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重返土拍,城投集体撤退!楼市风向真的变了?
周末陪朋友去看房,路过城市新区的土拍现场,中介小王指着围起来的地块打趣:“放在去年,这儿举牌的八成是城投;现在你看,前排坐着的全是万科、保利这些民企的人。”这话在菜市场也得到了印证,卖菜的张阿姨说:“我侄子在城投上班,说他们现在不随便拿地了,反而不少私企开始找地块,你说这楼市是不是要变天?”
其实不光身边人在聊,土拍市场的“角色互换”早就有了苗头。曾经的土拍“托底侠”城投逐渐隐退,一度沉寂的民企却纷纷重返赛场,这背后到底是短期波动还是长期趋势?CRIC2025年1-8月全国土拍监测数据给出了答案:全国重点30城城投拿地金额占比从2024年的64%跌至29.7%,而民企拿地占比从22%回升至41.3%。楼市的风向,似乎真的在悄悄转向。
![]()
一、数据实锤:城投“退潮”明显,民企“补位”积极
土拍市场的变化,藏不住也假不了,权威数据清晰勾勒出“一退一进”的格局。
先看城投的撤退力度。财政部2025年9月发布的地方融资平台监管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全国已有1.2万家城投平台完成市场化转型或退出融资平台名单,其中涉房类城投占比超70%。反映在土拍上,中指研究院2025年三季度土拍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22个核心城市的城投拿地宗数同比下降58.6%,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的三四线城市,城投拿地占比从2024年的72%骤降至35%以下。深圳、杭州等热点城市更极端,2025年二季度出让的宅地中,城投身影基本消失,民企成了拿地主力。
再看民企的回归节奏。住建部2025年10月房地产市场运行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全国民营房企土地购置面积同比增长18.9%,是近5年来首次实现正增长。其中,资金稳健的优质民企表现最活跃,龙湖、滨江、旭辉等企业2025年拿地金额均同比增长30%以上。拿地方向也很明确,主要集中在一线及强二线城市的核心地段,比如北京朝阳区2025年8月出让的一宗宅地,最终被龙湖以溢价5%拿下,这在过去两年的土拍市场并不常见。
二、城投“急流勇退”:政策红线+债务压力,不得不退
城投之所以从土拍市场“抽身”,不是主动选择,而是政策要求和债务压力下的“必然结果”。
政策层面早已划下红线。2024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随后国务院印发《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实施方案》,划定2027年6月底前完成出清的硬 deadline。财政部2025年上半年地方债务管理报告进一步明确,严禁城投平台通过违规举债参与土拍,对涉房类城投的融资监管全面收紧,这让城投“托底拿地”的路子走不通了。
债务压力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国家金融监管总局2025年二季度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全国城投平台有息负债规模达58.7万亿元,其中涉房相关负债占比约45%。2024年虽然落地了3.38万亿元化债资金,但部分城投的债务率仍超过警戒线。继续举债拿地,只会陷入“举债-拿地-滞销-偿债”的死循环,所以“停止托底、收缩战线”成了城投的理性选择。
三、民企“重返赛场”:政策托底+市场见底,敢进来了
民企愿意重新下场拿地,核心是“信心回来了”,而信心来自政策支持和市场信号的双重支撑。
最关键的是融资环境改善。2023年以来,监管部门推出房地产融资“三支箭”政策,持续为优质民企“输血”。央行2025年9月金融统计报告显示,2025年1-9月,民营房企新增融资规模达8200亿元,同比增长42.6%,其中开发贷、并购贷的审批效率大幅提升,利率也降至3.8%-4.2%的低位。证监会2025年5月公告还提到,已恢复3家民营房企的上市融资资格,进一步拓宽了融资渠道,让民企有了“真金白银”拿地的底气。
其次是市场底部信号明确。经过几年调整,核心城市的土地价格回归合理区间,拿地利润空间显现。中指研究院2025年土地市场分析指出,2025年核心城市宅地平均溢价率稳定在5%-8%,远低于2019-2021年的15%以上,且部分地块配建要求减少,降低了开发难度。加上“保交楼”成效显著,住建部2025年10月数据显示,全国已累计交付逾期难交付住房890万套,市场信任度逐步恢复,民企不再担心“拿地易、卖房难”。
四、风向真变了?是回归常态,不是“反转上涨”
民企重返、城投撤退,确实意味着楼市风向在变,但这种变化不是“房价要大涨”的信号,而是房地产市场从“政策托底”向“市场主导”的理性回归。
第一个变化是市场分化会更明显。民企拿地更看重盈利能力,只会聚焦人口流入、产业发达的核心城市核心地段,而那些人口流出、需求不足的三四线城市,可能面临“民企不愿来、城投已退出”的土地流拍风险。CRIC2025年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核心城市土拍流拍率仅3.2%,而三四线城市流拍率仍达18.7%,这种分化未来会更突出。
第二个变化是行业回归居住属性。城投托底时代,土地市场的“虚假繁荣”推高了地价和房价预期;民企主导后,拿地、建房、卖房都会更贴合真实居住需求,户型设计、物业服务会成为竞争核心,而不是单纯依赖“炒概念”。住建部2025年房地产工作会议也明确,未来会持续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抑制投机炒房,让楼市回归“住有所居”的本质。
对普通人来说,这种变化是好事:核心城市的房子更有保障(民企注重口碑,烂尾风险降低),三四线城市房价不会再被虚假需求推高。买房时不用再盯着“城投托底”的噱头,而是要关注城市人口、产业和核心配套——毕竟,楼市风向变了,“买对房”比“买房”更重要。
说到底,城投撤退、民企回归,不是楼市的“末日”,而是行业走向健康发展的“开端”。告别了政策托底的依赖,房地产才能真正实现“良性循环”,而这,恰恰是普通人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