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告老还乡,塞给儿子一张的地图,嘱其危难时去找马皇后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她紧紧攥住那张羊皮地图。

像是抓住了沉浮几十年的救命稻草。

周围的宫女和太监,从未见过一向沉稳端庄的皇后如此失态。

马皇后的脸色由红转白,再由白转青。

她的呼吸变得急促。

眼中涌起了滔天的波澜。

仿佛有万千被岁月尘封的往事在胸中翻腾。

“这……这是……”

她喃喃自语,声音微弱得几乎听不见。

她仿佛看到了什么尘世间最难以置信的东西。

突然,她猛地抬起头。

眼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决绝与凌厉光芒。

她不顾皇后的仪态。

对着身边的总管太监,用尽全身力气厉声大喊:

“备驾!”

“我要立刻入宫面圣!”



01

洪武八年的秋天,雨水下得让人心烦。

青田的山峦在雨雾里,像一头头沉默的巨兽。

一艘黑色的乌篷船,顺着瓯江的水路,慢悠悠地靠了岸。

船头站着一个老人,瘦得像根竹竿。

他穿着一件青色的布衣,洗得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

风一吹,衣服就紧紧贴在他的骨头上。

他就是刘基,当朝诚意伯,那个帮着朱元璋从一个和尚变成皇帝的刘伯温。

他回来了。

辞掉了南京城里所有的官职,离开了那座用金子和血砌成的巨大牢笼。

岸上,他的次子刘琏撑着一把油纸伞,在雨里等着。

刘琏三十出头,是个老实的读书人。

他的脸上总是带着一种与世无争的敦厚。

他看见父亲从船上走下来,步子很慢,像踩在棉花上。

那张曾经在地图上指点江山的脸,如今只剩下一张皮,松松垮垮地挂在骨头上。

父亲的眼睛还是亮的,亮得像两口深井,让人看不见底。

刘琏心里一酸,赶紧迎上去。

“父亲,您可算回来了。”

他的声音在哗哗的雨声里,显得很小。

刘伯温点点头,没有说话。

他只是伸出枯瘦的手,拍了拍儿子的肩膀。

那只手很凉。

回到刘家老宅,日子像是被雨水泡软了,过得缓慢又沉闷。

刘琏看不懂父亲。

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在权势最鼎盛的时候,选择离开。

他几次想问,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父亲只是坐在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下,一坐就是大半天。

他看着天上的云,看着地上的蚂蚁,就是不看人。

家里人做的饭菜,他总是吃几口就放下筷子。

“南京的菜,花样多,就是没有家里的味道。”

他这么说。

刘琏知道,父亲想的不是菜的味道。

他在南京城里,闻到了血的味道。

回乡后的第二个月,父亲的身体眼看着就不行了。

他开始整夜整夜地咳嗽,咳得像是要把心肺都掏出来。

郎中请了好几个,药也喝了一碗又一碗,都不见好。

刘琏知道,父亲的病,不在身上,在心里。

那个他辅佐了一生的人,已经变成了一头他自己也无法掌控的猛虎。

父亲是在躲,躲那只猛虎的爪牙。

在一个没有月亮的深夜,父亲的精神头忽然好了很多。

他把刘琏叫到自己的床边。

房间里点着一盏昏暗的油灯,豆大的火苗跳动着。

父亲的脸在忽明忽暗的光线下,显得有些诡异。

“琏儿,你过来。”

他的声音不再沙哑,反而有了一丝清亮。

这是回光返照。

刘琏的心沉了下去,他跪在床边。

“父亲。”

刘伯温没有看他,而是费力地抬起手,指了指床头的一个木箱。

“打开它。”

刘琏依言打开了那个陈旧的木箱。

箱子里没有金银珠宝,只有几件父亲年轻时穿过的旧衣服。

“最底下,有一个油布包。”

刘琏把衣服一件件拿出来,果然在箱底摸到了一个硬邦邦的长条物。

外面用厚厚的油布包着,还用麻绳捆得结结实实。

他把东西捧到父亲面前。

“这是我留给你的一条后路。”

