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郑介民逃往台湾不久随即暴亡,蒋介石:他不死,就要去美国了

分享至

1959年12月11日,当柯漱芳看完电影回到台北的住宅时,却发现62岁的丈夫郑介民已倒在卧室的地板上,早没了气息。

郑介民死后,台湾通报说他是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可柯漱芳却有不同意见,在郑介民的葬礼上,她曾公开指责:“是蒋介石杀了郑介民。”

此时,距离郑介民的弟弟郑挺锋赴美定居尚不足半年,距离他调查台湾共和党案,从而遭到了蒋介石的斥责,才不过数日。

那么,作为军统的三巨头,郑介民是怎么死的呢?他和蒋介石的关系如何?她的妻子又为何会说是蒋介石杀了他呢?



黄埔骨干

郑介民,海南文昌人,原名郑庭炳。

1920年,郑介民在广东省立琼崖中学就读时,秘密加入了孙中山组织的琼崖民军,担任书记。

然而,他却因参加反军阀,被列入了通缉名单,不得不改名为“郑介民”,并逃亡到马来西亚吉隆坡。

在吉隆坡的三年,郑介民跑到了报社任职,得以接触到各类社会信息,从而锻炼出了敏锐的观察能力。

四年后,当郑介民得知黄埔军校创办的消息时,他立即和好友返回广州报考,尽管未能进入一期,却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二期步科。

而在校期间,他还发起组织了“孙文主义学会”,旗帜鲜明地主张反共。由此,吸引了蒋介石的注意。

不久后,郑介民从黄埔军校毕业,随即被选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和蒋经国、吴景中成为了同学。

而他的留苏经历,也让他得以更加充分的充实自己的情报专业,也对共产主义运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可惜,固执的郑介民并未因此改变自己的信仰,反而将它当作反共工作的“潜伏”。

1927年,郑介民回国时,恰逢“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他也因坚定的反共态度,被蒋介石破格任命为侍从副官,负责情报工作。

事实上,郑介民和其他特务有着明显的区别。

他不擅长在一线冲锋,却精于在幕后谋划,他不擅长军事指挥,却能从繁琐的信息中提炼出重要情报。

如果说戴笠是浮于表面的“大老虎”,郑介民毫无疑问是隐藏于水底的“老狐狸”。

而在蒋桂战争时,郑介民还主动请缨潜入到桂系部队,探知情报。

当时,郑介民伪装成中立人士,不仅成功盗出了李宗仁部的密电码本,还摸清了他的兵力部署。

甚至,他还四处拉拢将领,用重金收买了多名桂系军官。

因此,在战役爆发不久,李宗仁就因情报泄露和将领的倒戈,迅速崩溃。也正是由此,郑介民被蒋介石誉为“情报战奇才”,在国府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军统岁月

1932年,蒋介石成立中华民族复兴社,郑介民得以入选“十三太保”,成为复兴社的骨干。

当时,复兴社下设的特务处由戴笠主持,郑介民出任副处长,形成戴主行动、郑主谋划的分工。

然而,和戴笠的江湖气以及行动派风格不同,郑介民是军统中少有的“理论派”。他结合留苏所学,迅速搭建了国民党特务情报理论。

不久后,福建事变爆发,蔡廷锴、蒋光鼐等国民党将领组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主张抗日反蒋。

当时,郑介民奉命前往福建。他很快就通过旧有的关系,在福建安插了数名特工,并搜集到事变人物的往来密电,用以策反部分军官。

而在郑介民的情报支持下,蒋介石也迅速调集兵力镇压,福建人民政府仅存在53天,就宣告失败了。

福建事变的解决,得以让郑介民在军统的地位愈发稳固,

此后,郑介民又策划了针对北洋军阀余孽张敬尧的暗杀。他安排人在天津六国饭店成功的将张敬尧铲除了,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1936年,郑介民迎来在军统的的高光时刻。

当时,广东军阀陈济棠公开反蒋,组建“抗日救国军”。郑介民临危受命,携带巨款潜入广东,以40万元港币收买了航空队长黄光锐以及飞行员陈振兴等40余名军政要员。

而在他的策反下,陈济棠麾下的空军集体叛逃,陆军将领纷纷倒戈,最终陈济棠众叛亲离,被迫通电下野。

如此不费一枪一弹的“情报胜利”,让郑介民获得了蒋介石亲手颁发的“云麾勋章”。

事实上,在抗战时,尽管戴笠出尽了风头,可郑介民也没闲着。他撰写了多部情报著作,系统阐述了情报搜集、密码破译、特务训练等专业知识。

其中,军事情报学还被戴笠列为军统特工培训的必修教材。此外,他还提出了“情报三分搜集、七分分析”,强调从日常的信息中挖掘情报价值。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