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纵览快评|一纸文件供热民企被强行接管?需提级调查给公众一个交代

0
分享至


来自网络

评论员 任凯

近日,“甘肃岷县一供热民企遭当地住建局强行接管”的新闻引发关注。据大象新闻报道,甘肃岷县宏源清洁热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反映,他通过政府招商引资途径,与岷县政府签订了30年供热项目的特许经营协议。企业陆续投入3.7亿元,保障了岷县城区集中供热的需求。然而,仅经营5年时间,宏源公司便被政府主管部门以一纸文件强行接管。

“强行接管”这个词并不陌生,前段时间“贵州仁怀企业家投8亿建厂遭强行接管”的新闻就曾闹得沸沸扬扬,后来,当地成立市委政法委牵头的调查组,就此事进行提级调查,承诺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强行接管”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与当前提倡的改善营商环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大环境格格不入。

观察岷县这起民企被强行接管,需要先厘清几个事实。据大象新闻报道,宏源公司在2018年与岷县住建局签署《岷县城区集中供热特许经营协议》,在该协议有效期内,宏源公司在岷县县城老城区、西城区、南城区、北城区内,独家享有30年的供热业务经营权。在5年内,宏源公司投入3.7亿元,建设更新了覆盖全城40多公里的管网,建设改造换热站20多座。

30年供热业务经营权是白纸黑字,企业前期该投入的资金也投了,但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却遭遇一纸律师函要求解除供热特许经营权,且不说律师函是否具有法律效力,这一操作是否涉嫌程序违法,就当地住建局单方面违约,强行接管企业资产,这种“过河拆桥”的做法,就严重违背了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石,是营商环境的核心要素之一,连最起码的契约意识都不具备,怎么能让企业家吃下“定心丸”,如何能吸引企业长期投资和发展,招商时“信誓旦旦”,招商后“杀鸡取卵”,这种短视行为,不仅让企业遭受损失,也损害了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给地方营商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让其他投资者对当地的营商环境望而却步。

据报道,宏源公司一度亏损,公司负债累累经营艰难。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将近1000多户是“关系户”“人情暖”。当地一些领导给公司董事长打招呼不收暖气费,不免除公司的运行就可能受到阻碍。而公司这份“人情暖”名单上,不乏某某局长、某某主任,有名有姓有住址。企业这份“人情暖”名单,就是纪委的反腐线索。一户的暖气费没多少钱,但是也架不住免费者数量之多、时间之久,“不免除工作就可能受到阻碍”这是否也暴露出当地部分公职人员存在以权谋私、滥用职权、靠企吃企的违纪违法问题?所以,在当地对整个事件启动调查前,纪委不妨主动介入,对企业所说的1000多个“关系户”进行调查,下好“先手棋”。

纵观这件事,从一纸律师函到企业被强行接管,再到被曝出“人情暖”,无不显示着权力的任性和傲慢,背后的那双手也令人忧心忡忡。

据悉,涉事企业负责人多次向当地各级信访部门反映问题,希望要回自己的企业。但是,经过层层转办,从省到市到县,最后又回到了岷县住建局。企业家无奈之下诉诸媒体公开曝光,让公众体会到一种挫败感和深深的无力感。这件事已经对当地营商环境产生恶劣影响,对地方形象和政府公信力造成巨大破坏,鉴于此,当地应当尽快提级调查,成立工作专班,妥善处理。给企业一个说法,给公众一个交代。

公权力是用来维护市场秩序的,而不是用来针对企业家的。说到底,营商环境就在于一个“信”字,政府承诺,法律兜底,儿戏操作或者任性做法,伤害的是企业的权益,破坏的是市场的信心。当地唯有对整个事件的过程进行彻底调查,不捂盖子,不遮蔽真相,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才能挽回政府形象和企业家对当地营商环境的信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纵览新闻 incentive-icons
纵览新闻
河北新闻网,由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是河北省最具权威、最具影响力的新闻门户网站。
60122文章数 7590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