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道出:耳垂厚大,原是西方极乐世界童子!此生归宿在哪里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观无量寿经》《悲华经》《金刚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坊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耳垂肥厚的人,前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童子,因为某种因缘转世到人间,今生必定与佛法有缘,将来还要回到极乐世界去。这种说法传得有鼻子有眼,许多人对照镜子看自己的耳朵,心中生出种种揣测。

这个说法从何而来?西方极乐世界真的有童子下凡吗?观音菩萨又与这件事有什么关联?那些耳垂厚大的人,真的就是前世的极乐童子吗?此生的归宿,难道真的早已注定?

观音菩萨在佛教中地位崇高,号称"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与西方极乐世界渊源极深。《观无量寿经》中明确记载,观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与大势至菩萨一起,辅佐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净土。民间种种传说,多半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

可是,佛经中从未说过"耳垂厚大就是极乐童子"这样的话。这个说法到底有没有依据?观音菩萨真正要告诉我们的,又是什么?要解答这些疑惑,就必须回到佛经原典,去探寻真相。



观音菩萨的来历,在佛教经典中有详细记载。

《悲华经》中说,无量劫前,有一位转轮圣王,名叫无诤念王。这位国王统治着一个广大的国家,有一千个儿子。国王笃信佛法,常常供养佛陀,听闻正法。有一天,宝藏如来为国王授记,说他将来会成佛,佛号叫"无量寿佛",国土叫"极乐世界"。

无诤念王听了非常欢喜,当即在佛前发下大愿:"我成佛之后,要建立一个清净庄严的国土,那里没有三恶道,没有女人身,所有往生到那里的众生,都是莲花化生,寿命无量,永不退转,直至成佛。"

宝藏如来赞叹道:"善哉善哉!你这个愿力广大殊胜,将来必定成就。"

无诤念王的大儿子,当时就站在一旁。他听到父王的大愿,心中也生起无限欢喜。等父王发愿完毕,大王子上前对佛说:"世尊,我父王发愿要成佛,建立清净国土。我也要发一个愿:等我父王成佛之后,我要在他的国土中,做辅佐他的菩萨。凡是称念我名号的众生,我都要寻声救苦,让他们离苦得乐。如果有众生在临命终时,称念我的名号,我一定会现身接引,让他们往生到父王的净土中去。"

宝藏如来听了,微笑着说:"你这个愿望,与你父王的愿望相应。你将来在你父王的国土中,名号叫'观世音',因为你能观察世间众生的音声,寻声救苦。"

经中说,那时的无诤念王,就是现在的阿弥陀佛。那时的大王子,就是现在的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从发心开始,就与阿弥陀佛、与西方极乐世界结下了不解之缘。

《观无量寿经》中,佛陀详细描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象。那是一个超越我们想象的世界,黄金铺地,七宝行树,八功德水,无量无边的宫殿楼阁,都是由众宝合成。在那个世界里,没有寒暑,没有昼夜,没有生老病死,没有贪嗔痴慢,所有众生都在修行佛法,直至成佛。

经中说,往生极乐世界有九品。上品上生的,是那些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经典的人。中品上生的,是那些持戒修善、孝养父母的人。下品下生的,是那些一生造作恶业,临终时遇到善知识,教他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以这一念清净心往生的人。

佛陀说,不管是哪一品往生,只要生到极乐世界,就再也不会退转。他们在那里听闻佛法,亲近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很快就能证得阿罗汉果位,乃至成就佛道。

经中还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是莲花化生。阿弥陀佛的七宝池中,有无量无边的莲花。每当有人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就会生出一朵莲花,上面标记着这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在人间修行,他的莲花就在极乐世界中慢慢长大。等到他临命终时,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就拿着这朵莲花来接引他。他的神识进入莲花之中,莲花闭合,被接到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莲花开敷,他就从莲花中化生出来。

这就是"莲花化生"的由来。极乐世界的众生,不是胎生,也不是卵生,而是莲花化生,所以身体清净,没有染污。

民间传说中的"极乐童子",大概就是从"莲花化生"这个概念衍生出来的。有人想,既然极乐世界的人是从莲花里化生出来的,刚化生出来的时候,应该像小孩子一样,所以叫"童子"。又有人想,极乐世界那么好,肯定有很多人愿意去。可是去了之后,是不是还可以回来?会不会有些童子因为某些原因,又转生到人间来了?