刘伯温喘了口气,继续说。

“为父这一生,算天,算地,算人。唯独算不透的,是君心。”

“这张图,你贴身收好。”

他的眼睛死死盯着刘琏,像是要把这句话刻进儿子的骨头里。

“记住,不到家破人亡,不到一家老小被人逼到绝路上,连口饭都吃不上的时候,绝对不能拿出来。”

“若是真有那么一天……”

他又剧烈地咳嗽起来,刘琏赶紧给他捶背。

他缓了很久,才接着说。

“你就带着它,去南京。不管用什么法子,哪怕是跪着爬着,也要把这东西亲手交到马皇后的手上。”

“记住,只能是皇后娘娘。除了她,交给任何人,你都必死无疑。”

刘琏听得心惊肉跳。

他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竟有如此大的干系。

他解开麻绳,剥开层层油布。

里面是一卷用上好羊皮制成的地图。

地图已经泛黄,边缘有些破损。

他借着油灯的光,小心地展开。

图上画的,不是他想象中的疆域要塞,也不是什么藏宝秘境。

那只是一些他看不懂的山川和河流,线条画得古朴又潦草。

图上有几个地方,用红色的朱砂,画了一些奇怪的符号。

这算什么?

一张小孩子涂鸦的废纸?

刘琏抬起头,满心困惑地看着父亲。

父亲的眼睛里,已经没有了刚才的光。

他只是用尽最后的力气,说了一句。

“记住……我的话……”

说完,他的头就歪到了一边。

刘伯温死了。

这位算尽天下的智者,最终没能算出自己的死期,或者说,他算到了,却选择了平静地接受。

刘家为他办了丧事。

朝廷的追封文书来了,赏赐也来了,但都像是一阵风,吹过就没了。

人一走,茶就凉了。

02

胡同口的阳光,不会因为死了一个大人物,就变得更暖和一些。

刘琏牢记父亲的遗训。

他把那张神秘的地图用油布重新包好,缝在了自己贴身的棉袄夹层里。

他辞掉了朝廷恩荫的虚职,没有去南京。

他就在青田老家,守着母亲,守着自己的妻儿。

他开了个小小的书塾,教乡里的孩子们认字,读《三字经》。

日子过得像一杯白开水,清淡,却也解渴。

他以为,只要自己安分守己,不争不抢,就能带着家人平平安安地过一辈子。

他想得太简单了。

他忘了,有时候,你不想惹麻烦,麻烦会主动来惹你。

青田县里,有一个叫林宗的豪绅。

这林宗不是好人。

他家祖上就是地方一霸,到了他这一代,更是青出于蓝。

他勾结官府,放高利贷,强占人家的田地,坏事做绝了。

最要命的是,他通过一个出了五服的亲戚,攀上了京城里当朝丞相胡惟庸的大腿。

整个青田县,他就是土皇帝。

胡惟庸是刘伯温生前的死对头。



刘伯温在世时,胡惟庸没少吃他的亏。

现在刘伯温死了,胡惟庸自然要把这口恶气出在刘家的后人身上。

林宗,就是胡惟庸手里的那把刀。

这把刀,很快就对准了刘琏。

林宗看上了刘家祖坟所在的那片山坡。

那地方,在风水先生嘴里,是能出王侯将相的“卧龙之地”。

林宗动了心,他想把自家的祖坟迁过去,再给自己修一座风风光光的生祠。

他先是假惺惺地提着厚礼上门,说是要出双倍的价钱,买下那块地。

刘琏一听是要动祖坟,脸当场就拉了下来。

“林大户,实在对不住。那是我刘家的祖宗安息之地,是命根子,给多少钱都不能卖。”

林宗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他皮笑肉不笑地说:“刘先生,我劝你想清楚。这年头,命根子可不值钱。”

