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得从一部现象级神剧《繁花》说起。当所有人还沉浸在黄河路的璀璨灯火、宝总的传奇和“汪小姐”的坚韧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录音风暴”,把导演王家卫和主演唐嫣双双送上了风口浪尖。
![]()
而这一切的核心,仅仅源于一个字——“装”。
这个“装”,究竟是真是假?是导演的艺术调教,还是私下的真实鄙夷?更重要的是,掀开这层“装”的表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名利场,和一个怎样的行业真相?
今天,我们就来层层剥茧,为您梳理这场“装”门风暴的起承转合。
风暴之眼,那段“很装”的录音
一切的引爆点,来自一位名叫“古二”(实名程骏年)的编剧。
![]()
这位古二,自称是《繁花》的“前期责任编辑”,但他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恐怕是“录音曝光者”。他以一种近乎悲壮的维权方式,持续向公众“投喂”他与《繁花》核心编剧秦雯、导演王家卫的私下对话。
而在最新曝光的录音中,一个熟悉的名字出现了——唐嫣。
录音的场景,似乎是剧组的筹备阶段。工作人员许某先是铺垫了一句:“处处周全的人不好拿捏。”
这时,王家卫的声音出现了,他接过了话头,用他那特有的语调,扔出了一个重磅炸弹:“告诉你,唐Y(唐嫣)呢,是个很装的人。”
“装”。这个字砸下来,满座皆惊。
但王家卫似乎并不只是在进行人身评价,他紧接着开始“排兵布阵”。他指示工作人员,要特意安排一位老师提前到场,然后,让唐嫣“晚到于老师”。
这是什么操作?王家卫自己解释了,这么做,是为了打破唐嫣那种“过于讲究礼节”的习惯。他要用这种“让老师等学生”的错位感,来“拿捏”唐嫣的状态。
录音里,我们能听到编剧秦雯当场的质疑,她似乎有些不忍,直言王家卫这是在“算计演员”。
而王家卫的回答,更是意味深长:“因为我了解她(唐嫣)。”
这段对话信息量实在太大。王家卫是想“逼”出唐嫣的松弛感,还是单纯觉得她“假”?“拿捏”这个词,用在导演和演员之间,到底是艺术指导,还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力操控?
录音一出,舆论瞬间引爆。唐嫣的粉丝和观众们都炸了锅。
“装”的罗生门,是职业美德还是虚伪人设?
现在,我们必须回到那个核心的汉字——“装”。在王家卫的语境里,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
![]()
第一种,是负面解读。
“装”,就是虚伪,就是“演”,就是刻意维持人设。
持这种观点的网友,立刻开始“挖坟”。他们翻出了早年胡歌在采访中开玩笑的爆料,说唐嫣曾经在拍戏时迟到过两个小时。尽管这只是一个陈年旧梗,但在“装”的滤镜下,它被重新解读为“表里不一”的佐证。
他们认为,王家卫的“很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唐嫣“完美人设”下的虚伪。她不是真的周全,她只是在“装”得周全。
然而,第二种解读,很快占据了舆论的上风。
这种观点认为,王家卫的“装”,是一种中性,甚至是“反向表扬”的描述。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看唐嫣为了《繁花》做了什么。
她“闭关”三年,几乎推掉了所有其他工作,一头扎进剧组。为了“汪小姐”这个角色,她一个上海人,要去苦练那个年代的“沪语”腔调。一场戏,她可以陪着王家卫拍86遍,毫无怨言。为了一个镜头,她甚至在生理期,硬生生吃了20根冰棍。
![]()
业内对她的评价,也多是“低调”、“踏实”、“配合度高”。
公众的怒火开始转向。
大家发现,如果这个“装”指的是职业美德,那这个“装”字,唐嫣还真是受之无愧。反而,是那个试图用“小计谋”去“算计”演员的导演,显得不那么磊落了。
“墨镜王”的反差,台前的盛赞与幕后的“算计”
这场风暴最“辛辣”的部分,还不是“装”字的定义,而是王家卫本人呈现出的巨大反差。
让我们把时间调回到《繁花》的宣传期。
那时候的王家卫,是怎么评价唐嫣的?
![]()
他对着镜头,毫不吝啬溢美之词。他说:“唐嫣就是汪小姐本人。”他说:“唐嫣撑起了汪小姐的筋骨。”他盛赞唐嫣的表演,认为她完美复刻了那个年代上海女孩的“冲”与“闯”。
这些赞美,犹在耳边。
可如今,录音笔下,那个私密的、不设防的王家卫,却说着“她很装”、“我要拿捏她”、“我要算计她”。
这种“人前夸人后贬”的割裂感,瞬间击碎了“艺术家”的光环。
这让公众如何自处?我们是该相信那个在聚光灯下盛赞演员的伯乐,还是该相信那个在小房间里算计演员的“操盘手”?
