“基建狂魔”这样的称号,那中国的现状对绝大部分外国来说是非常直观的。
![]()
因为中国是世界上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也正因如此,在中国与美西方国家的博弈中,他们才会率先扛不住。
其实,除了制造业的优势以外,人工智能、新能源、光伏等一些现实与未来交叉的行业,对外国人来说也是非常有冲击感的。
就如生产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电动车、五分之四太阳能组件和电池单元、约60%风力涡轮机,并加工绝大多数稀土矿产,而这些也是中国与美西方博弈中的关键筹码。
![]()
另外,文章中的作者也提到,他参观小米商店如同迈进高科技超市,因为电动汽车、智能手机、平板和智能家电等商品一应俱全。
最后,他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了美国应该向中国学习的东西,以及美国如果不改变就会成为更封闭、保护主义国家。
实际上,不论是拜登对我们的技术封锁,还是特朗普对我们发动起来的关税战,总的来说都是他们的贸易保护主义在作祟。
贸易保护主义看似是在保护本国企业,但贸易本身就是靠着竞争才有活力,如果一个国家、一家企业不经常想着居安思危,那贸易保护主义就和闭关锁国一样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