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一号”卫星的名字再度冲上热搜,重回大众视野,它为何能频繁引发关注?
下面,我们通过时间轴带您全面梳理它的“高光时刻”!
10月25日,是第1个台湾光复纪念日,就在这一天,长光卫星用“吉林一号”卫星在万米高空俯瞰了中国台湾,画面中,日月潭的碧波、阿里山的林海、台北市的街巷、台北港的泊位、新竹科学园区的建筑、鹅銮鼻半岛的海岸……每一寸土地都尽显生机,甚至连街道纹理、山脉轮廓都清晰可辨。细腻的太空视角让不少网友惊叹:“这清晰度也太震撼了。”
![]()
“吉林一号”发布的影像
影像发布后,不仅在大陆网络引发热议,也受到中国台湾地区民众的广泛关注。台湾网红 “馆长” 在社交平台直言:“两岸在科技领域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吉林一号’这一照,台湾岛内的情况几乎无所遁形,很多事根本不需要派人实地查看,卫星就能看得明明白白。”
时隔5天,10月30日下午,国防部举行例行记者会时,有记者就此提问:“在台湾光复纪念日当天,商用卫星‘吉林一号’公布了多张台湾地区的高清卫星影像,连每条街道都清晰可见。岛内舆论认为,中国商用卫星技术已如此先进,军用卫星的清晰度想必更高。请问国防部对此有何回应?”
对此,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张晓刚态度从容,回应简洁有力:“中国的卫星看看中国的大好河山,这很正常,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这一回应既点明了 “吉林一号” 拍摄台湾地区影像的合理性,也展现了对我国航天技术的自信,相关视频片段在网络上传播后,进一步引发了网友对 “吉林一号” 卫星的好奇:“能拍出这么清晰画面的卫星,到底长什么样?”“作为商用卫星,‘吉林一号’除了拍风景,还有哪些特别之处?”
为解答大众疑问,10月31日中国吉林网、吉刻新闻记者走进长光卫星股份有限公司,实地探访 “吉林一号” 卫星的研发、制造场景,揭开了这款 “太空相机” 的神秘面纱,让更多人近距离了解到我国商用遥感卫星的硬核实力。
![]()
记者实探长光卫星股份有限公司
长光卫星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贾宏光介绍说,本次长光卫星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的台湾省部分地区影像,是“吉林一号”视频卫星、高分卫星、宽幅卫星等系列型号卫星在500km以外的太空拍摄的影像,公开的影像分辨率基本都是亚米级,即地区街景、布局都可以做到精准识别。所以,“吉林一号”对台湾省进行全方位拍摄,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
![]()
图为长光卫星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贾宏光受访
在探访过程中,贾宏光介绍,“吉林一号” 并非单颗卫星独立工作,而是由141颗卫星组成的庞大星座,且今年还计划再发射近20颗卫星,持续壮大星座规模。这些卫星涵盖高分系列、红外系列、宽幅系列及视频系列,如同散布在太空的 “摄像头矩阵”,每天能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数十次过境观测。
“不过它们不会盲目拍摄,只有接到指令才会启动,民用指令一般提前1天预约即可。” 贾宏光进一步解释,“吉林一号” 卫星的最高分辨率可达0.2米,在500公里高空,凭借这一分辨率甚至能看清广场上的人数。值得关注的是,去年珠海航展上国家航天局提出研究放宽商业遥感卫星分辨率限制,这意味着未来卫星拍摄的公开图片分辨率还将进一步提升。
![]()
![]()
![]()
“吉林一号” 并非单颗卫星独立工作,而是由141颗卫星组成的庞大星座
作为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 的特别之处还体现在全产业链实力与成本优势上。
据介绍,长光卫星是国内首家集卫星研发制造、运营管理和遥感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商业遥感卫星公司。自2014年成立以来,依托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技术沉淀,“星载一体化”整星设计制造技术已发展到第四代,前三代卫星均实现0.75米左右的亚米级分辨率。