![]()
网友们的“梗”来得又快又准。
“终于知道王家卫为什么常年戴墨镜了,因为怕我们看到他翻的白眼吗?”
“搞了半天,说谁‘装’呢?王家卫自己,才是‘装’界的天花板吧!”
这种嘲讽,与其说是为唐嫣鸣不平,不如说是对一种“不真诚”的集体反感。
唐嫣的团队反应也很快,将争议定性为“断章取义”,并且立刻开始宣传唐嫣的新剧《独身女人》,试图“转移焦点”。
而王家卫和秦雯方面呢?截至目前,他们没有对录音内容本身做出任何直接回应。但一个更强硬的动作发生了——编剧秦雯,以“诽谤罪”起诉了曝光者古二。
官司开打,战火升级。但这盆脏水,真的只该泼在明星和导演的“私德”上吗?
悲情的曝光者,一个“渐冻”编剧的殊死一搏
现在,我们必须把视线,从唐嫣和王家卫身上移开,投向那个按下“录音”键的人——古二,程骏年。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
根据古二自己的陈述,他是一个“走投无路”的人。
他声称,自己作为《繁花》的核心创作人员,最后在署名时,却只拿到了一个“前期责任编辑”的身份,他的贡献被“剥夺”了。
他声称,自己在剧组拿着极低的薪水,月薪仅有3000到6000元,与《繁花》的巨大成功形成了鲜明对比。
最令人扼腕的是,他罹患了“渐冻症”(ALS)。
一个身患绝症、才华被埋没、酬劳被压榨的底层创作者,他选择用“偷录”这种近乎“自杀式”的手段,来曝光他所经历的一切。
他的动机,是维权。
然而,手段的合法性,却打上了大大的问号。
“偷录”行为,本身就涉嫌侵犯他人隐私。秦雯起诉他“诽谤”,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在法律上,这样的私密录音能否作为维权的证据,本就存在巨大争议。
古二的维权,是一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豪赌。他赌上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甚至是法律责任,只为揭开行业那块光鲜亮丽的遮羞布。
他曝光唐嫣,或许只是他维权路上的一个“引流”手段,但这个手段,却无意中撬动了更深层的行业黑幕。
冰山之下,被“拿捏”的何止唐嫣
当我们冷静下来,就会发现,古二的录音,揭露的绝不仅仅是“王家卫到底喜不喜欢唐嫣”。
![]()
这背后,是整个影视行业令人窒息的权力结构。
首先,是基层创作者的困境。
古二的案例,撕开了编剧行业的潜规则。名编剧、名导演,如同巨大的黑洞,常常会吸走所有光环和署名权,而那些真正贡献了创意和心血的“枪手”、新人编剧,只能拿到微薄的薪水,在演职员表的最末端,寻找自己那个小小的“责任编辑”头衔。
这是对创作尊严的践踏。
其次,是演员话语权的薄弱。
你以为只有唐嫣被“拿捏”吗?
在古二曝光的其他录音中,还提到了另一部剧《流金岁月》。录音内容直指,剧中本属于刘诗诗的台词,被强行挪给了另一位主演倪妮,而倪妮似乎在剧组获得了“特殊关照”。
这揭示了一个更残酷的现实:在这个权力金字塔里,即便是唐嫣、刘诗诗这样的一线艺人,她们的权益、她们的角色、她们的台词,在顶层的资本和导演意志面前,依然是脆弱的,是可以被随意“拿捏”和“分配”的。
她们尚且如此,那些在行业底层挣扎的“古二”们,又何谈尊严?
一场“装”引发的地震
这场由一个“装”字引发的连环地震,震出了导演的傲慢,震出了演员的被动,更震出了底层编剧的血泪。
![]()
公众在吃瓜,粉丝在控评,行业在沉默,法律在介入。
但我们真正应该呼吁的,不是去争论唐嫣到底“装不装”,而是去反思,这个行业是不是“病”了?
当一个“过于敬业”的演员需要被“算计”来激发灵感,当一个身患绝症的编剧需要靠“偷录”来卑微维权,这场风波的本质,早已不是娱乐八卦,而是一场深刻的行业拷问。
对于唐嫣而言,《繁花》的口碑和“汪小姐”的成功,是她所有付出最好的证明。
而对于我们观众来说,这场风波过后,当我们再次仰望那些璀璨的“繁花”时,或许也会想起,在那光鲜的表皮之下,隐藏着多少被“拿捏”的个体,和多少被漠视的呐喊。
当面具成为日常,真诚便成了最稀缺的奢侈品。
我们痛恨“装”,或许只是因为,我们都渴望活得更真实一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