这种想象,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童子下凡"的说法,再加上看相算命的习俗,逐渐就形成了"耳垂厚大是极乐童子"的传说。

民间看相的人说,耳朵是"肾之官",耳垂厚大,说明福报深厚。佛菩萨的形象,耳垂都很大,所以耳垂大的人有佛缘。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可是仔细推敲,漏洞百出。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确实有人问过类似的问题。有一次,一个婆罗门来见佛陀,他自称精通相术,能够通过观察人的相貌,判断这个人的前世今生。他对佛陀说:"世尊,我看您的相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无上福报的象征。您的耳垂那么长,一定是前世修了无量的福德。"

佛陀听了,微微一笑,说:"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你说我的耳垂长是因为前世修福德,这话不完全对,也不完全错。"

婆罗门不解,问道:"世尊此话怎讲?"

佛陀说:"我这副身体的相貌,确实是因为累劫修行、积累福德而来的。可是这个相貌本身,并不代表什么。真正重要的,不是这副皮囊长什么样子,而是这颗心清不清净、这个念头正不正确。"

佛陀接着说:"你看我的耳垂很长,可是你知道吗?在我悟道之前,我的耳垂也是很长的。那时候我还没有成佛,还在修苦行,饿得皮包骨头,耳垂还是长的。这说明什么?说明相貌只是一个假象,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佛陀又说:"再说了,你看外道的修行者,有些人的耳垂也很长。他们通过穿耳洞、戴耳环,把耳垂拉得很长,可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开悟,也没有因此而得到什么特殊的福报。这又说明什么?说明耳垂长短与修行无关,与前世身份更无关。"

婆罗门听了,若有所思。佛陀看他还是有些疑惑,就讲了一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国王非常迷信相术。他听一个相士说,耳垂厚大的人有福气,将来能做大官、发大财。国王听了很高兴,因为他自己的耳垂就很大。

这个国王有一个习惯,凡是选拔官员,第一步就是看耳朵。耳垂大的,就提拔;耳垂小的,就不用。过了几年,朝廷里的大臣,个个都是大耳垂。

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大耳垂的大臣,有的贪污受贿,有的欺压百姓,有的阿谀奉承,没几个是真正有才能、有德行的。反而那些耳垂小的人,很多都是忠臣良将,却因为耳朵小而得不到重用。

国家越来越乱,百姓越来越苦。国王这才明白,选拔人才不能看相貌,要看品德和能力。从那以后,他改变了用人标准,国家才逐渐好转。

佛陀讲完这个故事,对婆罗门说:"相貌是假的,心性是真的。你说某个人耳垂大,所以前世是极乐童子,这完全是胡说八道。极乐世界的众生,莲花化生,化生出来之后,身高都是一样的,相貌都是庄严的,根本不存在什么'童子'下凡的说法。"

婆罗门听了,恍然大悟。他对佛陀说:"世尊,我明白了。我过去学的相术,都是迷信。真正能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不是他的相貌,而是他的心念和行为。"

佛陀点头道:"正是如此。"

其实,佛教对于"相貌"这个问题,有非常清晰的见解。《金刚经》中有一句名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意思是说,一切相貌都是虚妄不实的,如果你能够不执着于相貌,就能够见到真如本性。

佛陀还在《楞严经》中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你的相貌,是由你的心念决定的。你心地善良,常行善事,相貌就会慈祥庄严。你心地恶毒,常做坏事,相貌就会凶恶丑陋。这叫"相由心生"。

