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陈振
来源 | 财经八卦(ID:caijingbagua)
![]()
引言:去年还在社交媒体刷屏的露营装备,今年已经在闲鱼上半价转让;一度需要排队预约的网红餐厅,现在工作日午市门可罗雀;曾经被誉为“旅行必备”的运动相机,如今在租赁平台只要20多元一天。
![]()
从拥有到使用,年轻人正在开始一场静悄悄的消费革命。
在年轻人的生活里,“拥有”这个词正在失去往日的魅力,这场从“所有权”到“使用权”的观念变化正在重塑市场。
![]()
充电宝到运动相机
年轻人选择“租”而不“买”
如今在旅游景区,举着运动相机的游客愈发常见,以这些便携式运动相机为代表的“旅游拍照搭子”正呈现爆发式增长,但核心趋势始终落在“只租不买”上。
![]()
从早年的共享充电宝到如今的共享运动相机租赁,这种共享经济模式在成本效益的精妙平衡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充电宝一个小时三块钱,不仅能解燃眉之急还不需要买充电线充电器,再反观一台主流运动相机也是如此,一台相机售价在2000-3000元之间,而租赁一周仅需200-300元,不到售价的十分之一。
![]()
对于年均仅有一次长途旅行的上班族来说,这种价格差构成了核心吸引力,在购买决策需要反复地权衡使用频率和沉没成本的时候,租赁就成为了更理性的选择。
![]()
而且万一购入后使用频率跟不上技术迭代呢?
当代的数码产品简直就是日新月异,从手机平板到电脑;单反相机到各种CCD都在疯狂内卷,同样的,运动相机行业也处在快速迭代期。
举个例子,例如大疆Osmo Pocket这个系列,这些年不断在画质、防抖等核心性能上都有显著提升,这种快速迭代节奏就让“早买早享受”的逻辑成了悖论,反而催生了“晚租更划算”的消费心态。
![]()
网友评论:“现在花3000元买的机型,明年可能就过时了,但是租的话随时随地都用上最新款,还不用担心设备贬值。”
消费者选择租赁运动相机还有最主要的一点在于它们上手不是一般地快,这正好契合了租赁‘即租即用’的需求。
![]()
与传统单反相机需要掌握复杂参数不同,现代运动相机主打一个”有手就行”“能开机就能用”,面对上班族来说,没有太多时间学习摄影技巧却想高质量出片的这种需求,运动相机可以说是手拿把掐了。
![]()
正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随着租赁需求的激增,从个人闲置出租到专业租赁平台,从线上预定到线下自助租赁机,五花八门 的供给模式正在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
就拿闲鱼平台来说,出租业务本就欣欣向荣,更别说抓住了运动相机这个风口,假如每台设备出租十几次就能回本,剩下的就是纯赚钱了,所以这种现象不仅满足了消费者,更是让不少租赁商家大赚特赚。
![]()
运动相机租赁生意的本质,是体验经济下的理性选择,消费者不再为低频使用的功能支付高价,而是按需购买体验服务。
当相机不再是身份象征,而是记录工具时,租赁就成为了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但纵观全局,运动相机的租赁,何尝不是当代消费者消费观念变化的一个小的缩影。
![]()
![]()
放弃拥有的首选
经济理性就此崛起
撇开最近热度高涨的运动相机来说,其实租赁已经渗透进了年轻人的生活,成为了异常重要的一部分,放眼望去随处可见的共享办公空间里,不少上班族用租赁的MacBook Pro完成工作;下班以后大家还用租车平台去月付制的健身房运动一下。
![]()
这不是个例,数据显示,消费者选择租赁的原因各种各样,光是租赁代替购买就就高达29.6%,新租赁服务对未来消费习惯的影响也占65.3%
![]()
网友评论:“买房不如租房,买车不如打车,买相机不如租相机”,那为何拥有不再是年轻人的首选了?
这跟当代年轻人的生活 方式密不可分,放眼当下每三年换一次工作,每五年换一个城市生活的年轻人已经不再是少数群体,在这种“自由”下,租赁变成了他们天然的需求。
试想如果从北京到深圳,再到杭州,每次搬家仅需一个后备箱就能装下的自由感,是不是任何奢侈品都给不了的?
