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我有幸参与了观音镇中秀村官某祥与黄某道路通行权纠纷的调解,这是我在“青蓝接力”培养机制下的一次宝贵实战经历。这场历时三小时,最终以“情感破冰、子女介入、长辈圆场”方式达成初步调解意向的案例,不仅提升了我的业务能力,更让我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特别是矛盾纠纷调解的路径与方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针对本次调解,我有几点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
0 1
突破表象争议,
深挖矛盾根源是破局前提
本案表面上是道路使用补偿金额的冲突(3000元与4000元之争),但其根源却深植于多年前的劳务费拖欠、林木损坏等历史心结以及双方老人“争一口气”的固执心态。前期围绕补偿金额进行“拉锯战”,调解陷入僵局之时,我们团队在导师(观音司法所负责人李玉彪)的指导下,没有局限于争议金额本身,而是通过深入走访,了解到黄某子女与官某祥儿子不仅是发小,更有亲戚关系(黄某妻子系官某祥的侄女)这一关键情感纽带。这启示了我,基层调解不仅要就事论事,还必须具备“透视”能力,透过表面诉求,洞察背后复杂的情感、历史成因和人际关系网络,找到那个能够撬动全局的“情感支点”。
0 2
善用情感资源,
构建柔性调解新路径
传统的调解往往侧重于法、理、利的权衡,但本案的成功在于巧妙地引入了“情”的力量。当法律条文和利益计算难以弥合情感裂痕时,导师“另辟蹊径”,果断转向“感情牌”,引导双方子女认识到父辈的争执对下一代情谊的伤害,激发他们主动承担起沟通桥梁的责任,最终达成“子女分别做工作、双方长辈齐参与、聚餐叙旧促和解”的化解方案。它绕开了“非黑即白”的权利义务判定,转而营造一个温情、包容的场景,让面子得到维护,心结得以在亲情和友情的氛围中自然消融。这让我领悟到,在基层,尤其是熟人社会,情感共鸣与关系修复有时比单纯的利益补偿更具化解效力。
0 3
整合多元力量,
构筑协同共治调解格局
本次调解并非司法所单打独斗,而是在区委政法委组织下,由区综治中心搭建平台,融合了区武装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镇领导、村干部等多方力量。这种“多元联动”模式展现了巨大优势:一方面,不同部门从各自职能角度提供政策支持和权威背书,增强了调解的合法性与公信力;另一方面,镇领导和村干部熟悉当地民情,能提供关键背景信息,并在后续回访、协议履行中持续发挥作用。这恰好印证了“青蓝传承工程”中强调的打破部门界限、协同作战的理念。我们青年干部在处理复杂矛盾纠纷时,必须学会借力、借势、借智,统筹各种资源和途径构建“一盘棋”的调解工作体系。
0 3
践行“传帮带”机制,
在实战中加速成长
回顾整个过程,正是“青蓝接力”方案中“导师结对培养机制”和“实战训”要求的生动体现。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案情分析、策略选择、临场应对等方面给予了关键指导,帮助我避免了就案办案的局限。这种“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的模式,让我不仅掌握了调解技巧,更深刻理解了“服务、为民、担当”的司法行政精神内涵。
此次调解实践是一堂深刻的“能力提升课”。它让我认识到,新时代司法行政青年干部的成长,必须紧密结合“青蓝接力”所倡导的“传帮带+实战训+创享学”三维体系。未来,我将继续秉持“忠诚、为民、尚法、担当”的信念,在导师的指引下,更加注重提升洞察本质、运用情感、整合资源、服务群众的综合能力,努力将自己锻造成为一名能堪当重任的时代尖兵,为司法行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撰稿:许绍坤
编辑:陈静文
审核:刘锦国
审签:梁奇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