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至菩萨亲传:十念念佛法是往生要诀?这就是摄心归一的无上妙法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观经四帖疏》 《楞严经》《往生礼赞》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楞严经》中,二十五位圣者各述圆通法门,世尊让文殊菩萨拣选何者最契合此界众生。文殊菩萨拣选了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可就在此之前,大势至菩萨站出来说了一段话:"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这位威德具足的大菩萨,亲口传下了一个念佛方法——十念念佛法。说来也怪,念佛的方法千千万万,为何偏偏这十念法被历代祖师奉为圭臬?更让人不解的是,这个看似简单的方法,竟被称作"摄心归一的无上妙法"。

十念,到底是念十句佛号,还是念十口气?是每天念十次,还是一次念十遍?祖师们的解释各不相同,可奇怪的是,不管哪种解释,修持者都能得到受用。这背后藏着什么玄机?

更让人好奇的是,大势至菩萨为何要特别强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八个字?六根要怎么摄?净念要如何继?这八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为何那么难?



说起这十念念佛法的来历,得从《楞严经》的一场盛会讲起。那日,世尊在室罗筏城,召集了诸大菩萨、阿罗汉,要他们各自陈述自己的圆通法门。所谓圆通,就是通过某一法门,能够圆满地证得无上菩提。

二十五位圣者依次上前,有的说观水能悟道,有的说观风能成就,有的说从眼根入手,有的说从耳根契入。每一位都把自己的法门说得头头是道,听的人个个点头称是。

轮到大势至菩萨时,这位身量等同观世音菩萨、头顶宝瓶、威德难量的大菩萨,缓缓站起身来。他没有像其他菩萨那样长篇大论,只是简简单单说了几句话,却让在场所有人都震撼了。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大势至菩萨的声音平和却有力,"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这几句话什么意思?大势至菩萨是在说,念佛就像两个人互相思念。一个人想着对方,对方却不想他,那见面了也等于没见。可要是两个人互相思念,那就生生世世都不会分离,就像人和影子一样,永远在一起。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菩萨继续说道,"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话音刚落,阿难尊者就迫不及待地问:"菩萨,您说的这念佛三昧,具体要怎么修呢?"

大势至菩萨微笑道:"我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就这么简单八个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可这八个字,在场的许多阿罗汉听了都皱眉,因为太难了。六根怎么摄?眼耳鼻舌身意,平日里都向外攀缘,要把它们都收回来,谈何容易?

会后,一些弟子围着大势至菩萨请教。其中一位比丘问:"菩萨,我念佛时总是妄念纷飞,念了南无阿弥陀佛,脑子里却在想今天要做什么事。这六根根本摄不住,该怎么办?"

大势至菩萨说:"你念佛时,是怎么念的?"

比丘答道:"就是口中念着佛号,一句接一句地念。"

"那就错了,"菩萨摇摇头,"你只用了口根,其他五根都没用上。我教你个方法,叫十念法。你念佛时,心里默数,念一句佛号数一个数,从一数到十。念的时候,耳朵要仔细听自己念的声音,心里要记着数到第几了。这样一来,眼不往外看,耳在听佛号,鼻随着呼吸,舌念着佛号,身安住不动,意在数数,这六根不就都摄住了吗?"

比丘听了大喜,回去照着做。最开始,他念到第三第四句,就忘了数到哪里了,只好重新从一开始数。练了几天,能数到十了,可念完十句,又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又去问菩萨。

大势至菩萨说:"数到十,再从一开始数。就这样一直循环。关键不在于你数了多少个十,而在于你念这十句佛号时,心有没有跑掉。只要心不跑,就是都摄六根。只要念念相续,不夹杂妄想,就是净念相继。"

这个方法后来被称为"十念记数法",流传了下来。

时光流转到了唐朝,有位法师叫怀感。这位法师听说了大势至菩萨的十念法,心向往之,可怎么都修不好。他念佛数数,不是忘了数字,就是念得心烦意乱。三年下来,一点感应都没有。

怀感法师心灰意冷,想要放弃了。他的师父是谁?正是那位每日念佛十万声、口出光明的善导大师。善导大师知道徒弟的困境,把他叫到跟前。

"你这三年,是怎么修的?"大师问。

怀感答道:"弟子每天按照十念法,从早念到晚,可就是摄不住心,更别说什么感应了。"

善导大师叹了口气:"你着相了。十念法不是让你拼命地念,而是让你念得专注。你一天念一万句,心里都在打妄想,不如专心念十句。"

"可是,"怀感法师不解,"菩萨不是说要净念相继吗?我如果只念十句,后面的时间怎么办?"



