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往的经验正在加速失效,未来正属于那些能与年轻人进行畅通对话的创作者。因而对于创作者,上影所做的不仅是风险投资,更是价值投资。他们投资的是创作者的成长周期,用自己的资源、平台与耐心,去换取有才华的年轻人破土而出的机会。这种长期主义,正是上影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所选择的最确定的方法。
作者:小杜
编辑:蓝二
版式:王威
“大导演还是大导演,电影品质依然在线,但问题出在哪里?——观众已经不同了。”
上影集团副总裁徐春萍的这句话,一语点中了今年院线市场生态的核心变化。面对主力观众的代际更迭,上影提出的方法论很直观:尊重观众,以优质内容建立可信度,并以此取胜。
内容上,上影注重捕捉新世代观众的情感需求,为新兴观影群体铺路;人才上,以剧本、影像理念、作者性作为三重评判标准,并通过长期陪伴实现持续进阶的完成度;战略上,则用商业片撑起档期影响力与存在感,以动画和IP焕新拓展视听边界,同时坚守艺术探索的火种。
这套方法论,或许可以解释为何上影近年来总能精准踩在市场的鼓点上。从洋溢沪语风情的《爱情神话》,到引爆全网的《中国奇谭》;从现象级海派剧集《繁花》,到Z世代青睐的《好东西》,再到暑期档逆势上扬的《浪浪山小妖怪》……这一系列的成功作品背后,一条清晰的轨迹正逐渐显现。
在徐春萍与黑白文娱的这场对谈中,我们试图还原出上影的内容坐标体系。它以“尊重观众,内容为王”为原点,延伸出关于打造爆款、扶持人才与战略布局的完整思考。这不仅是上影一家的心法,也可能成为当下市场变局中,一份值得所有从业者深思的答案。
爆款解剖:如何与观众同频
若观众改变是这个时代赋予电影人的命题,那么电影创作,像是一场常做常新的考试。读懂观众,究竟意味着什么?上影的实践指出了两条路径,既要向下扎根,丈量出时代的最大公约数;也要向内探索,成为一个群体的精准代言。
丈量情感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创作者需要深入生活,触碰那些最真实的情感内核。2023年初,动画系列片《中国奇谭》在B站横空出世,几乎零宣发的情况下迅速走红全网。从《小妖怪的夏天》到《鹅鹅鹅》,一个个高口碑的故事迅速出圈。在观众热情反响的推动下,上影迅速做出决策。
“我们很快意识到,这是一组值得深入挖掘的IP。”徐春萍回忆道。几乎是在《中国奇谭》爆火的同时,“把小猪妖的故事搬上大银幕”的计划便已确定。
最终,《浪浪山小妖怪》于今年暑期上映,其市场成绩低开高走,豆瓣评分稳定在8.5分左右,票房已突破17亿元。《浪浪山小妖怪》的成功并不只是依托于IP的红利,徐春萍认为,其口碑的长线走势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层层递进的情感脉络。
首先,影片唤醒了几代人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童年记忆。这种记忆首先带动了一批情怀向的观众进场,从而解决了原创IP初期的引流困境——让第一波人进场。而更核心的是,影片将镜头对准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猪妖,一个取经路上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正如徐春萍所言,“哪怕是最底层的草根,也有属于自己的梦想”,这份对小人物梦想的尊重与刻画,让每一个在外打拼的普通观众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一切,都包裹在一种难得的真诚之中。在充斥着各种“套路”的今天,这份自洽的表达既消解了观众的防备,也重建了他们对大银幕和国产动画的信任。同时,“你永远可以相信上美影厂”的话题走红,进而印证了国产动画的潜力——除了复刻历史、仰望神话,同样可以扎根现实、引发共鸣。
![]()
若《浪浪山小妖怪》代表的是对普世情感的精准捕捉,那么上影的另一条路径,则是对前沿代际情绪的敏锐洞察。其中的典型例子,是上影对新人导演邵艺辉的发掘。尽管邵艺辉当时缺乏大型项目经验,但徐春萍看中了她剧本里最珍贵的特质:“一是剧本非常扎实,二是表达格外新颖。”对创作者而言,这是非常宝贵的特质。
这种特质也延续到其后续作品中。从《爱情神话》到《好东西》,我们能清晰看到创作思路与市场反馈的不断深入。《爱情神话》的破圈,在于它为全国观众提供了一种现代生活范本,它的普世证明了足够有魅力的地域文化,仍可以引发广泛共鸣。而《好东西》则是一次更彻底的代际胜利,它让年轻观众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影片用一种更鲜明、更个性化的轻喜剧风格,精准捕捉到当代都市女性的困境与觉醒。这种强烈的归属感,最终汇成了一句让徐春萍印象深刻的观众反馈,“这是我们的电影!”——在她看来,这是一个导演能从观众那里获得的最好褒奖。
支持这种新的创作表达,正是上影在内容布局上为未来所做的投资;这不仅是在选择一个好项目,更是在投资一个能与年轻观众直接对话的创作力量。
![]()
人才观念:用耐心下注未来
对创作者的挖掘与扶持,是决胜未来的关键储备。在市场愈发谨慎的今天,数据模型和市场分析大行其道,一个更本质的问题摆在所有决策者面前:面对一个没有长片经验的新人导演,资方如何判断其潜力?又凭什么敢于为其才华投下真金白银?