说完,他把茶杯重重一顿,走了。

从那天起,刘家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先是县城里开始传一些风言风语。

说刘伯温当年会妖术,在自家祖坟里埋了什么见不得光的东西,所以刘家才能出那么大的官。

还说他那是偷了天下的龙脉,意图不轨,想着以后刘家也出个皇帝。

这谣言传得又快又毒。

没几天,原本还跟刘家有来往的乡亲们,见了刘琏都绕着走。

像是他身上带着瘟疫。

刘琏去买米,米铺的掌柜都说米卖完了。

他去扯布,布庄的老板都说没货了。

他被孤立了。

这还只是开始。

林宗见他不屈服,开始动用官府的力量。

县衙的差役三天两头地往刘家跑。

今天说刘家门口的石狮子占了官道,要罚款。

明天说刘家院子里的井水不干净,污染了地脉,也要罚款。

刘琏的书塾也被搅黄了。

林宗派了几个地痞,天天守在书塾门口。

孩子们一来,他们就做鬼脸,吓唬人。

家长们怕惹事,渐渐地也就不让孩子来了。

刘琏的书塾,就这么散了。

他成了个无所事事的闲人。

刘琏是个读书人,他信奉“有理走遍天下”。

他觉得林宗这是无理取闹,是仗势欺人。

他要告官。

他熬了三个晚上,用他最好的小楷,写了一份长达十几页的状纸。

状纸里,他详细陈述了林宗的种种恶行。

他把状纸恭恭敬敬地递到了县衙。

县太爷姓张,是个胖子,脸上总是油光光的。

他收了状纸,和颜悦色地对刘琏说:“刘先生,你放心,本官一定为你做主。”

刘琏千恩万谢地回去了。

他等了三天,没动静。

等了五天,还是没动静。

半个月后,他再去县衙问。

那个张胖子县令一脸不耐烦。

“你的案子,本官看过了。都是些邻里纠纷,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好管。”

刘琏急了。

“大人,他这是要逼死我们一家啊!”

张县令把惊堂木一拍。

“放肆!再敢喧哗,大刑伺候!”

刘琏被差役赶了出来。

他站在县衙门口,看着那块“明镜高悬”的匾额,心里一片冰凉。

他明白了,这张网,比他想象的要大,要密。

林宗见他还不死心,决定给他来个狠的。

那年冬天特别冷,雪下得很大。

一天夜里,刘家堆放柴草和粮食的后院仓库,突然着了火。

火借风势,风助火威,一下子就烧了起来。

等刘家人发现时,火光已经映红了半个天。

全家人提着水桶去救,根本无济于事。

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家人过冬的口粮和柴火,全都被烧成了黑炭。

刘琏的老母亲,当场就气得晕了过去。

第二天,天还没亮,一群如狼似虎的差役就冲进了刘家。

他们二话不说,就把在刘家干了二十多年的老管家给捆了。

罪名是“监守自盗,纵火灭迹”。

老管家被打得体无完肤,最终屈打成招,画了押。

案子“破”了。

03

刘琏作为主人,被判了一个“失察”和“纵容”之罪。

他不仅要赔偿被“烧毁”的粮食,还要缴纳一大笔罚金。

他被革去了身上仅有的一点功名,成了一个白身。

一个罪民。

这下,连最后一点体面也没有了。

债主们像闻到了血腥味的鲨鱼,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

家里值钱的东西,一件件被搬走。

桌子,椅子,字画,古籍。

最后,连他妻子陪嫁的一对银镯子,也被抢走了。

偌大的一个宅子,变得空空荡荡。

冷风从破了的窗户里灌进来,吹得人直打哆嗦。

刘琏站在院子中央,看着满地的狼藉。

他的老母亲躺在床上,已经奄一息。

他的妻子抱着年幼的孩子,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家破了。

人也快亡了。

他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话。

“不到家破人亡,走投无路之时……”

现在,就是这个时候了。

他回到自己那间空无一物的房间,关上了门。

他从棉袄的夹层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了那个油布包。

他的手在抖。



他解开油布,那张泛黄的羊皮地图,再一次出现在他眼前。

他看着地图上那些奇怪的线条和符号,心里没有底。

这东西,真的能救他全家人的性命吗?

