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黑糖文字局,很多文章被删的极快,请设置为星标以获取稳定推送。
文/程不糖
我看网上说,2025年11月起,在北京的相声演出实行内容备案制,段子需提前锁定在政府系统中,现场不得随意现挂,违规翻倍罚款。
观众进场时需扫码核对备案号,确保演出内容的合规性。若表演内容与备案不符,即使观众反应热烈,也要当场停演。
当我看到这条新闻时,第一反应不是为延续了一百多年的相声行业担忧,而是想给那几家人形机器人公司的股票买单。
这套制度,简直就是为机器人量身定制的产业政策啊,我毫不怀疑,中国科技又要迎来一波突飞猛进的发展。
![]()
我们先从相声班主的实际角度来看这件事——钱。
一个真人相声演员,从你签约他的那一刻起,就是一个移动的成本黑洞。
他要吃饭,一日三餐,逢年过节还得加餐。他要五险一金,社保基数年年涨,公积金比例谈不拢他就跳槽。他要结婚,你得包红包。他要买房,压力大了演出状态就不好,状态不好观众就不买账,观众不买账你票房就崩。
更可怕的是,他还可能出轨,出轨了上热搜,你所有的宣传投入瞬间变成负资产,代言全部违约,你还得赔钱。
从你把他从北京曲艺团或者天津某个小园子里挖出来,到你培养他、捧他、给他攒人设、帮他公关,再到最后他要么单飞、要么闹掰、要么年纪大了嗓子不行了你得养着他——这整个过程,你投入的不只是钱,还有无数个失眠的夜晚和血压飙升的瞬间。
但人形机器人呢? 一次性投入。买回来,插电,开机。
它不需要吃饭,不需要睡觉,不需要你在它生日的时候假装关心地问一句“今年多大了”。
它不会结婚,不会生孩子,不会因为孩子上不了好学校而找你哭诉。
它不会出轨,因为它根本没有欲望。
它唯一的需求就是定期维护和系统更新,而这些成本,和一个人的七情六欲比起来,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你养一个人,是在养一个复杂的、不可控的、随时可能崩溃的生物系统。你买一台设备,是在买一个标准化的、可预测的、随时可以重启的工业产品。
这笔账,任何一个曲艺老板都会算。
但成本优势只是表面。真正让我觉得机器人是这套新规“完美适配对象”的原因,还在于它在“文明化管理”上的天然优势。
相声里有个传统,叫“打哏”。
捧哏的说一句,逗哏的接不上,捧哏的就得上手,拍一下,推一把,甚至扇一巴掌。这在过去是“现挂”的一部分,是包袱的节奏,是观众期待的效果。
但现在你仔细想想,这玩意儿放在2025年的法律框架下,是什么?
妥妥的工伤事故隐患啊!
你打轻了,没效果,观众不笑,演出失败。你打重了,对方脸肿了,第二天去医院开诊断证明,然后找你要工伤赔偿。
再严重一点,他找律师,告你职场暴力,再上升一下,说你侮辱人格,精神损害赔偿,劳动仲裁,媒体曝光,你这剧场直接社死。 你说这事儿怎么办?提前跟北京父母官备案“我要打他三巴掌”,然后让他签个免责协议?可他签了之后反悔了怎么办?他说当时是被胁迫的,你怎么证明他不是?
哎呀真是麻烦死了呀。
但如果舞台上站的是两台机器人呢? 打坏了,送去维修。换个外壳,刷个系统,第二天继续上台。
没有工伤,没有赔偿,没有仲裁,没有眼泪,没有控诉。
法律关系清清楚楚,就是一个设备损耗问题。你甚至可以把“打哏”的力度参数化,提前在备案系统里标注“第37秒处,甲方机器人对乙方机器人头部施加15牛顿的力”,监管部门一看,嗯,很好,可控,批准。 这才叫文明。这才叫和谐。
再说声音。
相声演员为什么要扯着嗓子喊?因为他要把后排观众也带动起来,他要靠音量制造气氛,他要用声带的极限来完成情绪的爆发。
但这在城市管理的视角下,是什么?噪音污染的边缘地带。你说他不算噪音?那是因为现在还没人较真。等哪天有人投诉了,说你们剧场演出声音太大,影响了周边居民休息,你怎么办?你说这是艺术?人家说艺术也得遵守《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而机器人呢?自带扬声器。音量可调,频率可控,波形可视化。
你想要多大声,就多大声,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你想让它在高潮部分提高音量,它就提高,绝不会因为嗓子哑了而失误。你想让它在某个段落压低声音制造悬念,它就压低,绝不会因为情绪激动而失控。
每一个分贝,都在备案系统里。每一次发声,都符合文明城市的声环境管理标准。这还不够完美吗?
