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取出口退税罪是一种严重危害国家税收征管秩序的犯罪行为。准确理解该罪的犯罪主体对于有效打击此类犯罪、维护税收法治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律师角度,通过案例解读的方式深入剖析骗取出口退税罪的犯罪主体相关问题。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骗取出口退税罪的犯罪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
对于个人而言,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实施骗取出口退税行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构成该罪。
单位作为犯罪主体时,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单位犯罪需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行为,且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
赵某长期从事外贸生意,为获取非法利益,他通过虚构出口货物的品名、数量、价格等手段,伪造出口报关单、增值税专用发票等退税凭证,向税务机关申报出口退税。经税务机关核查,赵某共骗取出口退税款达500万元。最终,赵某因犯骗取出口退税罪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
在这个案例中,赵某作为个人,完全符合骗取出口退税罪的犯罪主体特征。他主观上具有骗取出口退税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一系列虚构事实、伪造凭证的行为,达到了骗取巨额退税款的目的,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
某贸易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为增加利润,公司负责人李某决定采取骗取出口退税的方式。公司通过与境外不法分子勾结,签订虚假的出口贸易合同,将国内生产的货物低价出口到境外,再以高价申报进口,同时伪造相关退税单证,向税务机关申请出口退税。经审计,该贸易公司共骗取出口退税款1000万元。案发后,李某等公司主要负责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该贸易公司也被认定构成骗取出口退税罪,被判处罚金。
此案例清晰地展示了单位作为骗取出口退税罪犯罪主体的情况。该贸易公司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行为,公司负责人的决策代表了单位意志,违法所得归公司所有,符合单位犯罪的构成要件。单位犯罪中,除了对单位判处罚金外,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也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个人犯罪由个人单独决定实施骗取出口退税行为;单位犯罪则是基于单位决策机构或者负责人的决定,体现单位整体意志。
个人犯罪所得归个人所有;单位犯罪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用于单位的生产经营或其他活动。
个人犯罪由个人承担刑事责任;单位犯罪则实行双罚制,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判断骗取出口退税行为是否是以单位的名义进行,包括合同签订、业务操作等是否使用单位的名称、印章等。
对于单位犯罪,要审查决策是否经过单位的正常决策程序,如是否经过董事会、股东会等会议讨论决定。
确定骗取的出口退税款最终的流向,是否用于单位的运营、发展等,还是被个人私吞。
在一些复杂的案件中,犯罪主体的身份界限模糊,难以判断是个人犯罪还是单位犯罪。例如,一些名为个人经营但实际与单位存在紧密关联的情况,容易引发争议。
在单位犯罪中,对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认定及责任划分存在难度。不同人员在犯罪过程中的作用和职责不同,准确区分责任有利于公正量刑。
律师应全面收集证据,包括公司设立情况、业务操作流程、资金往来记录、决策文件等,综合分析判断犯罪主体的真实身份。对于存在争议的情况,要从行为实质、利益归属等多方面进行考量,必要时借助专业的审计、鉴定机构进行辅助判断。
详细梳理各人员在犯罪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如策划、组织、实施、协助等环节,依据其行为的重要性和关联性确定责任大小。同时,参考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中关于单位犯罪人员责任认定的规定,为准确划分责任提供法律依据。
骗取出口退税罪的犯罪主体包括个人和单位,准确认定犯罪主体对于打击此类犯罪、维护税收征管秩序意义重大。通过案例解读,我们清晰看到个人和单位作为犯罪主体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认定要点。在实践中,要善于运用法律规定和证据规则,准确区分个人与单位犯罪主体,合理划分单位内部人员责任,确保此类犯罪得到依法惩处,保障国家税收利益不受侵害。律师在办理相关案件时,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准确认定犯罪主体、维护司法公正贡献力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