可是这个"相由心生",不是说你今天做一件好事,明天相貌就变好看了。而是说,你长期保持善念、行善事,久而久之,你的气质、你的神态就会发生变化,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同样的道理,就算你天生长得很好看,可是如果你心术不正,常做坏事,时间长了,你的相貌也会变得让人讨厌。这不是说你的五官变了,而是你的神态、你的气质变了。

所以,佛教从来不主张以貌取人,也不主张通过看相来判断一个人的前世今生。

《法华经·普门品》中,有一段话专门讲观音菩萨的感应。经中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这段话的意思很清楚: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在苦难中称念观音菩萨的名号,菩萨就会寻声救苦,帮助他解脱苦难。注意,这里没有说"只有耳垂厚大的人,观音菩萨才救",也没有说"只有前世是极乐童子的人,观音菩萨才管"。

观音菩萨的慈悲,是平等的、无差别的。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不管你长什么样子,不管你前世是谁,只要你有苦难,只要你称念他的名号,他都会救你。

经中接着列举了观音菩萨救苦的种种事例:有人遇到火灾,称念观音菩萨,火就灭了。有人遇到水难,称念观音菩萨,就能安全渡过。有人被恶鬼缠身,称念观音菩萨,恶鬼就会离开。有人被关在牢里,称念观音菩萨,枷锁就会断裂。

这些例子说明什么?说明观音菩萨的慈悲,是无条件的。他不会问你:"你前世是不是极乐童子?你耳垂够不够大?"他只看你是不是真心求救,是不是真的在受苦。

唐朝有一位高僧叫慧日法师,他专门研究观音菩萨的感应事迹。他收集了很多普通百姓称念观音菩萨得救的故事,写成一本书叫《观音感应录》。

书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农夫,长得很丑,耳朵又小又薄,按照看相的说法,这种人前世肯定没修福报,这辈子也不会有什么出息。

可是这个农夫心地善良,虽然贫穷,却常常帮助别人。他信佛,每天都要念几遍《观音菩萨普门品》,称念观音菩萨的名号。

有一年,发生了大旱灾。庄稼都枯死了,很多人饿死了。这个农夫也快要饿死了,可是他还是每天坚持念观音菩萨。

有一天晚上,他梦见观音菩萨对他说:"明天一早,你往东走,走到一棵大树下,会有一个意外的收获。"

第二天一早,农夫按照梦中的指示,往东走去。走到一棵大树下,果然看到地上有一个包裹。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银子。

农夫喜出望外,可是他没有把钱全拿走。他想,这钱肯定是别人丢的,失主一定很着急。于是他就在树下等。

果然,过了一会儿,来了一个人,慌慌张张地找东西。农夫问他丢了什么,那人说丢了一包银子,是要去给母亲买药的。农夫立刻把包裹还给他。

那人非常感激,要拿出一半银子酬谢农夫。农夫摇头说:"这是你的钱,我怎么能要?我只是守在这里,等你来取而已。"

那人感动得不得了,回去之后逢人就讲这件事。后来,县令听说了,觉得这个农夫品德高尚,就请他做了乡里的保正,专门负责调解乡里的纠纷。

农夫虽然没读过什么书,可是他为人公正,处事公道,深得百姓信任。他一直做到老,子孙后代也都很兴旺。

慧日法师记载完这个故事,最后写了一句评语:"观音菩萨救苦,不看相貌,只看心地。"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问:既然"耳垂厚大是极乐童子"的说法不对,那为什么民间会有这样的传说?观音菩萨与极乐世界的关系那么密切,难道就没有什么特殊的因缘吗?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此生的归宿到底在哪里?如果不是由前世的身份决定,不是由相貌特征决定,那是由什么决定的?

观音菩萨在经典中,对这个问题有非常明确的开示。那个开示,道出了往生极乐世界的真正秘密,也指明了每一个修行人应该走的道路。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