他不知道。

但他知道,这是他最后,也是唯一的希望了。

刘琏把家里最后几件还能换钱的旧衣服当了,换了几个铜板。

他给母亲和妻儿买了几个黑面馒头。

他看着他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心如刀割。

他把妻儿托付给村里一个心肠还好,但同样穷困的远房表叔。

他给表叔跪下,磕了三个响头。

“叔,求您了,帮我照看几天。我一定回来。”

表叔叹了口气,把他扶起来。

“去吧,路上小心。”

天不亮,刘琏就上路了。

他不敢走大路,专挑偏僻的小道走。

他怕被林宗的人发现,也怕被官府当成逃犯抓起来。

他饿了,就啃几口怀里揣着的干粮。

渴了,就捧一把路边溪水里的水喝。

晚上,他就在破庙或者山洞里过夜。

他像一个真正的乞丐,向着南京的方向,一步一步地挪动。

一个多月后,他终于走到了南京城。

当他看到那座比山还要高大的城墙时,他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

他终于到了。

可到了南京,他才发现,真正的苦难才刚刚开始。

他一个外乡人,衣衫褴褛,口音奇怪,走到哪里都受人白眼。

他想打听皇宫在哪里,没人愿意告诉他。

他身上的铜板早就花光了。

他饿得头晕眼花,有好几次都晕倒在街边。

最后,他在城南的一座破观音庙里,找到了一个落脚的地方。

庙里住着十几个和他一样的乞丐。

他们白天出去讨饭,晚上就挤在这里,像一群被世界抛弃的野狗。

刘琏拉不下脸去讨饭。

他就在城里的饭馆后面,捡人家扔掉的馊饭剩菜吃。

他一边吃,一边流泪。

他想不通,自己是堂堂诚意伯的儿子,一个读了半辈子圣贤书的人,怎么会落到这步田地。

他每天都去皇城的方向转悠。

那高大的宫墙,像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把他和里面的世界隔开。

门口的禁卫军,一个个都像铁塔一样,眼神冰冷。

他试着靠近过一次。

他刚走到宫门百步之内,就被两个卫兵用长矛给拦住了。

“滚开!叫花子!”

他被推了一个踉跄,摔倒在地上。

他看着那扇紧闭的朱红色大门,心里一片绝望。

父亲,你是不是算错了?

这条路,根本就是一条死路。

就在他准备放弃,准备回青田和家人死在一起的时候,他在破庙里,听到了一个消息。

一个在南京讨了一辈子饭的老乞丐,一边晒着太阳捉虱子,一边跟人闲聊。

“要说这南京城里心肠最好的人,还得是马皇后。”

“是啊,皇后娘娘信佛,最是慈悲。”

“我听说,她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都要出宫,去城外的栖霞寺上香,为咱们大明朝的老百姓祈福呢。”

刘琏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地撞了一下。

马皇后。

栖霞寺。

他像是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

他找到了那个老乞丐,给他跪下,把自己最后半个干馒头给了他,才问清楚了去栖霞寺的路。

十五那天,天还没亮,刘琏就出发了。

他拖着虚弱不堪的身体,一步一步地往城外走。

他不敢走官道,怕被人盘查。

他只能在山林里穿行,手脚都被树枝和荆棘划破了,鲜血直流。

等他赶到栖霞寺山下的那条路上时,他已经快要虚脱了。

他找了一个隐蔽的草丛,躲了进去。

他像一头捕猎的野狼,死死地盯着山下的路口。

他等了很久。

太阳从山后升起,又慢慢爬到头顶。

他饿得眼冒金星,冷得浑身发抖。

就在他快要撑不住的时候,山下终于出现了一队人马。

04

明黄色的仪仗,锦衣华服的侍卫,一架被众人簇拥在中间的华丽马车。

是皇后的仪仗!

刘琏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他紧紧地握着怀里那张用破布包着的地图,手心全是冰冷的汗。

仪仗队缓缓地向山上驶来。

越来越近。

他能清楚地看到侍卫们脸上冷漠的表情。

他能听到马蹄踏在石板路上的清脆声响。

就是现在!

刘琏用尽了身体里最后一丝力气,从草丛里猛地冲了出去。

他像一颗出膛的炮弹,扑通一声,跪倒在路中央。

正好拦住了马车的去路。

他高高地举起手中的布包,用一种嘶哑、尖利,完全不像人声的声音,拼命地嘶喊着:

“青田刘基之子刘琏,有先父遗物,冒死呈于皇后娘娘御览!”

