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奶爸保选险”,后台回复“关注”
免费领取保险礼包
2025年,关于医保改革的话题,一直备受大家关心,比如:
年初的时候,医保DRG全面落地;
丙类药正式纳入医保目录;
年中又宣布医保调整方案;
每一条都和我们以后看病就医息息相关,
而就在前段时间,广东医保局又发布了新规:
从2026年起,普通门诊要全面实行“按人头付费”。
![]()
没错,就是我们平时看个感冒发烧那个门诊医疗报销。
很多人可能说,广东实施而已,又不是我们这边。
事实上,这已不是第一个普通门诊也要控费的城市,
像北京、天津、浙江金华等多个城市早就悄悄开展了试点。
所以很大概率以后,全国各地都会开展普通门诊控费。
医保DRG改革影响我们住院报销,那普通门诊按人头付费又是个什么操作?
对我们普通人以后就医又有哪些影响?
以后要怎么应对减少自身医药费支出?
我们今天就来好好聊一聊。
快速咨询通道,点击小程序即可:
![]()
01
普通门诊控费怎么个控法?
门诊按人头付费是指医保根据医院往年的门诊接诊人数、患者年龄、疾病构成等情况,
按标准(人头费)先给医院算笔总账,每年按期把总费用打给医院,用于覆盖这些患者在一段时间内的普通门诊基本医疗费。
举个例子:
某三甲医院往年平均每年接诊12万参保门诊患者,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30%(比同级医院平均水平高5%),常看的慢病患者占40%。
医保局会先定一个基础标准,比如每人500元,
但因为【老人占比高】加5%,变成每人525元。
最终一年给这家医院的门诊医保总额就是12万×525元= 6300万元。
这笔钱有两个关键规则——
超支不补,结余留用。
还是上面那个例子,不管这一家医院,一年实际接诊了13万人还是11万人,
不管这些患者来看了3次还是5次病,6300万的总额是不会变的。
如果年底算账,医院门诊花超了,
比如实际花了7000万,那么多出来的700万医院自掏腰包。
如果医院成本控制得当,比如只花了5800万,
那么剩下的500万就是医院的利润,可自行安排。
![]()
其实,门诊控费的设定,跟DRG住院改革差不多——
都是按病种或者年龄定费用,超了医院补,多了医院自留。
02
为什么普通门诊也要控费?
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住院的DRG改革,已经把看病的大头费用把控了,
门诊这点小钱,怎么也不放过?
答案其实很现实——
门诊的【小钱】加起来,也慢慢成了医保基金的【大负担】,
再不控,医保基金可能真的扛不住。
主要原因有:
第一,费用成本的转移。
确实,医保DRG改革以后,住院支出增速有所下降,
但门诊医保基金支出却涨了。
主要原因在于医疗成本的转移。
比如某患者要做胆囊切除手术,假设住院DRG费用规定是5000元,
医院为了不超支,会先让患者在门诊做术检查,检查费2000元,再安排住院做手术。
这样一来,门诊的费用就多了,但是住院的费用却控制住了。
有关数据显示:
2024年,全国享受门诊待遇的总人次达到66.89 亿,比2023年多了18亿,同比增长37.44%。
![]()
第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门诊压力。
2024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超过20%,
而老人正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高发人群。
这类人群最大的特点,就是门诊就诊、检查多,也需要经常吃药进行控制。
比如一位糖尿病患者,每月要去门诊测血糖、开降糖药,
一年下来门诊花费少说也要好几千,要是出现并发症,费用还会翻倍。
随着老龄化加剧,门诊的总费用只会越来越高。
医保基金要是不控费,迟早会面临【入不敷出】的情况。
所以,门诊控费不是【小题大做】,而是不得已的选择
——既要堵上医院【住院转门诊】的漏洞,又要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就医潮,
只能通过【按人头付费】给医院定额度,倒逼医院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用药,让医保基金能撑得更久。
从试点城市的情况来看,未来可能3~5年内会在全国推广,
门诊控费不是【要不要来】,而是【什么时候来】的问题。
03
普通门诊控费对我们有哪些影响?
