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破除妄想:一个人修行有没有成就,关键就看这三个境界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般若类经典中最为精要的一部。

这部经书记录了佛陀在祇园精舍为须菩提尊者等众弟子开示的殊胜法门。

经中反复追问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修行成就?

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无数众生因此得度。

可是在灵山会上,须菩提向佛陀请教:"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

云何降伏其心?"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直指修行的根本。

一个人修行到底有没有成就,究竟该如何判断?



佛陀的回答蕴藏着三重境界,层层递进,如同剥笋一般,将修行的本质和盘托出。这三重境界,正是《金刚经》破除妄想的核心要义。可是这三重境界究竟是什么?为何佛陀要用如此曲折的方式来阐述?

祇园精舍的清晨,阳光透过婆罗树的叶隙洒落在地上。佛陀如往常一样,着衣持钵,带领弟子们入舍卫城乞食。这是僧团的日常,看似平常,却蕴含着深刻的修行意义。

饭食毕,佛陀洗足而坐。长老须菩提从座位上站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地向佛陀请教修行的根本问题。须菩提在众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他的这个问题,代表着无数修行人心中的困惑。

"世尊,若有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应该如何安住这颗心?如何降伏内心的妄念?"

这个问题问得极好。发菩提心容易,可是如何让这颗心真正安住,不被外境所转,不被妄念所惑,这才是修行的关键所在。

佛陀微微一笑,开始了这场震古烁今的开示。

"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佛陀说道,"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须菩提静静地听着,其他弟子也都凝神屏息。佛陀的话语如洪钟大吕,在精舍中回响。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这句话说出来,在场的比丘们都愣住了。发愿度化一切众生,却又说实际上没有众生得到度化,这是什么道理?

须菩提若有所悟,却又不敢确定。佛陀看穿了他的心思,继续说道:"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便是第一重境界——破除"我相"的执着

所谓"我相",就是认为有一个真实不变的"我"存在。认为"我"在修行,"我"在度众生,"我"要证得果位,这些念头看似正常,实则是修行路上最大的障碍。

迦叶尊者曾经问过佛陀一个问题:"世尊,修行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佛陀回答:"执着于我。有人苦修多年,每天打坐参禅,严守戒律,却始终不得开悟。为什么?因为他心中念念不忘'我在修行''我很精进''我将来会证果'。这个'我'如同一座大山,横亘在觉悟的道路上。"



"那该如何破除呢?"迦叶问。

"要明白,一切法本无我。"佛陀说,"你看那河水,前浪推后浪,哪一滴水是固定不变的?人的身心也是如此,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哪里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修行人若能悟透这一点,就破除了第一重妄想。"

可是光破除"我相"还不够。修行到一定程度,有些人虽然不再执着于"我",却开始执着于"法"。他们认为自己修的是正法,证得的境界是真实的,这又落入了另一种妄想。

须菩提听到这里,心中涌起一个疑问:"世尊,若是破除了我相,是否就算得上真正的菩萨了?"

佛陀摇摇头,看着须菩提说:"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这话说得更深了。不仅要破除我相,连修行的法门、所得的境界、所积累的功德,都不能执着。这便是第二重境界的开端——破除"法相"的妄想

有一次,阿难问佛陀:"世尊,有位长者每日诵经拜佛,布施贫困,修行极为精进。可是他常常对人说,自己已经诵了多少部经,做了多少善事,积累了多少功德。这样的修行,算不算真正的修行?"

佛陀听后,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位修行人,在深山中苦修二十年。他每天打坐入定,持戒严谨,从不懈怠。二十年后,他下山来到一座寺院。寺中的方丈看到他,便问:"你修行多年,可曾有所证悟?"

那修行人说:"我已能入定七日七夜,不吃不喝,心无杂念。"

方丈笑了笑,指着院子里的一块石头说:"你看那石头,在这里放了一千年,风吹不动,雨打不移,是不是也算'入定'?"

修行人听了,愣在那里。

方丈又说:"你执着于入定的境界,执着于修行的功夫,这和石头有什么区别?真正的修行,是要破除对一切法的执着,包括对修行本身的执着。"

这个故事说明,修行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境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功夫。一旦执着于"我在修行""我有功德""我证得了某种果位",就如同在心中树立了另一座大山。

须菩提听到这里,若有所思。他想起多年前,自己刚刚跟随佛陀修行时的情景。

那时候,他每天精进用功,希望能够证得阿罗汉果。他努力持戒、修定、观慧,可是越用力,心中的妄念反而越多。有一天,他坐在菩提树下,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自己之所以不得解脱,正是因为太执着于"解脱"这件事本身。

当他放下这个执着,不再刻意追求什么果位,不再念念不忘要证悟,反而在一瞬间,心中豁然开朗。那一刻,他真正明白了什么叫"无所得"。

佛陀看着须菩提,知道他已经有所领悟。可是佛陀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往下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须菩提回答:"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句话一出,在场的众弟子都陷入了沉思。破除我相、破除法相之后,还要破除什么?

有位年轻的比丘忍不住问道:"世尊,既然一切相皆是虚妄,那我们是不是应该什么都不执着,连修行也不要了?"

佛陀摇头道:"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这话说得更加玄妙了。说法却无法可说,修行却无行可修,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众弟子面面相觑,显然对佛陀这番话感到困惑。须菩提沉默了片刻,他知道,佛陀即将揭示修行最深刻的奥秘——第三重境界



这个境界,正是《金刚经》中最难理解,也最为殊胜的究竟法门。

破除了我相,破除了法相,若是以为到此为止,那还差得远。

真正的修行成就,在于破除最后一微细的执着。

这一执着,便是连"空"也不能执着,连"无相"也不能执着。

这究竟是怎样的境界?佛陀又是如何阐述的?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