他的喊声,像一道闪电,划破了山间的宁静。

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

最先反应过来的是侍卫。

他们勃然大怒,拔出腰间的绣春刀,像一群饿虎般扑了上来。



“拿下这个大胆的疯子!”

一个领头的侍卫厉声喝道。

刘琏死死地跪在地上,任凭侍卫们拳打脚踢,他就是不起来。

他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被拖走。

他用尽全力,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那句话。

就在侍卫的刀鞘要砸到他头上的时候,那架华丽的马车里,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

那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住手。”

所有的侍卫都停了下来,他们惊疑不定地看着那架马车。

车帘被一只戴着翡翠镯子的手掀开。

在两个宫女的搀扶下,一个身穿凤袍、面容端庄的妇人,缓缓走了下来。

她看上去已经不年轻了,鬓角有了几缕银丝。

但她的身姿依旧挺拔,一双凤目里,透着一股与生俱来的贵气,和一丝悲天悯人的柔和。

她就是大明朝的国母,马皇后。

马皇后看着跪在地上,浑身是伤,形同乞丐的刘琏。

又看了看他高举在手中的那个脏兮兮的布包。

她的眉头微微蹙起。

“你是刘伯温的儿子?”

她的声音很平静,听不出喜怒。

“他有什么遗物,要给本宫看?”

刘琏听到这句话,像是听到了天籁之音。

他知道,自己赌对了第一步。

他抬起头,看着马皇后那张慈和的脸。

积攒了数月的委屈、悲愤、恐惧和绝望,在这一刻,如同决堤的洪水,瞬间爆发。

他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滚滚而下。

他一边重重地磕头,一边泣不成声地,用最快的语速,讲述着自己一家人的遭遇。

他讲林宗如何仗势欺人。

他讲县令如何官官相护。

他讲自家仓库如何被烧。

他讲老管家如何被屈打成招。

他讲自己如何被革去功名,家产被夺。

他讲老母亲如何病倒在床,妻儿如何挨饿受冻。

他的声音,从一开始的嘶哑,到后来的哽咽,最后只剩下断断续续的抽泣。

周围的侍卫和宫女们,都听得目瞪口呆。

他们无法想象,开国第一功臣的后代,竟然会落到如此凄惨的境地。

马皇后静静地听着。

她脸上的表情,从一开始的平静,慢慢变得凝重,最后,她的眼中流露出一丝深深的同情。

等刘琏说完,她沉默了很久。

山风吹过,卷起她凤袍的一角。

“把东西拿过来。”

她对身边的侍卫说。

一个侍卫走上前,从刘琏颤抖的手中,取过那个布包。

他小心翼翼地呈给了马皇后。

马皇后接了过来。

她解开外面那层已经看不出颜色的破布。

露出了里面用油布包裹的羊皮地图。

她缓缓地,将那卷地图展开。

起初,她的脸上,还带着一丝对故人的追忆,和对晚辈的怜悯。

她的目光,在那张泛黄的图纸上扫过。

可当她的视线,最终落在地图上那些看似杂乱的线条,和那几个用红色朱砂标记的特殊符号上时,她的表情,瞬间凝固了。

她先是疑惑。

然后是震惊。

紧接着,她那双保养得极好的手,开始无法抑制地颤抖起来。

她紧紧攥住那张羊皮地图。

像是抓住了沉浮几十年的救命稻草。

周围的宫女和太监,从未见过一向沉稳端庄的皇后如此失态。

马皇后的脸色由红转白,再由白转青。

她的呼吸变得急促。

眼中涌起了滔天的波澜。

仿佛有万千被岁月尘封的往事在胸中翻腾。

“这……这是……”

她喃喃自语,声音微弱得几乎听不见。

她仿佛看到了什么尘世间最难以置信的东西。

突然,她猛地抬起头。

眼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决绝与凌厉光芒。

她不顾皇后的仪态。

对着身边的总管太监,用尽全身力气厉声大喊:

“备驾!”

“我要立刻入宫面圣!”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