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人才的流动是非常频繁的。一个有才能的人,如果在一个地方得不到重用,往往会选择“跳槽”。
其中有一个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在以“唯才是举”而闻名天下的曹操手下,却始终没能出人头地,像一颗蒙尘的珍珠,被遗忘在角落。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投靠当时还比较弱小的刘备。
然而,谁也想不到,正是这个当初在曹营里不受待见的小人物,最后却成了蜀汉政权的擎天一柱,甚至在一场关键战役中,硬生生地为蜀汉延续了近二十年的国运。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三国后期蜀汉的定海神针王平。
默默无闻的“代理校尉”
王平出生于巴西郡宕渠县,也就是今天的四川渠县一带,是板楯蛮(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一支)人。
![]()
他本不姓王,而是姓何,后来才因故改姓。因为出身和早年经历的缘故,他没有机会接受什么正规教育,据说大字不识几个。
在那个看重出身和门第的时代,王平这样的背景,可以说是一点优势都没有。
后来,天下大乱,王平也加入了时代的洪流。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亲率大军征讨汉中张鲁,王平也跟随当地的豪强杜濩、朴胡等人,一起归附了曹操。按理说,曹操爱才如命,手下聚集了五湖四海的人才,王平既然来投,总该有个不错的机会吧?
可现实却很骨感。王平在曹营待了好几年,却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
曹操只是给了他一个代理校尉的职位。这个“代理”二字,听着就有点临时工的味道,说明他在曹操的军事体系里,根本就是一个边缘人物,随时可能被替换。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分析一下,原因可能有几方面。王平当时确实没什么名气,也没有展现出过人之处,在人才济济的曹营里,他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实在太不起眼了。
其次,曹操手下猛将如云,张辽、徐晃、张郃、夏侯惇等等,哪个不是战功赫赫?轮也轮不到他一个新人来表现。
或许也和他不善言辞、性格耿直有关。他不是那种会阿谀奉承、钻营取巧的人,只是一个踏踏实实想做事的军人。这样的人,在复杂的权力中心,往往很难被高层注意到。
![]()
就这样,王平在曹营里度过了几年默默无闻的时光。他眼睁睁看着别人建功立业,自己却只能原地踏步。
对于一个心怀抱负的军人来说,这种感觉无疑是痛苦的。而改变他命运的契机,很快就随着一场大战的爆发而到来了。
转投刘备
那场改变王平命运的大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中之战。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亲率大军进攻汉中,与曹操展开了殊死搏斗。战争打得异常惨烈,最终以刘备的胜利告终。
在这次战役中,曹军有不少将领阵亡或投降,而王平,也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选择。
![]()
眼看着曹军败局已定,而刘备集团正如日中天,王平深知,继续待在曹营已经没有前途了。与其在这里耗费光阴,不如去寻找一个真正能赏识自己的明主。
于是,他果断地离开了曹军,投奔了刘备。
刘备当时刚刚拿下汉中,正是用人之际,对于前来投奔的将领自然是欢迎的。
他见到王平后,立刻就任命他为裨将军,这是一个实打实的将军职位,比之前在曹营的“代理校尉”强了不止一个档次。
可以说,王平的“跳槽”之路,从一开始就走对了。
不过,真正让王平在蜀汉军中站稳脚跟,并引起最高统帅诸葛亮注意的,还是几年后的街亭之战。
![]()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了自己非常器重的参军马谡去镇守战略要地,街亭。
当时,王平就是马谡的副将。马谡这个人,熟读兵法,能言善辩,但缺乏实战经验。
他到了街亭后,违背了诸葛亮“当道扎寨”的部署,固执地要把军队部署在南山上,认为这样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王平多次劝谏马谡:“将军,把大军驻扎在山上,一旦魏军切断了我们的水源,再四面合围,我军岂不是不战自乱了吗?”但马谡刚愎自用,根本听不进王平的意见,还嘲笑他不懂兵法。
无奈之下,王平只能请求马谡分给他一部分兵马,让他到山下驻扎,以防不测。马谡同意了。
后来的战况,果然不出王平所料。
![]()
魏国大将张郃率军赶到,迅速包围了山上的蜀军,并切断了水源。蜀军没水喝,军心大乱,很快就被魏军打得溃不成军。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山下的王平站了出来。他命令自己手下的士兵拼命擂鼓,制造出援军到来的假象,稳住了阵脚。
张郃怀疑有埋伏,不敢轻易追击。王平趁此机会,将四散的残兵败将一点点聚集起来,最终带领着部队有序地撤退了。
后诸葛亮时代
如果说街亭之战让王平崭露头角,那么在诸葛亮去世之后,他才真正成长为蜀汉的守护神。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病逝于五丈原。丞相的离世,对于蜀汉来说,无异于天塌地陷。
![]()
此时,蜀汉内部的矛盾立刻就爆发了。大将魏延和丞相长史杨仪素来不和,诸葛亮一死,两人为了争夺兵权,几乎要火并。
魏延自恃勇猛,不肯听从杨仪的安排,率领自己的部队率先南撤,还烧毁了沿途的栈道,意图阻止杨仪的大部队回成都。
一时间,蜀汉军队内部剑拔弩张,一场内乱眼看就要爆发。如果处理不好,蜀汉军队可能会在撤退途中就自我瓦解,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这危急关头,杨仪派出了王平,去讨伐魏延。王平深知,此时蜀军最需要的是稳定,而不是内耗。
他没有直接带兵和魏延硬拼,而是率军挡在魏延前面,然后对着魏延的士兵们大声喊话:“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就要造反吗?”