"谁说净念相继就是不停地念?"善导大师笑道,"净念相继的'继',不是指时间上的连续,而是指念念都是净念。你念十句,这十句念念清楚,念念分明,念念都在佛号上,中间没有夹杂妄想,这就是净念相继。念完这十句,停一停,再念下一个十句。就像一串珠子,每一颗都是圆满的,这才叫相继。"

怀感法师听了,恍然大悟。他回去改变了方法,不再一味追求数量,而是专注质量。每次念十句佛号,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记得清清楚楚。念完十句,停下来,让心平静一会儿,再念下一个十句。

这样修了三个月,奇迹出现了。有一天晚上,怀感法师在念佛时,突然见到了阿弥陀佛。佛身高大,光明遍照,就在自己面前,清清楚楚。他激动得流下眼泪,从那以后,对净土法门再也没有怀疑过。

善导大师后来在《往生礼赞》中,专门写了十念法的修持方法。他说:"每日清晨,面向西方,合掌恭敬,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一句数一个数,念到第十句时,心中观想这十句佛号如同十朵莲花,供养给阿弥陀佛。这样念十遍,每遍十句,共念一百句。若时间不够,念一遍也行,念三遍五遍也行,关键是要念得专注。"

可是,十念法还有另一种修法。到了宋朝,慈云遵式大师提出了不同的理解。他说,十念不是指数十个数,而是指十口气。

遵式大师在《往生净土忏愿仪》中写道:"每日晨朝,向西方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

这种方法跟善导大师的记数法不同。它不是数念了几句佛号,而是跟呼吸配合。深吸一口气,然后一边呼气一边念佛,能念多少句就念多少句,念到这口气用完了,就算一念。这样念十口气,就是十念。

遵式大师说,这个方法特别适合忙碌的在家人。你早上起来,洗漱完毕,花个三五分钟,面向西方,恭恭敬敬念十口气的佛号,就算完成了一天的定课。虽然时间短,可因为跟呼吸配合,心很容易专注,效果反而比散心念一整天要好。

当时有位姓王的官员,公务繁忙,根本抽不出时间念佛。他听说了遵式大师的十念法,每天早上就念十口气的佛号。这样坚持了二十年,从不间断。到了晚年,这位王官员得了重病,自知时日无多。临终前三天,他告诉家人:"我梦见阿弥陀佛了,佛告诉我三天后来接我。"

家人不信,以为他病糊涂了。可到了第三天,这位王官员沐浴更衣,面向西方,合掌端坐。他对家人说:"你们有没有闻到香气?有没有听到音乐?阿弥陀佛来了!"说完,面带微笑,安详往生。

这件事传开后,很多人都开始修十念法。可有人又起了疑惑:这每天只念十口气,实在太少了,真的能往生吗?

明朝的莲池大师听到这个问题,写了一段话:"念佛贵在专,不贵在多。你每天念十万声佛号,口念心不念,不如每天念十口气,口念心也念。往生不是看你念了多少,而是看你念的时候心在不在。"

莲池大师还讲了一个故事。他认识一位老太太,不识字,也记不住长的咒语。有人教她念佛,她说自己记性不好,念着念着就忘了。后来有人教她十念法,每天早上念十口气佛号。老太太听了很高兴,说这个她能做到。

从那以后,这位老太太每天早上都雷打不动地念十口气佛号。有时候生病了,起不了床,她就在床上念。有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她也要念完十口气再去招待客人。就这样过了三十年。

老太太八十多岁时,有一天把儿子叫到跟前,说:"我要走了,你不要难过。"儿子问她去哪里,她指着西方说:"我去那里。"当天晚上,老太太洗了澡,换上干净衣服,坐在床上,双手合十,面带笑容,就这么走了。儿子守在旁边,看见母亲的脸上越来越有光彩,房间里还飘来了香气。