上影的选择,是回归创作最基本的准则。“电影是手艺活,年轻导演要用真实的完成能力证明自己。”徐春萍的这句话,点明了上影人才观的基石——尊重专业,看重完成度。这种完成度不仅指直接的项目经验,更包括在过程中已显现的潜力与素养。
上影作为行业重要的出品方,徐春萍也是金鸡创投中重要的评审之一。每年面对上千份渴求机会的剧本,她的评判体系清晰而坚定。首当其冲的,永远是剧本。“新人导演的第一步,是把剧本做扎实,这是完成一部影片最重要的基础。”剧本是创作者的第一把武器,也是在所有天马行空的构想之后,唯一能被冷静审视的硬通货。
其次,是对影像能力与独特理念的考量。剧本回答了“讲什么”,而影像能力则决定了“怎么讲”。上影寻找的,是那些在文字之外,已经能让人感知电影画面有的创作者——他们的脑海中,已有一套区别于他人的美学风格和视听语言,这也是他们作者性的体现。
最后,是项目本身是否具备足够的新意与亮点。这种新,可以是一种全新的叙事角度,确保了即将诞生的作品不是对过往的简单重复。
这套逻辑已得到了印证。在金鸡创投这个战场上,上影拍板了《我和我母亲的疼痛》等获奖项目;这些决策的背后,正是对剧本质量与创作潜力的纯粹认可。但创投的结束并非终点,相反,它是一段陪伴的开始。徐春萍坦言,部分创投项目,上影会陪伴创作者打磨剧本长达一年以上,修改十几稿。这份耐心,在越来越追求短平快的当下更显珍贵。
与其追逐变幻莫测的风口,不如坚信那些无限可能的主创。耐心的背后,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上影所做的不仅是风险投资,更是价值投资。他们投资的是创作者的成长周期,用自己的资源、平台与耐心,去换取有才华的年轻人破土而出的机会。这种“用完成度换机会”的长期主义,正是上影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所选择的最确定的方法。
排兵布阵:平衡的艺术与未来的答案
当内容的方法论与人才的价值观都已清晰,这家拥有76年历史的电影公司,将如何把这些策略部署到市场中?他们的答案,是一种“既要又要”的动态平衡:既要在商业的激流里寸土不让,也要在艺术的表达中坚守理想。
商业层面,上影的布局呈现头部公司的责任和担当。重要档期被徐春萍形容为“兵家必争之地”,上影绝不能缺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存在至关重要。同时,在今天这个娱乐方式极度多元的时代,电影必须为观众提供一个走进影院的充分理由——那便是仅由大商业片所能提供的、无法在任何小屏幕上被复刻的极致视听体验。这是对电影工业能力的展示,也是对观众时间的尊重。因此,除了前文提及的重要主控作品,今年上影联合出品的《唐探1900》《南京照相馆》等片也在各大档期领跑,这样的选择也尽展其战略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动画电影正在成为上影内容序列中愈发重要的中坚力量。这不仅因为动画的视听体验可以做到更极致,更因为上影手握着中国动画的“半壁江山”——上美影厂那些沉淀了几代人记忆的经典IP,即将在其内容布局中焕发新生。但躺在安逸的舒适区里不是他们的选择。面对经典如何换新的时代命题,上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布局,邀请路阳、韩延等头部故事片导演,重新激活《天书奇谭》《葫芦兄弟》等镇厂之宝。让成熟的商业片导演,用当代的视听语言和叙事节奏,与经典IP碰撞出新的火花。
![]()
一家公司的卓越,不仅在于商业布局的高歌猛进,更在于它在喧嚣之外的默默坚守。在聚光灯的另一端,是上影对艺术电影近乎固执的追求。“无论电影市场冷暖,我们对优秀艺术电影的追求,始终不变。”徐春萍的这句话,掷地有声。这份坚持,也源自上影历史沿革中的文化传统与艺术基因。
在上影看来,健康的电影生态理应百花齐放。它既需要能提供极致娱乐体验的商业巨制,也需要《好东西》这样敏锐捕捉时代情绪的小而美,更不能缺少如《生息之地》《逍遥·游》等在艺术疆域上进行探索的先行者。支持艺术电影,对上影而言,是为整个行业的未来保留和培育那些充满可能性的人才火种。
在不断改写的市场里,上影把答案交给了作品本身。徐春萍用一种极其谦逊和开放的心态总结了她的理念——“一定要向年轻人学习”。今年艰难的整体市场,真实印证着中国电影正在进入一场新的深刻变革。过往的经验正在加速失效,未来正属于那些能与年轻人进行畅通对话的创作者。而上影的方法论,或将成为一份重要的参考答案。
THE END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