![]()
魏延手下的士兵,听了王平的话,顿时明白了是非曲直,谁也不愿意背上叛徒的骂名。
于是,他们纷纷扔下武器,四散而逃。不可一世的魏延,瞬间就成了孤家寡人,最后被马岱所杀。
为蜀汉续命二十年
成为汉中防线的总司令后,王平迎来了他军事生涯中最高光,也是最严峻的考验。
公元244年,曹魏的大将军曹爽,为了在朝中树立威望,不顾众人反对,亲率十多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汉中。而此时,王平镇守汉中的兵力有多少呢?不到三万人!
![]()
敌我兵力悬殊,十万对三万,这仗怎么打?消息传来,蜀汉朝野震动。
汉中的将领们也都慌了神,很多人主张放弃外围的关隘,收缩兵力,退守汉城和乐城两座坚固的城池,等待成都的援军。
这个方案看起来很稳妥,但王平却坚决反对。
他深刻地指出:“汉中距离成都千里之遥,一旦我们放敌人进来,让他们占领了平原地区,他们就可以以此为基地,围攻我们的城池。到时候,就算成都的援军赶到,我们也已经陷入被动,汉中危矣!”
他提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方案:主动出击,据险而守。
他命令护军刘敏等人,率领一部分兵力,抢先占据汉中东边的兴势山,利用有利地形,将曹魏大军死死地堵在山谷里。他自己则亲率主力,在后面作为策应。
![]()
这是一个风险极高的决策。用三万兵力去正面硬扛十万大军,稍有不慎,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但王平凭借他对地形的熟悉和对战局的精准判断,毅然决然地执行了这个计划。
战况的发展,完全印证了王平的神机妙算。
曹爽的十万大军,被蜀军卡在了狭窄的兴势山谷中,绵延上百里,首尾不能相顾。大军挤在一起,根本无法展开阵型,兵力优势荡然无存。
再加上山路崎岖,后勤补给很快就跟不上了,魏军士兵饥寒交迫,怨声载道。
王平和刘敏的部队,就像钉子一样,死死地钉在了兴势山上,任凭魏军如何冲击,都岿然不动。
双方僵持了几个月,曹魏大军寸步难行,士气低落到了极点。
![]()
此时,蜀汉朝廷派出的援军也从成都赶到。曹爽眼看取胜无望,再拖下去就要全军覆没,只能下令撤退。
这一撤,就成了一场大溃败。蜀军趁势追击,魏军死伤惨重,丢弃了大量的兵器和物资,狼狈不堪地逃回了关中。
兴势之战,是三国后期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王平不仅保住了汉中,更重要的是,他彻底打掉了曹魏短期内南下灭蜀的念头。如果此战失败,汉中失守,那么曹魏大军就可以长驱直入,直逼成都。以蜀汉后期的国力,根本无法抵挡。
可以说,正是王平的这次力挽狂澜,才使得蜀汉政权得以从公元244年,一直延续到公元263年,差不多又多活了二十年。
结语
公元248年,王平病逝。
![]()
从一个在曹营里不受重视的边缘人物,到投奔刘备后逐渐发光,最终成为蜀汉后期的擎天玉柱。
王平虽然不识字,但他却非常好学。他经常让手下人给他读史书和律令,自己在一旁静静地听,听完之后,他不仅能理解其中的大意,还能和别人讨论得头头是道,见解深刻。
历史就是这样有趣,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一个在曹操那里可能一辈子都默默无闻的人,换了一个环境,遇到了信任他的领导,就可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或许你现在所处的环境并不适合你,但请不要放弃,去寻找那个能让你发光的舞台吧,因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