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凌晨,南京儿童医院河西院区手术室灯火通明。呼吸科主治医师秦厚兵盯着支气管镜的屏幕,额角渗出冷汗。12岁的男孩乐乐(化名)气管内卡着一枚约2厘米长的带尖图钉,异物已划伤气道壁引发纵隔气肿,与心脏旁的大血管仅“毫厘之隔”,任何轻微失误都可能导致引发窒息的致命性大出血,这场“气道里的拆弹”,每一秒都惊心动魄。
12岁男孩误吞2厘米图钉
一周前,12岁的乐乐不慎将图钉吞下,当时只是轻微咳嗽,乐乐本人并没有觉得有太多不适感。“气管异物的凶险,就在于它会‘伪装’。”秦厚兵解释,气管异物引发的症状会分三阶段递进:初期是剧烈呛咳,随后异物刺激气道黏膜引发感染,最后可能因异物划伤气道、堵塞气流,诱发纵隔气肿、气胸等致命并发症。几天后,乐乐的咳嗽逐渐加重,甚至开始咳出脓痰,家人带他前往医院,安排了胸片检查。正是这张胸片,让隐藏的危机彻底暴露:影像中,一枚金属异物清晰地卡在右主气道,边缘尖锐的轮廓格外刺眼。
![]()
进一步的CT检查结果,更是让所有人大惊失色:图钉不仅位置深,还已造成气道壁破损,气体从破损处渗入纵隔间隙,形成了纵隔气肿。中心气道周围全是心脏、大血管这些关键器官,气肿会不断挤压周围组织,更危险的是,图钉的尖端离主动脉弓只有几毫米,稍微移动一下,就可能像刀子一样戳破血管。
得知险情后,乐乐的家人彻底慌了神,连夜驱车从外地赶往南京儿童医院。10月27日傍晚,孩子抵达医院,“当时CT视频还没传过来,但一听是气管里有钉子,就知道是大事。”秦厚兵接到通知,立刻协调团队:麻醉科准备紧急插管设备,内镜中心调试纤支镜,心胸外科、耳鼻咽喉科随时待命——一场多学科协作的抢救战,在夜色中悄然拉开序幕。
多学科会诊给出精准方案
27日晚,乐乐被转运至南京儿童医院河西院区抢救室,此时呼吸科、胸外科、耳鼻喉科、麻醉科的医生已全部到位,手术方案的讨论在紧张的氛围中展开。摆在团队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选择哪种器械取出异物。
“耳鼻喉科的硬镜有优势,夹持力强,能快速固定异物,但缺点也很明显。视野窄,只能直上直下操作,而且孩子已经有纵隔气肿,硬镜插入时的外力可能会挤压气道,加重气肿,甚至让图钉戳破血管。”秦厚兵说,“更关键的是,硬镜探入深度有限,结合胸部影像学判断,很可能够不到异物的位置。”
胸外科医生则提出了“兜底方案”:如果纤支镜取异物失败,或者术中出现血管破裂,就立即开胸手术,切除受损的肺叶并止血。“但开胸手术的风险更高,孩子才12岁,开胸会对肺功能造成永久性损伤,而且术中大出血的概率也不低,不到万不得已不能用。”秦厚兵坦言,所有人都希望能通过微创的方式解决问题,尽量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最终,团队达成共识:由呼吸科主导,用纤支镜取出异物。软镜的优势在于视野清晰,能通过弯曲的气道深入右主气道中段,精准观察异物的位置和周围组织情况,最大程度降低对气道的二次损伤;但它的夹持力弱,异物钳的“力气”远不如硬镜,对于带尖、表面生锈的图钉,很容易出现“夹不住、滑掉”的情况,一旦图钉在取出过程中脱落,极有可能划伤气道或戳破血管。
“异物嵌顿处气管直径约1cm,我们准备了比常规型号细0.5毫米的插管,既能保证通气,又能给纤支镜留出操作空间,但这也意味着,医生的操作容错率几乎为零。”
0点05分,乐乐被推进手术室。当秦厚兵手持纤支镜,从插管侧孔缓缓伸入气道时,第一个挑战就迎面而来:气道内布满了黏稠的脓痰栓,纤支镜的镜头刚进去就被完全挡住,根本看不清异物的位置。
“只能先清理痰栓,不然连钉子在哪都找不到。”秦厚兵一边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气道,一边用负压吸引器吸痰,每一次冲洗都要控制力度,避免水流冲击图钉;每一次吸痰都要精准定位,防止吸到气道黏膜引发出血。当痰栓被逐渐清理干净,图钉的轮廓终于出现在视野中,此时图钉的尖端朝上,尾部的塑料帽被气道壁长出的肉芽包裹,而且图钉表面因长时间浸泡在痰液中,表面很光滑,增加了夹持的难度。
几十次尝试拖出气道内图钉
“夹尖端肯定不行,太滑了,一用力就会旋转,而夹尾帽又被肉芽包着。”秦厚兵手持异物钳,在纤支镜的视野下一点点调整角度。
尝试、调整、松开、再尝试……几十分钟过去,秦厚兵的手臂已经开始发酸,但孩子的声门狭窄,很难将图钉在不造成二次伤害的情况下安全取出。在团队的综合评估下,他们决定把气管插管尽量靠近气道分叉处,只要能把图钉拖进气管插管里,就能一起带出来,这样既不用担心图钉滑落,也能避免划伤气道。
换完插管后,秦厚兵再次将纤支镜伸入气道,这次他有了新的思路:先让异物钳夹住尾帽,然后缓慢地将图钉往气管插管的方向拖,只要图钉的尖端进入气管插管,就安全了。他小心翼翼地操作着异物钳,一点一点地将图钉往回撤,屏幕上,图钉的尖端逐渐靠近插管的入口,就在尖端刚进入插管的瞬间,秦厚兵突然感觉异物钳的阻力变小了。图钉已经完全进入气管插管,接下来将纤支镜、异物钳和气管插管一起拔出,图钉随着被带出体外。
![]()
时钟显示1点10分,这场历时1个多小时的手术,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当医护人员将带着血丝的图钉拿给等候在手术室外的家长看时,乐乐的妈妈和奶奶当场哭了出来,爸爸则反复向医护人员鞠躬:“谢谢你们,救了孩子!”
成熟技术背后藏着儿童安全的“必修课”
术后几小时,乐乐的复查胸片结果出来了:气道无出血,纵隔气肿没有加重,也没有出现气胸等二次损伤。这场手术的成功,不仅体现了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领域的成熟技术,更彰显了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
谈及支气管镜技术,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田曼指出,南京儿童医院开展该技术已超20年,是全国儿童医院中较早开展的机构之一,其在临床中主要承担两大核心作用:一是诊断,针对儿童咯血、反复咳嗽喘息、不明原因呼吸困难等疑难病症,通过支气管镜下检查明确病因;二是治疗,通过支气管镜冲洗取出患儿气管内黏稠痰栓,助力病情恢复;此外,还可用于咯血患儿局部注射止血剂、气管肿瘤切除,以及为先天性或气管切开后导致狭窄的患儿放置气道支架等,帮助度过危险阶段。
比技术更重要的是“预防”。田曼教授提醒家长,气管异物高发期集中在“蹒跚学步时”——此阶段孩子爱抓物入口,若遇哭闹、嬉笑,极易引发气管异物,“所以说,孩子进食时千万不要逗其哭笑,更不能在孩子跑步时喂食。3岁以下儿童建议避免食用瓜子、花生等坚硬坚果,以防发生气管异物。”
通讯员 仇锦春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