医保基金能撑得更久,对大家来说是好事。
比如:不必要的检查、治疗会减少。
门诊控费后,医院以前开的检查、治疗和药费等,都从收入变成了运营成本,
个别医院也不会像以前一样,为了多薅医保的羊毛,
随便给大家开一堆没有必要的检查或者治疗。
而是会保证治疗效果的基础上,考虑这些费用会不会【超标】,自己会不会亏损。
但政策落地到实际看病中,普通人可能会遇到一些【麻烦】。
以我所在的城市为例子,我们已经实施门诊控费一段时间了,
结合其他试点城市的网友反馈,可能会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额度偏低,慢性病患者不太够用
比如我们这里一年门诊治疗费用上限是900元(除社区外),
普通人一年平平安安,那确实没啥。
但如果不小心流感了或者做个什么检查,跑两三次医院后,这额度就已经花完了。
尤其是慢性病患者,一年900元的报销额度轻轻松松就超了。
超额后,门诊就不再报销,剩余的费用只能自费。
2、进口药、原研药越来越难开
在额度固定的情况下,医生开药时会优先选【便宜的】,而不是【效果最好的】。
比如治疗糖尿病的药,
原研药(进口)二甲双胍缓释片,每天吃一次就能控制血糖,每月费用大概150元;
而国产的普通二甲双胍片,每天要吃三次,每月费用只要30元。
医生大概率会开国产的,因为能省额度。
![]()
如果患者一定要开好药,为了不占用门诊医保额度,医院还有一个【办法】:
让患者去外面药店买医保目录内的药,或者开医保目录外的自费药。
这样一来,药费不算在医院的门诊额度里,
医院的压力小了,但患者自费的钱就多了。
比如一位支气管炎患者,需要用某品牌的氨溴索口服液(医保目录内),
医生会开一张【外购处方】,让他去指定药店买,说医院药房暂时没货。
但外面药店卖的药,有些价格就有点一言难尽。
3、年底看病看额度脸色
门诊额度是年度总额,这就意味着,到了年底,很多医院的门诊额度可能已经所剩无几。
这时候去看病,医生会变得特别【保守】——
能不开检查就不开,能不开药就不开,能让你明年再看就尽量推迟。
但秋冬换季,老人和小孩都容易得呼吸道疾病问题,比如流感、肺炎,都是门诊就医的高峰。
之前就有网友在微博吐槽:
去年12月份带孩子去看肺炎,医生说医院门诊额度快用完了,
要么住院(但住院也得等床位),要么去社区医院看看。
社区医院没雾化设备,只能开点口服药,孩子咳了半个月才好。
04
普通人未来看病该怎么办?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
门诊控费后,看病也变难了,医保还要不要参加呢?
还是要参加的。
虽然说门诊控费,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但起码有医保在,至少日常小病小痛,都能满足大家基本看病需求。
大病住院也能报销不少费用,【保基本】确实是可以的。
但如果想选好药、做好检查、去好医院,
或者进一步降低就医成本,配份商业险,就能给自己更多选择权。
不过商保也不是【随便买】,得根据需求才能选对产品。
1、应对高频小病
如果家里的小孩又或者大人的身体抵抗力较差,跑门诊就诊次数较多,
可以考虑备一份小额门诊医疗险。
部分产品含门急诊+小额住院保障,
通常在1~2万左右,高一点的有5或10万。
可以报销门诊和一万元以内的小额住院医疗费。
以暖宝宝3号为例子:
更多小额门诊险产品,点这里。
![]()
2、想要保大病,更看中性价比
如果平时身体比较健康,担心大病费用问题,可以考虑百万医疗险。
一般有上百万住院保额,管大病是够用的。
且不少优质产品还有住院前X天,住院后X天的门诊保障,
即入院前和出院后的门诊费用也有机会报销的。
如果希望平时不住院的普通门急诊也能报销,就需要额外附加门急诊保障。
以蓝医保好医好药版为例子:
可附加门急诊医疗保险金,线上线下医药费都涵盖。
![]()
普通疾病门诊保额1万,100元/年免赔额,次限额300元,
可以报销社保内费用,最高按50%赔。
市面上百万医疗险非常多,优质产品清单可以点这里。
如果你实在拿捏不准哪款产品好,或者要不要附加门急诊医疗险,
可以点下方小卡片咨询我们,帮你横向对比、理清重点,选到真正适合你的那一款。
![]()
3、追求就医品质、希望保障全面
想要解决门诊看病难、买药贵,又希望兼顾看病舒适度,
可以考虑带门诊责任的中高端医疗险。
这类保险有三个优势:
一是能报普通门诊费用,感冒发烧、慢病拿药都能报;
二是能去公立医院特需部、VIP 部,甚至私立医院,不用挤普通门诊,医生也不会因为医保额度卡检查、卡药;
三是用药不受医保目录限制,进口药、原研药都能报。
以蓝医保少儿中高端少儿长期医疗险(0免赔)为例子,
可附加门急诊医疗包,可选特需/私立门诊,
可报销挂号费、治疗费、检查费等,最高按100%赔。
![]()
但中高端医疗险,通常费用比百万医疗险更贵一些,
更适合预算较多,追求就医体验感、就医服务等朋友。
具体产品,可以点这里。
05
说到底,门诊控费改革的初衷是好的——
让医保基金能撑得更久,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础医疗保障。
虽然医保DRG改革+门诊控费,确实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不便,
但医保该交还是要交,毕竟还是普通老百姓看病的基础盘。
如果想要看病时不看额度脸色,希望可以选好药、去好的医院,
还是要靠自己手动买点商保补充一下。
最后给大家一个小建议:
先了解清楚自己所在地区的门诊控费情况,
再跟进自身的保障、需求和预算,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靠人不如靠己,在医保改革的大背景下,
给自己和家人多准备一把保障伞,才能在看病时更有底气,真正实现看病自由。
又任何问题,欢迎文末加规划师微信,1V1聊一聊!
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点个“赞”或者“在看”。
加规划师微信,立即咨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