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区作为红岩精神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承载着厚重的革命记忆。10月30日,“青春华章·青春红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位于沙坪坝区的重庆大学防空洞,拨开历史的烟云,在一件件史料、一段段讲述中探寻那段不屈的故事。
防空洞中的学灯 照亮求知报国路
沙坪坝区是抗战时期全国最具活力的文化区,包括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在内的全国八分之一的高校师生汇聚于此,夜色中学子们秉烛夜读的光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盛景“沙坪学灯”。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战时首都重庆进行长达六年的无差别轰炸,重庆大学也未能幸免。仅1939至1941年,重庆大学至少遭受六次日机轰炸,但每次轰炸过后,学校总能迅速复课,在防空洞中坚持教学科研,展现出“愈炸愈强”的不屈精神。
![]()
而学校迅速复课的关键,就是在于全国高校中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防空洞之一——重庆大学防空洞。
重庆大学防空洞始建于1937年,经过三线建设时期及人防工程建设后,总面积达一万四千平方米。时任校长叶元龙曾勉励师生:“敌人毁不掉我们的精神,我们可以在防空洞里读书。”
![]()
![]()
防空洞不仅是安全屏障,更见证了学子投笔从戎、以身许国的担当。在民族危亡之际,许多学生毅然奔赴前线,其中便包括抗日航空英烈,1940级体育科学生侯子勤和中国“飞虎队”队员何其忱。
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传承红岩精神
时光荏苒,红岩精神从未因岁月流逝而褪色,而在沙坪坝区这片热土上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被轰炸后的学校建筑、在轰炸中匆忙入洞的群众身影……在防空洞内墙壁上,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无声地陈列着,透过这些定格的瞬间,仿佛能听到远方敌机的轰鸣声、近处落土的窸窣声。
![]()
“重庆大学防空洞在战时,它不仅是一个实体的堡垒,更是精神堡垒,正是有了它的庇护,重大师生学者才能保存力量服务抗战,是红岩精神最生动的注脚。”重庆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郑恒毅介绍,这样的精神力量激励着重大师生在困境中勇往直前。
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重大将防空洞打造为集历史展示、情境体验、党性教育、思政教学于一体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传承重大精神、连接历史与现实的重要课堂。
![]()
在沙坪坝,像重庆大学防空洞这样的红色文化地标还有很多。沙坪坝区利用抗战文化和红色文化富矿,联动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挖掘抗战故事与红色文化内涵,推出《嘉陵江上》《五月的鲜花》等抗战音乐解析系列短视频,以音乐解析的形式,讲述沙坪坝历史、唤醒历史记忆、传递民族精神。
沙坪坝区还通过线上宣传+线下活动,打造“红岩文化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等品牌活动,把红岩精神塑造为沙坪坝最鲜明的城市精神内核,激励市民从红岩精神中汲取养分、坚定信念。
上游新闻记者 秦健 摄影 周本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