莲池大师说:"你看,这位老太太没有文化,也不懂什么深奥的道理,就是老老实实每天念十口气佛号,三十年如一日。这种专注和恒心,比那些念了十年八年就放弃的人强多了。往生净土,靠的就是这种老实、专注、恒久。"

可十念法真的就只有这两种修法吗?到了清朝,印光大师又提出了新的见解。

印光大师年轻时身体不好,眼睛也不好使,看书时间长了就头疼。他修行时,发现自己念佛总是妄念纷飞,心定不下来。后来他读到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八个字,反复琢磨,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

大师说:"都摄六根,说起来难,其实只要摄住一根,其他五根自然就摄住了。哪一根最容易摄?耳根。"

他解释道:"你念佛的时候,不管出声念还是心里默念,耳朵都要仔细听自己念的声音。念得清楚,听得清楚,这就把耳根摄住了。耳根一摄,心自然就在佛号上了。心在佛号上,眼睛就不会乱看,舌头就在念佛,身体就安住不动,意识就不会乱想。六根摄住了,妄念哪里还有空隙钻进来?"

可有些人说,我听了,还是会妄念纷飞,怎么办?印光大师说:"那就加上数数。你一边念佛,一边听佛号,一边数数。从一到十,或者从一到三,随你自己定。数数的时候,只能心里数,不能手指数,更不能念珠数。为什么?你手上一动,心就分了。只有心里数,才能保持专注。"

印光大师还特别强调:"这个数,只是个工具,是帮你摄心的。不要执着于数。有人数着数着,变成了在数数,不是在念佛了。这就本末倒置了。记住,数是为念佛服务的,不是念佛为数数服务的。"

大师座下有位弟子,念佛三年,一直用十念记数法。有一天,他来问印光大师:"师父,我现在念佛,已经不需要数数了,一念佛,心就在佛号上,这样对不对?"

印光大师笑道:"对啊!数数是拐杖,你腿脚有力了,自然就可以扔掉拐杖了。不过你要小心,有时候你以为自己不需要拐杖了,其实腿脚还不够有力。要是发现妄念又起来了,就赶紧把数数拿回来。等到真正功夫纯熟了,自然就不需要数了。"

关于十念法,还有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秘密。那就是,十念不是固定的十,而是活泼泼的十。

什么意思?有些人修十念法,死死地守着十这个数字,念到第十句,马上回到一,机械得就像个念佛机器。这样修,效果不好。

真正的十念法,是灵活的。你念十句也行,念三句五句也行,念二十句三十句也行。关键是要念得专注,念得清楚。有时候妄念多,你就数得密一点,三句一数或五句一数。有时候心比较定,你就数得疏一点,十句一数或二十句一数。

印光大师说过:"十念法的精髓,不在于十这个数字,而在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八个字。十只是个方便法门,是帮助你达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工具。"

民国时期,有位居士叫黄念祖,后来成了著名的净土宗大德。他年轻时修十念法,也曾经困惑过。他问夏莲居老居士:"我有时候念十句,有时候念五句,有时候念二十句,这样行吗?"

夏莲居老居士说:"行啊!为什么不行?念佛是活的,不是死的。你心清净的时候,多念几句;心不清净的时候,少念几句。关键是每一句都要念得清楚、听得清楚、记得清楚。这叫'三清'。只要做到三清,念多念少都是对的。"



说到这里,十念法的修法似乎已经讲清楚了。不管是善导大师的记数法,还是遵式大师的十口气法,还是印光大师的三三四法,听起来都挺简单。可为什么大势至菩萨要特别强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八个字呢?

历代祖师都说,这八个字是十念法的核心,是成败的关键。可这八个字到底有什么深意?为什么做到了这八个字,就能"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更让人不解的是,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中还说了一句话:"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这句话什么意思?跟十念法又有什么关系?

善导大师曾经对弟子们说:"十念法的真正秘密,就藏在大势至菩萨这几句话里。可惜世人只看到表面,看不到深处。等你们真正明白了这个秘密……"

大师的话还没说完,外面有人来报,说有要事相商。这个秘密,就此成了谜。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