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苏轼的展览、戏剧、书籍、纪录片和短视频几乎成了常态。
![]()
现在看这阵势,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会被捧成“顶流”。故宫的苏轼书画展人排起长队,话剧《苏堤春晓》常常一票难求,新书接连上市,六集纪录片《苏东坡》口碑也不差。年轻人爱看短视频,B站上关于他的内容动不动就几十万播放,上百万也不稀奇。这热闹摆在眼前,说多了都是累赘。
不过,历史上对他的看法并不全是掌声。明清时期,学术圈里有不少人对苏轼挑毛病,王夫之是其中很直的批评者。他在《读通鉴论》里多次点名苏轼,语气里透着不认同,指他“擅权纷乱”,还把他和元稹、白居易、苏辙这些人一块儿批,说他们“酒肉以溺其志,嬉游以荡其情,服饰玩好书画以丧其守”。更尖锐的是,王夫之觉得苏轼的一些文章模糊了君臣对错的界限,像鼓吹“邪说”那样。把这些话放回当年的语境去看,会发现王夫之评帝王很有见地,但讲文人时常常用力过猛,尺度不好把握。于是这些论断像一层灰,覆盖在苏轼身上好一阵子,但灰是会掉的,热度终究会回到前台。
![]()
要说现代人为什么会这么喜欢苏轼,得先弄清楚他是个什么人。复旦中文系的朱刚提到一个词:士大夫。宋朝的士大夫不是写诗就完事的人,他们被期待是多面手。苏轼正好是这类人里比较极端的代表——诗词写得好,文论、书法、绘画也在行,还懂点经学、史学,甚至会些医方。他当官时也不是光坐在衙门里念台词,去杭州任职时折腾西湖,动手修了苏堤,这条堤到现在还在,用眼睛就能看到他留下的痕迹。换句话说,苏轼既会写文章,也能做事,这在今天听着像个“斜杠青年”。
他的生活细节里有很多能触动人的地方。去儋州那阵,他研究猪肉怎么做,写了篇《猪肉颂》;尝到荔枝的甜蜜,他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些看起来很小的事,让人觉得他是个活生生的人,不像只存在课本里的名号。林语堂给他贴了不少有趣的标签,把他当成跨界高手来讲——有真有笑。今天的人愿意靠近他,不是因为把他捧成圣人,而是觉得可以跟他聊点家常,聊点生活。
![]()
但苏轼的人生并非一路阳光。转折发生在元丰二年,也就是1079年的乌台诗案。那回他被扣上政治帽子,关押了130天,差点没命。之后被贬到黄州,45岁从朝堂名臣变成了“钦犯”,政治前途被按下了暂停键。初到黄州,他确实有低潮,写出“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样的句子,情绪是真实的,消沉也真切。
但黄州那几年并没把他摧毁,反而成了另一个起点。他在黄州自己下田,解决生活问题;钻研佛学,找心理的着力点;注重身体健康,不让自己完全垮掉。那段时间创作量大,硬数据显示他在黄州期间留下753篇作品:诗214首,词79首,散文457篇,赋3篇。像《寒食帖》这样的书法,后人评价为“天下第三大行书”。余秋雨把这段说成是一次脱胎换骨,痛苦把人和艺术都锤炼得更清澈。朱刚的看法也差不多:从粗犷的旷达,到痛楚的显现,再到最后的清明成熟,这些变化在《前后赤壁赋》里都能看见。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年),那时的苏轼把人性的复杂更深地挖出来,表达也更成熟了。
另外一点不容忽视:苏轼会把自己的情绪写进去,这让后来的人读着有认同感。他不是天生就看透一切,悲喜交织是常态,他会难受,会迷茫,但会把这些都记录下来,让后人有入口去共情。有些句子跨过时代的墙,成了现代人的安慰剂。像“此心安处是吾乡”“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些话,现在常被做签名、发朋友圈,或者挂在心里当座右铭。面对职场压力、技术变化、内卷和躺平这些现实难题,年轻人从苏轼那几句话里找到了应对的角度,觉得自己没那么孤单。
他的多重身份和生活碎片,对现代观众很有吸引力。他吃的、走过的路、画的字、做的工程、写的书,样样都是故事。正因为有这些具体的生活细节,他不再是个抽象的历史人物,而像个跨越千年的“生活参考书”。赵冬梅有句话很有意思:只要汉字还在,像苏轼这样用汉字写下自己的人就不会消失。她还说,苏轼常被当做“华夏最美人格的代表”之一。一个小发现是,苏轼去过的地方,很多都愿意用友好的方式来纪念他,大家把他放在公共记忆里而不是去撕他,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时间线往前回看,他的路也不是一路坦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自耕自做,读佛学,写成一堆作品;后来又到杭州任职,修苏堤,把治理的痕迹留在现实里。生活里的小插曲特别多:写《猪肉颂》、爱荔枝、和朋友喝酒、游山玩水,这些琐碎让他有血有肉。林语堂的那些调侃式标签虽然带着笑,却也证明了一个事实:苏轼是个复合型人物,不像教科书里只剩下定论。
走在今天的苏堤上,或者站在西湖边,看到的不是抽象的名句,而是那些句子背后一连串的选择和行动。过去留下了痕迹,现代把这些痕迹搬上热搜,大家看、听、讨论,形成新的记忆网络。人们在博物馆排队、在剧院抢票、在屏幕前一遍遍回放,那些古老的文字和今天的生活在反复摩擦,产生新的火花。人潮往来处,旧时光被不断翻新,苏轼的样子在不断被重塑,既是历史的残片,也是当下的谈资。人们还会继续说下去,讲下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