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士共传:睡前观想西方三圣是往生正因?这是蒙佛接引的殊胜法门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观无量寿经》《观经四帖疏》《弥陀要解》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居中,观世音菩萨立于左侧,大势至菩萨立于右侧,三位圣者合称"西方三圣"。古往今来,无数修行人临睡之前端身正坐,闭目观想这三位圣者的庄严相好。这个看似简单的修行方法,竟被净土宗历代祖师反复强调,称其为往生净土的正因。

可是,观想就能往生?这世间修行法门千千万万,为何偏偏这睡前一观,就成了蒙佛接引的殊胜法门?更让人不解的是,善导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这三位净土宗的祖师,不约而同地在各自著作中郑重提及此法。三位大德横跨数百年,立场观点却如此一致,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玄机?

《观无量寿经》中,世尊为韦提希夫人开示十六观法,其中第一观便是落日观,教人观想西方日落之景。随后又有水观、地观、树观、池观,最后才是观佛三昧。这十六观法层层递进,为何后世祖师偏偏将观想三圣作为入门功课,还特别强调要在临睡之前修持?这睡前与醒时,难道还有什么不同讲究?



说起这观想三圣的法门,不得不提一个人,就是东晋时期的慧远大师。这位大师在庐山东林寺结白莲社,召集123位同修,个个都是当时名士高僧,日日念佛,夜夜观想,誓愿往生西方净土。

有一日,慧远大师在般若台上打坐入定,忽见眼前光明大现。阿弥陀佛身高无量,从光明中缓缓走来,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紧随其后。三位圣者宝相庄严,足踏莲花,周身散发出柔和的光芒。大师心中大喜,却不敢妄动,只是静静观看。

世尊对大师说:"你在此地建立道场,日日念佛,夜夜观想,带领这么多人一心向往西方。你可知道,为何要在临睡之前观想我等相好?"

慧远大师合掌恭敬答道:"弟子愚钝,只知佛在《观经》中有教,却不明其中深意,还请世尊开示。"

阿弥陀佛微笑道:"人在白日里,六根对外,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物、意分别,这心就像猿猴一般跳来跳去,根本静不下来。可到了临睡之前,这六根渐渐收摄,外境不再纷扰,这时候的心最容易专注。你若在这个时候观想西方三圣,这印象就深深刻在八识田中。"

"睡眠之时,人的神识虽然昏沉,可这八识田中的种子却不会消失。你白日里观想,杂念太多,很难深入。临睡前观想,杂念少了,这印象就特别深刻。日复一日,这西方三圣的相好就在你心中扎了根。等到临命终时,中阴身现前,这习气种子自然显现,西方三圣的形象就会浮现在你眼前。此时若能一念清明,认得这是你平日观想的境界,就自然随佛往生了。"

慧远大师听罢,心中恍然大悟。醒来之后,立刻召集白莲社的所有同修,将这番道理讲给大家听。从那以后,庐山东林寺的123位莲友,个个在临睡之前都要观想西方三圣。据说这123人中,最后往生净土的就有数十位之多,临终时都现瑞相。

时光流转到唐代,长安城里有位善导大师。这位大师念佛持戒极为精严,每日念佛十万声,口中常有光明出现。有人夜里看见他的房间,只见光芒闪烁,以为失火了,跑去一看,原来是大师在念佛。

善导大师对观想法门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在《观经四帖疏》中写道:"凡夫众生,心念纷飞如瀑布,白日修行难得力。唯独临睡之时,六根渐息,此时观想最易成就。"

大师还举了个例子。他说有位居士,白天做生意,脑子里全是算账的事。晚上回家念佛,口中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心里还在想今天赚了多少钱,明天该进什么货。这样念佛,功夫自然不得力。

"可是,"大师话锋一转,"这位居士听了我的劝告,每晚临睡之前,放下一切,端身正坐,双手结印,闭目观想西方三圣。他想象着阿弥陀佛坐在莲花上,身高无量,相好光明。观世音菩萨立在左边,手持杨枝净瓶。大势至菩萨立在右边,双手合十。三位圣者都在放光,光明照到自己身上,温暖柔和。"

"就这样观想一刻钟,然后躺下睡觉。最初几天,这居士躺下还是胡思乱想。可坚持了半个月,奇怪的事发生了。他发现自己躺下后,脑子里自然浮现出三圣的形象,杂念少了很多。再过一个月,他做梦都会梦到西方三圣。这就是观想在八识田中种下了种子,慢慢发芽了。"

善导大师还特别强调,这观想不是凭空想象,要依据经典。《观无量寿经》里说得清楚,阿弥陀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宛转五须弥山,眼如四大海水。观世音菩萨身高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大势至菩萨身量大小与观音等同,圆光照二百五十由旬。

"你观想的时候,不必拘泥于这些数字,"善导大师说,"重要的是把握住三位圣者的特征。阿弥陀佛慈悲庄严,观世音菩萨悲智双运,大势至菩萨威德具足。你心中想着这些,自然就能感应道交。"



大师门下有位弟子叫净业,天生愚钝,记性不好。念佛号都会念错,更别说观想了。他常常对着阿弥陀佛的画像发呆,心里着急,却怎么也想不出个清晰的形象来。

善导大师知道后,对他说:"你不必着急。观想有深有浅,最高深的是观到三圣的相好具足,连身上的毛孔都能看清楚。可最简单的观想,只是在心中有个大致的印象就行了。你现在连这个都做不到,那就从最简单的开始。"

