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曾经一瓶难求的飞天茅台,如今在拼多多上1840元就能买到,甚至山姆、盒马这些商超里,1499元的原价茅台已经越来越多人能买到。
这一幕,让茅台正在失去它的“神话光环”。
但是跳出茅台价格的波动,去用更高的视角去看待这件事,或许会有不同的感受。(评论区不设防,欢迎畅所欲言)
01 挤出资本泡沫,茅台正在回归
记得前几年,想买瓶飞天茅台有多难吗?
在2021年,茅台最风光的那会,53度飞天茅台酒一瓶出厂价不到1000元,官方零售指导价1499元,却在市场可以轻松卖到3500元以上的天价,股价更是创下2437元/股的历史高位。
![]()
那时的茅台,不只是杯中之物,更像是一种“液体黄金”,是饭桌上的硬通货。巨大的金融泡沫,更让它赋予了金融属性,消费品的本质,反而越来越模糊了。
巨大的投资空间,滋生了专业的抢购茅台的软件产业,黄牛们试图通过技术在线上平台“秒杀”茅台,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上一瓶难求的现象。
但茅台今年的遭遇,像极了富家公子遭遇家道中落。
网上的黄牛说:
"给客户开价2300元,他让我给成本价,我说2500元",有茅台经销商今年已亏三四十万元。
这些黑色幽默背后,是炒茅台神话的破灭。
过去十年,茅台年收益率10%-12%,比理财产品还稳,可现在市场规律终于显灵,在即将过去的十月,茅台价格已经悄然滑破了1700元。股价的表现同样不容乐观,从五月高点的1600多元一路震荡下行,如今在1400元附近徘徊。
![]()
事实上,不只是茅台,整个白酒行业的下降跌幅几乎在全行业里面中靠前。
![]()
但这恰恰呼应了国家层面反复强调的那个关键词:“脱虚向实”。
什么意思?就是让资本别都扎堆在吃喝玩乐、金融资产的炒作上,而是应该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025年中国芯片制造规模预计达5180 亿元人民币,成熟制程产能占比超 85%,全球晶圆产能占比近三分之一,正在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重要增长极。
让巨额的社会资本无限期地沉淀在吃喝宴饮的炒作里,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而言,绝非幸事。
茅台的这次价格回调,是一次深刻的社会资本“政策引导”。
02 抚平社会情绪,褪去特权色彩
茅台价格的“退烧”,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心态调整。
在过去,茅台在普通民众的认知中,早已超越了一瓶酒的范畴,而是不同阶层之间的门槛。当飞天茅台被炒至3000元以上时,挑动着公众关于贫富差距的神经。
这种社会情绪的积累,并非空穴来风。
茅台过去一度与、奢靡酒桌文化紧密绑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权力寻租的“灰色名片”。
幸运的是,这股风气已经得到了强有力的纠偏。2025年5月,中央修订发布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规定,公务接待工作餐不得提供任何酒类。
这道被市场称为“史上最严禁酒令”的政策,让白酒迅速从许多官方的宴请场合中淡出。
尽管政务消费在茅台总消费中的占比已降至不足1%,但政策传递出的鲜明信号,对社会预期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
当茅台的金融属性被挤压,价格从神坛回归,社会象征意义也在悄然改变。
从社会心态上看,茅台价格的适度回落,客观上起到了社会“减压阀”的作用。当“液体黄金”的光环逐渐黯淡,它背后所代表的特权与奢靡色彩也随之淡化。这有效地缓解了因高端消费与普通民生形成的鲜明对比而可能引发的社会对立情绪。
更进一步看,当传统白酒所依附的“劝酒”、“等级礼仪”等酒桌文化,被年轻一代普遍视为“权力压迫”与“无效社交”时,茅台价格的理性回归,恰恰与这种追求平等、反对僵化尊卑的现代价值观形成了默契的共鸣。
让商品回归商品本身,让消费更加理性,让社会心态更加平和,这杯酒的“降温”,喝起来或许才更加健康,也更得民心。
03 重塑地方韧性,贵州寻找新出路
把视角拉回到地方经济上,贵州茅台的这轮深度回调,震动的远不止是股市K线,也反映出贵州省长期以来“一业独大”的经济结构风险。
茅台作为贵州省无可争议的支柱,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用“半壁江山”来形容毫不为过。
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茅台应交税费高达62.34亿元,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它相当于同期贵州省应交税费排名第二至第十的九家A股上市公司总和的近十五倍。
这种过度依赖,意味着茅台一旦真正衰弱,将会直接牵动地方财政的神经。
“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必须改变的十字路口。
所幸,压力的另一面正是动力。
这场调整正在转化为一股强大的推力,推动贵州在“六大产业基地”的蓝图上加速奔跑。
根据贵州省统计局最新数据,前三季度全省“六大产业基地”合计增加值同比增长8.4%,增速明显高于全省GDP和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更是高达89.8%。
在茅台下行带来的转型紧迫感下,这些代表着未来方向的产业,其战略地位被提到了新的高度。
有意思的是,压力之下的转型,也同样发生在茅台自身。
茅台正在积极探索从“卖酒”到“卖生活方式”的战略升级。
将黄果树、小七孔等贵州六大知名景区文化与产品深度融合的“黄小西吃晚饭”系列文创酒,就是一个生动的信号。
这不仅是企业在市场寒意下的“自救”之举,更巧妙地与贵州发展全域旅游、推动“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的战略方向形成了合作。
茅台的这次“退烧”,对贵州而言,短期是阵痛,长期却是一次深刻的觉醒。茅台的下行期,或许恰恰成为贵州经济“蝶变”的起点。
因此,我们不必为“液体黄金”光环的消退而惋惜。一个更健康的经济体,不应建立在几瓶酒的泡沫之上,而应扎根于科技的创新、产业的升级和民众普遍的获得感之中。
茅台的“退烧”,或许正预示着中国经济的“提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