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陕西省科技厅:推进健全“六个体系” 畅通“两个链路”

0
分享至


阳光讯(记者 张晶 侯菲)10月31日9时30分,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委科技工委委员、省科技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马云,陕西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一处处长钟雪斐,陕西省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处长何文来,陕西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战略规划处处长郗涛出席,介绍陕西省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工作有关情况。

据马云介绍,今年以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以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为抓手,强化部门协同联动,着力完善一体改革工作机制,一体推进科教协同育人、产学研协同用人,加力推动科技与产业对接、金融与科技对接,推进健全“六个体系”(更具先导力的教育发展体系、更具引领力的科技攻关体系、更具自主力的企业创新体系、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具耦合力的“四链”融合体系和更具协同力的组织推进体系),畅通“两个链路”(教育科技人才互动和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全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紧盯一体改革硬仗任务,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设立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专项小组,建立完善工作台账、深入研究工作举措,统筹抓好一体改革的组织协同、任务协同、进度协同。目前,全省打好一体改革硬仗50项具体任务顺利推进。

二是工作专班协同推进。科技、教育、人才、人社、产业、金融等部门联合组建工作专班,强化科技创新资源力量统筹,进驻西部科技创新港靠前服务,开展政策宣讲、需求摸排、金融服务等,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协同西咸新区促成144个科创项目落地。

三是改革探索深入实践。依托科教资源集聚区域、重点领域产业创新聚集区、重点单位、重点平台、重点项目等载体,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发挥首创精神、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已先后发布两批典型案例。

二、立足强化创新人才供给,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稳步推进“双一流”建设。省委和省政府制定工作方案,在资源配置、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双一流”建设和冲刺高校重点支持。全省8所高校20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数量分居全国第4、第7位。

二是推动学科专业优化适配。建立高校“就业—专业设置—招生”联动机制,前瞻性优化学科布局,定期发布专业引导目录,布局人工智能、生物育种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领域相关专业,直接支撑重点产业发展本科专业点1600余个、三年增长19%。最新一轮博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中,我省博士授权单位、授权点数量分别居全国第2、第3位。

三是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3所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布局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采取“双导师制”培养工程硕博士研究生3200名。组建贯通高校、链接产业的创新港学院,推进优势专业联合、校企深度协同,已有1217名研究生申请进入学院联合培养。

三、围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产学研协同用人机制

一是加速科技人才集聚培育。深入实施三秦英才引进计划,采取“学校招、企业用、政府助、多方赢”的“校招共用”模式精准招引急需紧缺人才456名。依托陕西实验室、全国和省重点实验室部署专项课题,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1000余人。

二是支持科技人才流动共享。推进实施科技人才有序流动“双千计划”,出台支持企业选聘“科技副总”工作指引,提出了横向项目转纵向、服务企业成效纳入考核等激励措施,引导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服务企业创新发展。各市区企业选聘“科技副总”“科技顾问”1208名,3所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聘任“产业导师”1087名。

三是探索科技人才多维评价。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评价人才,探索推行差异化、市场化评价,向重点用人单位试点下放引进人才评审权。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等高校在理工科教师职称评审中进一步加大成果转化贡献权重,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将技术转移人才职称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探索构建重大攻关、基础研究、国防科研和应用研究4类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标准体系。

四、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完善科技与产业对接机制

一是围绕产业需求强化科技供给。动态更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对接融合图谱,修订《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工作指引》,推动建立“企业出题、联合答题、市场阅题”的科技攻关机制。2024年全省研发经费926.2亿元、同比增长近10%,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61%,位居全国第10、西部第1。47项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居全国第2。截至2025年6月,全省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3.01件。

二是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持续深化。大力推广“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模式。不断完善“先投后股”“技术托管”等改革做法,修订“以演代评”工作指引,“先使用后付费”平台已发布成果645项、促成许可合同金额超3500万元。全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69个、中试基地107个,加速科技成果中试熟化。成立全国高校首家技术经理人学院。

三是推进产业集聚优化创新生态。提升秦创原“一专班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服务效能,布局建设光子、氢能等21个秦创原未来(新兴、特色)产业创新聚集区,集聚1.07万家科技企业和690个科创平台。光子产业聚集上下游企业370余家,形成了以光子材料与芯片、先进激光与光子制造、光子传感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四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平台,鼓励引导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加大研发投入。面向企业需求部署科技项目、开展科技攻关,今年已部署省重点研发计划中企业单独承担或与高校联合承担项目占比超过60%。2024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020年的三倍以上。

五、着眼构建良性循环科技金融生态,完善金融与科技对接机制

一是科技金融“五项机制”改革有序推进。探索建立技术经理人奖励激励、“以丰补欠”全链条考核评价、包容性容错纠错、多层次风险分担、试点化创新实践等机制。出台科技金融50条,优化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完成秦创原公司改革重组,整合设立首期100亿元省级科创母基金。

二是科技金融产品不断丰富。西北首只AIC股权投资基金、中西部首单“双标识”知识产权ABS在陕落地。落地全省首个“研发保+研发贷”项目。发行全国首批、西北首单科技创新债券,截至2025年9月,全省交易所科创债规模997.2亿元。

三是科技金融服务精准有效。举办全省科技金融融资对接大会,促成164家“创新积分制”优质企业融资5.82亿元。建立“一链一行一保险”金融服务机制,精准对接科创企业、科创项目融资需求。打造“线上+线下”路演平台,常态化开展投融资路演活动。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马云最后表示,下一步,我省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持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着力提升全省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阳光报阳光网 incentive-icons
阳光报阳光网
阳光
126508文章数 1245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