"你每晚临睡前,就想象西方有三个光点,中间那个最亮,那是阿弥陀佛。左右两个稍暗一点,那是两位大菩萨。就这样想,想得清楚了,再慢慢添加细节。你想象中间那个光点慢慢变大,变成一个金色的人形。然后再想这人形的脸,慈眉善目,面带微笑。就这样一点一点加上去,不要着急。"

净业法师听了师父的教导,每晚就这样观想。最开始,连三个光点都想不清楚,常常想着想着就睡着了。可他不气馁,天天坚持。三个月后,这三个光点在他心中已经很清晰了。半年后,中间那个光点已经能变成金色人形了。一年后,他能观想到阿弥陀佛的脸了。

三年以后,净业法师临终。当时他躺在床上,突然睁开眼睛,对周围的人说:"我看到了!我看到了!阿弥陀佛来接我了,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都在!"说完,面带微笑,安详往生。周围的人都闻到了奇异的香气,看到房间里有光明闪现。

到了明朝,莲池大师对这个法门又有了新的发挥。他在《弥陀疏钞》中写道:"观想之法,不仅为往生之正因,更是当下除烦恼的良药。"

莲池大师说,他年轻时性子急躁,常为小事生气。有一次跟人争执,气得一夜没睡。第二天头痛欲裂,后悔不已。后来学了观想法门,每逢生气时,就闭目观想西方三圣。

"你想啊,"大师说,"阿弥陀佛那么慈悲,观世音菩萨那么悲悯,大势至菩萨那么威严。你心中想着这三位圣者,那些烦恼自然就轻了。这就像黑暗的房间里点了一盏灯,黑暗自然就退散了。你不用刻意去除烦恼,只管观想三圣,烦恼自然就没了。"

莲池大师还讲了一个故事。有位官员,做事能干,可就是晚上睡不好觉。他白天处理政务,脑子转得飞快,晚上躺下了,这脑子还在转,想着今天这件事处理得对不对,明天那件事该怎么办。越想越睡不着,整夜整夜地失眠,把身体都拖垮了。

后来这官员听说莲池大师道行高深,特地请假去杭州云栖寺拜访。大师听了他的情况,笑道:"你这是心病,得用心药治。我教你个法子,保你晚上能睡好觉。"

"每晚临睡前,你躺在床上,不要想任何事情,就观想西方三圣。想象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站在你床前,慈祥地看着你。三位圣者身上放出柔和的光,照在你身上,温暖舒适。你就这样想着,慢慢地,你会觉得全身放松,心也静下来了,自然就睡着了。"

这官员回去照着做,果然灵验。第一天晚上,他观想着观想着,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一觉睡到天亮。连续一个星期,他每晚都是这样,失眠的毛病竟然好了。

莲池大师后来在开示中说:"这观想法门,妙就妙在它能摄心。你心里想着三圣,就不会胡思乱想了。日久天长,这心就越来越专注,越来越清净。心清净了,睡眠自然好;睡眠好了,白天精神足;精神足了,修行就得力。这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成就往生大事。"

到了清朝,蕅益大师对这个法门的理解更进了一层。他在《弥陀要解》中写道:"观想三圣,实是观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你观想的阿弥陀佛,其实就是你自性中的弥陀;你观想的西方净土,其实就是你唯心所现的净土。"

蕅益大师年轻时也曾困惑过。他想,既然心外无佛,那我观想什么呢?观想的不还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吗?这算不算执着?后来他读到天台宗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才明白过来。

智者大师在书中说:"观想之法,乃是借相修心。初学者心猿意马,难以把握,需要借助一个所缘境来摄心。等到心能专注了,再进一步体会这所缘境的本质。最后明白,能观的心和所观的境,本来不二。"

蕅益大师深受启发,他说:"临睡前观想三圣,正是在用这个方法。你观想阿弥陀佛,心就在阿弥陀佛上;观想观世音菩萨,心就在观世音菩萨上。这样一来,心就不会到处乱跑了。观久了,你会发现,这观想的相貌越来越清楚,越来越生动。到了某个时候,你突然明白了——原来这清楚生动的相,全是我这颗心变现出来的。"

"这时候你就懂了,"蕅益大师说,"阿弥陀佛不在西方,也不在东方,就在你这颗心里。你能观想出阿弥陀佛,就说明你心中本有阿弥陀佛。你能见到西方三圣,就说明你心中本具净土。这就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可这里又有个问题。既然心外无佛,那临命终时见到的阿弥陀佛,到底是自己心里变的,还是真的西方净土来的佛?蕅益大师说,这两个其实不矛盾。

"你平日观想的三圣相貌,是你自心变现的没错。可是,十方诸佛菩萨的本愿力,也确实存在。当你这颗心清净到一定程度,能与阿弥陀佛的愿力感应道交时,真正的阿弥陀佛就会现前接引你。这就像水清了,月影自然就显现了。你说这月影是真是假?从相上看,它是水中的倒影;从性上看,它确实是月光照进来了。"



说到这里,这观想法门看似已经讲透了。临睡前观想,能摄心、能除烦恼、能往生净土,历代祖师都这么说,道理也讲得明明白白。可是,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没有说。

善导大师曾经对他的弟子们说过一句话:"你们可知道,为什么这观想三圣,就能成为往生的正因?光是观想,就够了吗?"弟子们面面相觑,都答不上来。大师微微一笑,说:"这里面还有个最关键的秘密,关系到你们能不能真正往生。这个秘密,就藏在……"

话音未落,外面有人求见,大师的开示就此中断。后来弟子们再问,大师总是笑而不答,只说:"你们好好观想,观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明白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