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在松江区国有报废固定资产集中处置信息化平台大屏幕上,全区行政事业单位报废固定资产的收储、竞价、处置数据实时跳动。“过去各单位自行处置,流程不规范、残值难保障,还存在廉政风险。”区财政局资产科副科长诸裕坦言。2018年起,松江区创新推行国有报废固定资产集中处置机制,委托区属国企净达公司统一收储、平台竞价、全程监管。六年来,累计上缴处置收益1200余万元,实现国有资产“退役”后的安全闭环与保值增值。
从分散到集中,制度创新堵住流失漏洞
在搬迁中的松江区行政服务中心旧址,净达公司工作人员身着统一工装、佩戴标识牌,正将一批未达报废年限的资产转运至应急仓库。“这些资产经整修后,将转入公物仓或试点进入二手市场,避免浪费。”净达公司国有资产处置专管员张振国介绍。
这是松江区优化国有报废固定资产处置的缩影。“各行政单位以前自己找回收商,不少不免就像‘卖废品’,有时甚至要倒贴处置费。”诸裕介绍,改革前,全区500多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存在三大难题:选择服务商不规范、残值评估不透明、堆放周期过长带来安全隐患。2017年,区社会福利院资产处置难题成为导火索。经区政府决策,2018年明确由区财政局牵头,委托净达公司开展集中收储试点。2023年,在试点基础上,区财政局联合区机管局正式印发《松江区区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报废固定资产集中处置实施细则》,从处置范围、流程、职责、收入及监管五方面予以规范,特别强化了单位与处置方对资产名称、数量的双向确认环节,确保账实相符、无一遗漏。
竞价平台+数字监管,全过程透明高效
在净达公司办公区,专管员张振国正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查看最新一批报废固定资产的竞价进展。“这套系统是2023年升级的涵盖数据看板、线上处置、服务商考核等模块。”他一边操作一边介绍,“财政局可实时掌握进度,报废单位能跟踪处置状态并对服务情况进行打分。”
其中核心机制是2020年搭建的线上竞价平台。净达公司通过资格预审建立处置服务商清单,每次竞价前发布委托意向书,明确底价与资产信息;上海新城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国企组织竞价,系统按“价高者得”规则自动判定中标方。“竞价截止前,所有报价信息密封,彻底杜绝泄露可能。”张振国说,“2023年系统优化后,实现信息化动态管理,全过程更加阳光透明,效率更高。”
攻坚“急难愁盼”,国企担当化解基层难题
集中处置模式直击基层痛点。这个暑期,东华附属学校积压大量淘汰桌椅,影响开学准备。净达公司加急收储,在开学前完成清理;区内一幼儿园报废幼儿床搬运难、无处堆放,工作人员逐层人工搬运;卫健委系统医疗器械专业性强,引入第三方评估后竞价处置;街镇积压资产以中山街道为试点逐步推广,解决常年堆放隐患。
“教育系统是最大挑战,近200所学校分布广、资产体量大、暑期任务集中。”张振国表示,公司坚持服务导向,彰显国企责任与担当,通过配备专车、避高温作业、优化路线等方式保障进度,且始终做到“人走地净”。
未来,松江区计划将房屋资产及国企、集体资产纳入处置范围。“虽然后者不属行政事业资产,但常有意向单位咨询,我们愿共享成熟经验。”诸裕透露。同时,将对未达报废年限的损坏物品整修后,部分转入公物仓复用,部分试点进入二手市场交易,进一步挖掘资产价值。截至目前,净达公司已搭建500平方米应急仓库,配备专用车辆和标准化队伍,并通过资质提升强化处置能力。在财政“紧平衡”形势下,这套集中收储模式成为财政提质增效的生动实践,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筑牢资产安全底线。
原标题:《松江创新国有资产“退役”处置,集中处置破解资产“报废难”》
栏目编辑:解敏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曹博文 通讯员 李谆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