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陨落,那些藏在科学里的传奇与家国
近两年,物理界接连传来令人痛心的消息。
2024 年 8 月 4 日,97 岁的李政道先生在美国旧金山病逝;时隔一年多,2025 年 10 月 18 日,103 岁的杨振宁先生也在北京溘然长逝。
这对曾被学界誉为 “两个聪明的中国人” 的科学巨匠,用一生书写了科研传奇,更藏着滚烫的家国情怀,他们的故事即便过了几十年,读来依旧让人热血沸腾。
![]()
双星携手,物理界掀巨浪
我跟你讲,上世纪 50 年代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那简直是天才扎堆的神仙地方。掌门人奥本海默最爱的画面,就是杨振宁和李政道这两个年轻中国人并肩走在草地上。
这对从芝加哥大学就结下深厚友谊的挚友,1949 年正式搭伙做研究,一联手就给世界物理界来了个 “大地震”。
你知道吗,真正的天才相处起来,趣事可不少。他们讨论物理问题时从来不用英语,清一色中国话,还总爱扯着嗓门争论,生怕对方听不清。
没有黑板纸笔的时候,俩人就用手指在空中演草算题 —— 这可是抗战时期练出来的本事,那会儿纸张匮乏,只能靠 “空中写字” 琢磨难题。
更有意思的是,有次在布鲁克黑文实验室,俩人正高声推演公式,以爱开玩笑著称的物理学家费曼故意凑进来,用更大的声音瞎念叨搅局。
李政道不服气,立马提高音量反击,杨振宁察觉到是费曼在捣乱,才笑着放小了声音,这段趣事至今还在学界流传。
![]()
说白了,他们能搞出震惊世界的成果,全靠这份默契和敢质疑的勇气。1956 年,物理学界被 “θ-τ 之谜” 搞得头大,所有人都默认 “宇称守恒” 是铁律,可杨李二人偏要较真。
他们花了无数个日夜一起计算、争论,最后大胆提出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的假设,还建议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做实验验证。
1957 年,实验结果出来了,真的证实了他们的猜想!
这一年,35 岁的杨振宁和 31 岁的李政道一起站上了诺贝尔奖领奖台,成为首次获得该奖项的华人,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科研实力。
更有意思的是,1959 年李政道 33 岁生日那天,正好是美国感恩节,两家团聚时,这对诺奖得主玩起了《周易》占卜。
他们用三枚硬币代替蓍草,掷六次成卦,问的是 “粒子物理未来 20 年有没有突破”,结果得了 “渐” 卦,预示着循序渐进、终会成功。
后来的事实也真就印证了这份 “科学预言”,从弱相互作用 V-A 理论到希格斯粒子发现,基本粒子标准模型的一系列突破,正好一步步实现了卦象的预示。
![]()
心怀家国,热血助华夏科研
从另一个角度看,杨、李二位先生最让人敬佩的,不只是拿了诺奖的科研成就,更是那份无论走多远都惦记着祖国的赤子心。
即便长期在海外生活,他们始终没忘给祖国的科研事业搭把手,用实际行动架起了中外交流的桥梁。
咱们先说说李政道先生。1979 年,他亲眼看到国内科研人才断档,急得睡不着觉,立马牵头搞了个 “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也就是 CUSPEA 计划。
这个计划可不是随便说说,李政道夫妇几乎倾尽所有精力操办。
为了联系美国高校,他一口气发了 200 多封信,还自己掏腰包付邮资、长途电话费。
每年给学生寄材料,邮件多到能把家附近的邮筒塞满,逼得纽约邮政局上门 “诉苦”,最后夫妇俩只能推着小车去远一点的邮局寄件。
十年间,这个计划送了近千名优秀学子赴美深造,如今这些 “CUSPEA 学者” 都成了各个领域的顶梁柱,有的成了学术领军人物,有的扎根科研一线,真正实现了 “为祖国培养人才” 的初衷。
![]()
李政道对祖国的付出远不止这些。
2011 年,他把自己的诺贝尔奖章、研究手稿、通讯书信,还有各类获奖证书、书画作品,全都捐给了上海交通大学,陈列在李政道图书馆里,供后人瞻仰学习。
妻子秦惠䇹去世后,他遵照妻子遗愿,拿出全部私人积蓄和亲友捐赠的近 100 万美元,设立了 “䇹政基金”,几十年间资助了数千名中国学子,帮他们实现了求学梦想。
他常说 “平生所愿,唯有益国家”,这句话可不是空话,从推动博士后制度建立,到帮助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他的每一步都踩着祖国科研发展的节奏。
杨振宁先生的报国之路同样让人动容。1971 年,中美关系还很紧张,他冒着风险率先回国访问,成为华裔学者回国的 “破冰者”。
这次回国,他不仅看望了家人和老友邓稼先,还走访了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给周恩来总理详细介绍了美国的科技发展情况,极力促成中外沟通。
从那以后,他每年都要回国一次,四处讲学、指导科研,把最新的学术理念带回国内。
![]()
1997 年,75 岁的杨振宁放弃美国的一切,回到清华园创办高等研究院,还给自己的住所取名 “归根居”,寓意 “叶落归根”。
为了让研究院尽快走上正轨,他亲自去香港和美国筹集了超过 1500 万美元资金,还成功动员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密码学家王小云等顶尖学者全职回国。
更让人敬佩的是,82 岁高龄时,他还主动给清华 200 多名大一新生讲 “大学物理”,每周两次课,每次整整 90 分钟,课间 5 分钟还舍不得休息,继续解答学生疑问。
不仅学生们听得入迷,全国各地的高校老师都慕名而来,挤在旁边的教室看直播,就为了学习他讲课的精妙之处。
![]()
巨星陨落,精神照后人前行
杨振宁先生逝世后,国内外学界纷纷悼念。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专门发了唁电,称他 “深刻改变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认知”,激励了无数后辈投身科学。
美国《纽约时报》盛赞他 “揭示了自然界的微妙之处”,著名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更是把他与爱因斯坦、狄拉克齐名,称其为 “20 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
翁帆也在《光明日报》撰文悼念,字里行间满是对丈夫的敬重与思念。
李政道先生离世后,2024 年 8 月 25 日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追思会上,来自全球的学者纷纷缅怀他的贡献。
![]()
有位 CUSPEA 学者动情地说:“没有李老师的帮助,我根本没机会去美国深造,是他给了我们这些年轻人改变命运的机会。”
2024 年 11 月,李政道的骨灰按照生前遗愿,安葬在苏州太湖之滨,与爱妻秦惠䇹合葬,实现了 “生死相伴” 的心愿。
结语
科学从来不是孤独的探索,更是精神的传承。杨、李二位先生用一生证明,中国人不仅能在世界顶尖科学领域站稳脚跟,更能带着家国情怀回馈故土。
![]()
他们敢质疑权威、肯踏实钻研,更懂感恩祖国、助力后辈,这样的精神比任何科研成果都更珍贵。
巨星虽已陨落,但他们的光芒永远不会熄灭,会一直照亮中国的科研之路。
愿咱们后辈能循着这份光,敢想敢干、踏实奋进,既要有 “细推物理” 的执着,更要有 “报效家国” 的担当,把两位先生的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