![]()
而且租赁带给年轻人的不只是“自由”的底气,还有多方面的体验感。
当某件物品需要几千元,但通过租赁每个月都能换着体验,这大大地满足了年轻人消费群体对新鲜感的追求,还不会造成资金压力。
![]()
而且租赁经济意外地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在传统消费模式下许多使用频率不高的商品往往被闲置,最终被丢弃,而现在这些商品通过租赁平台实现了“重生”。
网友评论:“一台原本可能被闲置的相机,现在可以租给需要的人,我也可以用租赁赚来的钱去租我想要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不排斥租东西,大家都环环相扣互相得利。”
![]()
拥有一件很快就会过时的商品,不如花同样的钱去体验十种不同的生活。
这场静悄悄的消费革命,其意义远超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它代表着年轻一代对生活本质的重新思考,这场从所有权到使用权的转变逐渐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
但对于市场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为谁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使用”的需求,谁就能在新时代赢得市场,毕竟流量的光环不是“免死金牌”。
![]()
网红产品的“短命”
狂欢与理性的回归
租赁运动相机现象背后,是一个个网红产品从爆火到冷却的完整生命周期。
在社交媒体平台,一套成熟的“制造需求”机制早就形成,先是博主种草再到平台推广,紧接着用户跟风后集体“拔草”让热度消退,最后再进入新的循环。
![]()
就拿之前很火的咖啡机为例,在小红书平台相关笔记都是铺天盖地,“提升生活品质”“居家咖啡馆”等标签被贴了又贴,在高峰期许多消费者购入,可到头来说闲置或者在闲鱼上转手的结局并不是少数。
![]()
这也能看出社交媒体似乎总在制造一种“假需求”,让消费者误以为自己也需要别人展示的生活方式,但这种需求往往经不起现实检验。
回到运动相机身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其实运动相机最初只是专业户外运动记录的工具,要求防水、防抖、耐用等专业性能,但在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它逐渐变成了“旅行香饽饽”。
买运动相机的人中,真正用于运动的可能在少数,更多的是为了拍vlog、记录旅行,或者在社交媒体展示精致的生活。
![]()
紧接着消费者的这种思想观念也开始带偏了一些厂商,厂商开始更注重外观颜值、美颜功能、社交媒体一键分享等“表面功夫”,而非真正的运动性能提升。
![]()
在这些因素的重重影响下,消费者们开始学会了“重新估算价值”。
当消费者意识到花大价钱只是去满足了流量给的“圈套”这个重点时,同时也能明白自己需要的不是“拥有”一台运动相机,而是偶尔的“体验”时,租赁就成为了最理性的选择。
租赁模式何尝不是消费者对抗网红产品的“巧思”呢?一方面,它满足了消费者对新鲜体验的追求,让人们可以用最低成本尝试最新的数码产品;另一方面,它又避免了产品热度消退后的闲置。
![]()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租赁场景下消费者会更理性地评估自己的真实需求:我真的需要这个产品吗?我会频繁使用它吗?这种思考方式,恰恰是对抗“伪需求”的最有效武器。
从某种意义上说,租赁不仅是一种消费方式,它让消费者既能享受科技带来的乐趣,又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既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又不会陷入盲目跟风的陷阱。
![]()
当又一个网红产品在社交媒体刷屏时,聪明的消费者已经开始思考:这个产品真的能改善我的生活,还是只会成为下次大扫除时想要丢弃的杂物?
网红产品的快速迭代,让消费者从每一次从狂热到理性的回归,都是消费市场成熟的标志,毕竟,最适合的产品不是最火爆的那个,而是最能满足真实需求的那个。
![]()
运动相机租赁市场的兴起,是消费理念的进化,在这个物质过剩的时代,年轻人正在用更聪明的方式满足需求:不追求占有,只在乎体验。
这种理性消费观,或许比任何新技术都更值得关注。
毕竟,真正珍贵的不是设备本身,而是设备记录下的那些美好时刻,当我们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获得同样的体验时,为什么还要被“所有权”所束缚呢?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