贾宏光举例说: “2008年时,我们想要高清遥感数据只能从国外购买,一平方公里就要400-500元,而现在‘吉林一号’的影像最低仅需13元一平方公里,100方公里起拍也才1000多元。”
前段时间,卫星拍摄修复戈壁 “为人民服务” 标语的视频爆火,视频作者第一次下单仅花费1800元,这样的成本大幅下降,完全是依靠技术突破实现的。此外,长光卫星还被工信部认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这也是该称号首次授予商业航天企业。
这些技术优势早已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 “家乡” 吉林的发展建设中,“吉林一号” 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农业领域,吉林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安全至关重要。以往,农业部门监测耕地面积、作物长势、病虫害情况,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实地巡查,不仅耗时耗力,还难以实现全域覆盖。而“吉林一号” 凭借高分辨率和高频次观测能力,能快速获取全省各地农田的影像数据,0.7米分辨率可清晰识别地块边界、作物品种,结合 AI 分析技术,还能精准判断玉米、水稻等作物的生长阶段,提前预警病虫害风险。比如在每年春耕、秋收关键期,“吉林一号” 传回的影像能帮助农业部门及时掌握播种进度、估算产量,为粮食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生态保护领域,针对吉林省内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向海湿地等重要生态区域,“吉林一号” 可定期拍摄影像,监测森林覆盖变化、湿地水位波动、野生动物栖息地情况,一旦发现乱砍滥伐、湿地退化等问题,能第一时间反馈给相关部门,助力生态环境的精准保护。
![]()
图为“吉林一号”卫星工程组网示意图
在林业领域,松材线虫病被称为 “松树的癌症”,每年造成的损失达千亿级别。传统情况下,护林员一天最多只能巡查几亩地,很难及时发现病树。而 “吉林一号” 的优势在于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范围成像并识别,0.7米分辨率下识别精度可超70%,且分辨率越高,识别精度还能进一步提升。通过卫星快速定位病树位置,为护林员提供精准 “靶标”,可大幅提高松材线虫病的防控效率。“像统计一片区域的林地面积、水域范围,甚至梳理电网分布这些数据,我们的专业团队都能通过卫星影像分析后给出精确数字,这些服务在自然资源普查、智慧城市建设中都不可或缺。”
除了服务政府和企业,“吉林一号” 也在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
据介绍,长光卫星专门搭建了“吉林一号网”线上生态商城,普通人只要提前预约,就能购买或定制卫星拍摄服务,不过涉密区域不提供该项服务。
贾宏光忆起此前引发热议的公益事件:新疆博主陆遥在修复戈壁滩 “为人民服务” 标语时,因无人机禁飞无法取证,于是找到长光卫星订购拍摄服务。得知这是公益行为后,除了博主自主下单的费用外,公司还将后续拍摄的影像进行了免费处理,这也是 “吉林一号” 公益属性的体现。
![]()
图为戈壁滩 “为人民服务” 标语修复前后图片
此外,公司还会举办遥感培训班,免费提供相关算法,“行业不缺‘木材’,缺的是把‘木材’加工成‘家具’的人,而海量的卫星数据存档,就是我们‘为人民服务’的基础,能通过一系列对比图让大家清晰看到事物的变化。”
![]()
图为卫星发射画面
从最初31次发射中26次成功的探索,到如今141颗卫星组网的规模,贾宏光表示,技术创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搞技术就是这样,一眼看不到底的才是创新,商业航天也允许失败。现在‘吉林一号’已经能服务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完善星座组网、不断创新出更多的遥感卫星服务场景和应用产品,让这双‘太空眼睛’更好地服务生活、助力发展,尤其为吉林的振兴发展提供更坚实的科技支撑。”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 记者 越明 范思思
摄影 张秋磊
摄像 马瑞
来源:中国吉林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