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亮鑫
近日,演员于和伟将《沉默的荣耀》1200万元片酬捐赠给吴石烈士纪念馆的消息,引发了网络热议。但福州、北京两地多部门均澄清该传闻不实,表示未收到有关于和伟捐赠的信息,且吴石烈士纪念馆还尚在筹建中,也就是说目前还没有这个纪念馆。
![]()
这一信息貌似"传递正能量",实为是一则谣言。利用热播剧《沉默的荣耀》这个热度拉升流量进行炒作。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网络生态的复杂面相:表面上似乎在"弘扬正气”,其实是"无中生有",并对当事人进行恶意的"道德绑架”。
首先,这一事件的核心就是“造假”,而非“慈善”。无论其初衷听起来多么高尚,编造事实、利用烈士名望和公众情感进行传播,其本质就是造谣惑众。
它利用主角于和伟公众关注度不断攀升,“捐赠巨额片酬”的设定既符合公众对明星的道德期待,又裹挟着爱国主义情怀。造谣者深谙这些流量时代的传播密码,不惜将善意异化为引流工具,把道德当作消费的噱头。这种行为非但不是弘扬正气,恰恰是在侵蚀社会信任的基石。当公众的感动建立在虚假的基础之上,每一次“反转”都是对社会善意的一次透支。长此以往,真正的善行可能会因公众的“疲惫"而削弱其应有的光彩。
![]()
让人们深思的是,为何此类谣言总能迅速发酵并能收获大量点赞?这揭示了“道德绑架”的新形态——一种基于“完美人设”期待的集体叙事绑架。
传统的道德绑架是“逼捐”,即要求某人必须做某事。而新型的绑架更为精巧:它先为你“创造”一个高尚的行为,然后将你置于舆论漩涡之中。在这个案例中,造谣者巧妙地将“实力派演员”、“高额片酬”、“红色烈士”这些极具张力的元素组合在一起,炮制出一个符合所有人对“德艺双馨”想象的完美故事。
公众在盲目点赞转发时,并非绑架于和伟本人,而是在共同参与塑造并拥护一个他们期望看到的“道德偶像”。
这种绑架的可怕之处是,它利用了公众对正能量故事的渴望,但它违背了新闻传播"求真”这一最根本的原则。
在舆论漩涡中,于和伟本人并不知情,也是无辜的,但是它让这位名演员陷入了两难困境。如果出面澄清,可能被误读为“不愿行善”,会误伤一些粉丝的心;如果默不作声,则等于默许了谣言的传播,可能在未来引发更大的麻烦。
这是一场始于“虚假弘扬”,止于“实质绑架”的闹剧。 它盗用了“弘扬正气”的名义,而行消费公众情感、绑架公众人物之实。它提醒我们:在对任何事情做出价值判断之前,立场、观点都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任何“完美故事”在感动你之前,有必要先问一句“这是真的吗?” 缺乏对事件真伪的判断,缺乏了应有的理性思考,极有可能成为谣言的“二传手”,甚至成为"道德绑架"的盲目参与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