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2025武汉企业100强榜单公布,中交二航局稳居前十。这家深耕长江70余年的在汉央企,不仅建成50多座长江大桥、占据长江大桥建设份额40%,是公认的“建桥尖兵”;自2016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审议通过以来,更以“生于长江、兴于长江、反哺长江”的自觉,用十年时间完成向“生态卫士”的转型,交出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共生共荣的答卷。
![]()
2025年7月,武汉双柳长江大桥顺利合龙,这座长江最宽的钢箱梁悬索桥合龙之际,江面下近20头长江江豚不时跃出水面——较三年前施工初期的2头增长10倍。“双柳大桥的施工‘日历’不按常规工期,而是按‘自然历’制定。”项目部负责人付望林介绍,栈桥搭建抢在枯水期,水下工程赶在汛期前完工,全程避开水生生物活跃期;为避免江中施工影响生态,大桥采用“一跨过江”设计,减少钢材使用1.2万吨、降低碳排放约8400吨,主塔施工用智能筑塔机打造“隔音罩”,最大限度降低噪音与扬尘。这样的生态优先选择在长江沿线屡见不鲜: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额外投入1亿元采用同类型设计,守护中华鲟洄游“生命通道”;南京长江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多耗资数百万元建设生态丁坝,让江鱼可自由穿行。
![]()
在生态治理领域,中交二航局也探索出多元“二航方案”。夜幕下的湖北巴东亲水广场灯火通明,市民在此跳舞休闲,而这片乐园曾是杂物狼藉的废弃货运码头,是江岸的“生态伤疤”。建设团队通过库岸综合整治与生态化改造,让“伤疤”变身开放公园;襄阳东西轴线项目为保护汉江湿地,经反复论证将部分桥梁方案改为隧道,实现“两穿汉江”不损生态;宜昌G348三峡旅游公路保留三峡坝区地质原貌,建成兼具“生态、致富、科普”价值的“最美国家公路”;123岁的武汉中华路客运码头经改造后,可停靠5000吨级游轮,串联黄鹤楼、红色景点,成为江城文旅新地标。
绿色转型的背后,是科技创新的坚实支撑。中交二航局深耕绿色技术研发,在三峡库区应用第四代无栽培基质生态混凝土护坡技术,让混凝土坡体长出绿植,实现岸坡稳固与生态景观融合;武汉三湖水体提质工程构建“底泥改良—透明度提升—水生态系统构建”路径,种下“水下森林”让水质稳定在地表Ⅴ类以上;马影河智慧湖泊系统24小时监控水体“健康”,梁子湖引入生态沉床技术净化水质,枣阳沙河流域借鉴古法“陂塘”工法修复湿地。截至2025年,企业已斩获27项省部级节能环保奖项,打造8项绿色示范项目。
“过去建桥是‘跨江’,现在建桥是‘融江’。”中交二航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宗平的话,诠释着企业的价值重构。70余载逐江而行,中交二航局不仅建成50余座长江大桥、500余座港口码头,更以10余条隧道、千余公里路网串联长江经济带脉络——润扬长江大桥通车后,宁镇扬三市GDP总和从2005年到2024年增长7倍,印证着交通工程的经济价值。如今,这种价值更被赋予生态内涵:重庆白居寺长江大桥研发“钢套箱+泥浆循环系统”实现施工泥浆零排放,江苏常泰长江大桥用“钢桁梁整体顶推”技术兼顾施工、通航与护江,10余条长江隧道通过泥浆固化制砖技术实现“挖隧不污染一江水”。
从上游重庆到下游江苏,中交二航局的十年实践,打破了“重工程、轻生态”的传统模式。这家“建桥尖兵”用一座座绿色桥梁、一个个生态工程证明: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非对立,当建设者懂得与江河同呼吸,跨越便有了温度,发展更有了未来。(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周荔华 刘坤/刘光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