当“文明”的定义变成了“可控”,那人的身体、人的情绪、人的嗓音,这些原本被视为“表演魅力”的东西,瞬间就变成了“不文明”的源头。人会在不该笑的时候笑,会在不该哭的时候哭。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变量。而变量,在这套管理逻辑里,就是风险。
![]()
但你可能会说,现实没那么简单吧?毕竟观众还是喜欢看真人啊。
对,我承认。至少在新规刚实施的时候,还会有一批观众愿意去剧场,哪怕段子是备案过的,哪怕没有现挂,他们也愿意去看一看,听一听,感受一下“现场感”。
但如果,我是说如果——新规导致相声行业的观众流失速度超出预期呢?
新规实施第一个月,剧场上座率掉了30%。老板觉得还能撑,毕竟这是阵痛期,观众需要适应。
第二个月,又掉了20%。老板开始慌了,降价促销,买一送一,效果甚微。
第三个月,只剩下零星几个铁杆粉丝还在坚持。老板这时候面临一个选择:要么关门,要么裁员。 关门,意味着之前所有的投入全部打水漂。场地租约还没到期,装修贷款还没还完,你就得认赔。 裁员,意味着你要遣散这些演员。
你以为说一句“对不起,我们经营不善,大家另谋高就”就完了?
不。 你要付遣散费。你要给经济补偿金。如果有人不服,去劳动仲裁,你还得应诉,还得赔偿。如果有人闹,去门口拉横幅,去网上发帖,说你欠薪、说你剥削、说你卸磨杀驴,你的声誉瞬间就毁了。
更可怕的是,这些演员失业之后,他们的生活怎么办?他们的房贷怎么办?他们的孩子上学怎么办?这些问题,最后都会变成社会问题,变成维稳压力,变成街道办、居委会、甚至更高层级需要处理的“不和谐因素”。
这就是真人的“退出成本”。你以为你雇的是演员,实际上你背的是一整套社会责任。
但如果你用的是机器人呢? 断电。入库。结束。
机器人不会失业,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业”。它只是一台设备,一台可以随时启动、也可以随时关闭的设备。你把它放进仓库,锁上门,这件事就结束了。没有人道主义危机,没有社会舆论压力,没有任何一个部门会来问你“那些机器人现在怎么样了”。
这才是真正的“零社会成本”。 所谓“和谐”,从来都不是让所有人都好。所谓“和谐”,是让“问题”可以被无声无息地处理掉。而机器人,恰恰是这个逻辑下最完美的解决方案。
![]()
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意识到了一件事:这套逻辑,不只适用于相声。 如果相声可以用机器人,那脱口秀呢?话剧呢?戏曲呢?新闻播报呢?主持人呢?甚至,教师、客服、心理咨询师呢?
理论上,只要“标准化输出”成为唯一合法的模式,只要“可控性”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那人形机器人就可以进入所有这些领域。
因为它天生就是标准化的产物,它天生就是可控的对象。它不会有情绪波动,不会有价值观冲突,不会在关键时刻说出“不该说的话”。
当文化被驯化到只剩下“安全的、可控的、备案过的”内容时,它还需要人来表演吗? 不需要了。 因为人太复杂了,人太不可控了,人太容易出问题了。
人会累,会病,会老,会死,会爱,会恨,会在某个瞬间突然说出一句没有备案的话,然后整个系统就崩溃了。
而机器人永远不会崩溃。只要电力供应稳定,程序没有bug,它就可以永远按照既定的脚本运行下去。它是完美的执行者,是忠诚的工具,是这套逻辑的最终形态。
未来的某一天。你走进一家相声剧场,扫码,核对备案号,入座。灯光暗下来,两台人形机器人走上舞台,开始说段子。每一句话,都和备案系统里的一模一样。每一个包袱,都在预设的时间点响起。观众们礼貌地鼓掌,笑声准时出现,一切都那么流畅,那么完美。
可我觉得,这似乎还不够。
万一观众喝彩的节奏不对呢?万一鼓掌的分贝不达标呢?万一有人笑得太早,或者笑得太晚,导致整个演出的节奏崩溃了呢?那可真就是百密一疏了。
所以,最完美的解决方案其实是——连观众也换成机器人。 备案的段子,备案的笑声,备案的掌声。机器人演员对着机器人观众,说着机器人编写的台词,引发机器人预设的反应。一切都在系统里提前完成了闭环,一切都精确到了毫秒级的同步。
曲艺老板只需要在后台看着数据面板,确认所有参数都在绿色区间内,就可以放心地睡个好觉。
到那时所有人都终于可以放心,因为在这个剧场里,既没有艺术,也没有意外。
(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