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陶春燕 崔宇晴 通讯员 刘明明
深秋时节,走进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博平镇前王村,一条条整洁的村道两旁,新竖立的蓝底白字智慧路牌格外引人注目。“利民街”“枣乡路”“团结路”……这些富有时代气息和乡土特色的名字,取代了以往村民口中“前后街、东西路”的模糊指代。扫一扫路牌上的二维码,村里的道路信息、大枣种植基地位置、文化广场介绍,甚至博平的历史文化、非遗特产,都能一目了然。
![]()
这个素有“圆铃大枣第一村”美誉的村庄,曾是“有地无名”的典型。外地客商来收枣,到了附近也找不到确切位置,买卖双方都干着急。自2023年底民政部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以来,茌平区迅速响应,将这项工作视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鲁西平原上绘就了一幅从“起名”“用名”到“扬名”“著名”的生动画卷。
从“无名”到“有名”
小地名解决大烦恼
地名,是乡村的标识,更是乡愁的载体。然而,乡村地区长期存在的“有地无名、多地重名、地名不规范”等问题,不仅给村民日常生活、社会治理带来不便,也制约了乡村产业的发展。为确保行动落地,茌平区创新资金保障机制,将信发集团慈善基金等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为后续探索提供了稳定的财力支撑。
“道路命名充分听取了群众的意见,大家都很支持,认为这既有利于乡村治理,更能精准定位,促进我们的大枣销售。”茌平区民政局区划地名科科员张立云介绍。在博平镇前王村,结合村庄作为圆铃大枣主产区的特色,村里的胡同被赋予了“枣乡胡同”“枣花胡同”“枣韵胡同”等充满田园气息的名字,标牌造型也融入了枣文化元素。
![]()
“以前跟外地朋友说地址,得描述半天,前街后街说不明白,甚至于村民互相都不知道说的哪里,现在好了,直接说‘枣韵胡同’,就能精准找到!”村民们的切身感受,道出了地名规范化带来的最直接便利。
从“有名”到“有用”
数字赋能与文化传承并举
命名只是第一步,让地名“活”起来、“用”起来,才是关键。茌平区创新探索“地名服务+”模式,为传统地名注入科技与文化的内核。
在前王村,手绘的“乡村著名行动”一张图清晰标注了村内道路、文化广场、地名文化记忆馆、大枣种植园等。这些信息不仅通过智慧标牌上的二维码呈现,更通过“乡村著名”小程序采集上传至互联网地图,极大提升了导航精准度。
![]()
在袁楼村,地名的选取则深深烙上了红色的印记。这个革命老区村将主要道路命名为“先锋街”“昌华街”“富兴街”,记录着奋斗历史,展现着现代建设成果。更令人动容的是“博士胡同”的由来——“这条胡同上出了两户博士家庭,命名时既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也希望激励更多孩子努力学习,报效国家。”博平镇枣乡新村乡村振兴指导员邵长军介绍,这样的命名增强了胡同居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
地名,也在成为传承文化的桥梁。茌平区深入挖掘地名背后的故事,制作《话说茌平地名》图文展,编印《茌平地名》期刊,举办地名文化征文活动。在前王村,精心打造的“藕遇枣乡-乡村地名文化记忆馆”,系统展示了“千年博陵”的历史沿革、地名故事和“博平四产”(圆铃大枣、十孔藕、马蹄烧饼、状元面)等特色物产,让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重新焕发生机。
![]()
从“有用”到“著名”
地名经济激活乡村潜能
地名标准化、数字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赋能发展,促进增收。茌平区敏锐地捕捉到地名背后蕴藏的经济价值,积极探索“地名+产业”“地名+文旅”的融合发展之路。
前王村依托“圆铃大枣”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打造了“四照楼”系列品牌,推出马蹄烧饼、状元面、四时茶等“地名好品”,把“土特产”变成了致富的“金钥匙”。这些承载着地名文化的产品不仅销往全国,更显著提升了附加值。通过地名赋能,近年来,像博陵大枣、耿店棚菜等一批茌平区“乡字号”“土字号”农产品品牌相继“出圈”,带动全区农产品年销售收入实现显著增长。
![]()
博平镇以地名文化记忆馆为圆心,辐射周边,植入枣文化、特色餐饮等业态,打造特色餐饮小店和“市井烟火气”大排档,激发了“旅游+餐饮”的消费潜力。漫步村中,既能感受枣乡胡同的静谧,也能品尝十孔藕炖牛肉、红枣炖鸡等特色美食,地名与文化、产业、旅游实现了有机融合。
同时,茌平区积极开展“乡村著名·邮路畅通”试点,推动地名信息与邮政物流、农村电商深度融合。依托互联网地图,全区500余个村级物流站点、综合服务站、农家乐、采摘园等点位被逐一“点亮”,11条客货邮融合专线的开通,方便了商贸流通、快递进村,也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打卡,畅通了乡村发展的“微循环”。
从“著名”到“持名”
构建长效机制守护乡愁文脉
目前,茌平区已完成3182条乡村道路的标准化命名,相关信息及时录入国家地名信息库,织密了乡村地名网络。10月27日,全省区划地名暨“乡村著名行动”工作会议在聊城市茌平区召开。与会人员实地观摩了茌平区博平镇前王村、袁楼村,深入了解了地名文化与乡村产业、红色历史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
“为地名寻根,是为了铭记来路;为乡村著名,是为了迈向未来。”茌平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静表示,为了让地名文化持久传承,全区正在着力构建保护与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方面,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将杜郎口镇、丁块乡等44个重要地名纳入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实施分级管理;通过原址启用、挂牌立碑等方式,复活了20余个老地名,重新唤醒了其所承载的人文记忆。另一方面,持续拓展“地名+”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地名+文旅”“地名+电商”等多元应用场景落地,使地名在持续使用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
地名,是刻在大地上的诗行。从昔日导航难寻的尴尬,到今天“循名知地、沿路可达”的便捷;从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土特产,到如今声名远扬的“地名好品”;从模糊的方位指代,到承载红色记忆、枣乡韵味的文化名片……当一个个地名被擦亮、被赋能,它们便不再是简单的符号,而成为激活乡村治理、传承乡土文化、带动产业发展的澎湃动能,如同星星之火,点亮了乡愁,也照亮了乡村振兴的前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