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论语》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世人谈论成就,总是离不开天赋与勤奋。
天资聪颖者,被视作天之骄子;刻苦努力者,被赞为勤能补拙。
可夫子却在《论语》中留下一段发人深省的话:"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这句话看似在谈论学习的层次,实则道出了一个深刻的真相。
![]()
人生的成就高低,并非取决于你天生多聪明,也不在于你有多勤奋,而在于你能否突破那些真正阻碍你前行的关隘。
孔子一生门人三千,贤者七十二。这些弟子中,有颜回这样的天纵奇才,也有曾参这样的笨拙之人,有子路这样的勇武之士,也有冉求这样的才干之人。可最终,谁成就最高?谁的学问最为精深?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夫子晚年整理六经,回望一生教化,曾对弟子说起三重障碍。唯有跨越这三道门槛,一个人才能真正有所成就。这三重障碍,究竟是什么呢?
鲁哀公十一年的春天,孔子已经七十岁了。这一日,他坐在杏坛之下,看着院中那棵老杏树,春风拂过,落英缤纷。
子贡从外面回来,风尘仆仆。他已经是卫国的相国,这次回来是专程来探望老师的。看到夫子独坐沉思,子贡上前施礼:"老师,弟子在外这些年,见过不少聪明人,也见过许多勤勉的人,可他们当中,真正有大成就的却不多。弟子一直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孔子笑了笑,指了指院子里正在打扫的曾参:"你看曾参,当年入学时,是门下最笨拙的。我说一遍,别人都懂了,他要问三遍。可如今,他对吾道的理解,你们当中有几人能及?"
子贡点点头,这确实让他困惑了很久。
"再看子路,"孔子继续说道,"勇猛有余,谋略不足,当年跟着我时,还是个粗鲁的武夫。可后来,他能在卫国担任大夫,处理政务井井有条。你说,这是为什么?"
子贡沉吟片刻:"弟子认为,他们虽然起点不高,但贵在坚持。"
"坚持?"孔子摇摇头,"若只是坚持,那些每日苦读的书生,为何少有成就?端木啊,成就这回事,从来不是简单的勤奋就能达成的。"
![]()
夫子站起身来,背着手在院中慢慢踱步。"我教书育人这么多年,见过太多天赋异禀的人,也见过无数刻苦用功的人。可真正能成大器的,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勤奋的,而是能够突破自身障碍的那些人。"
"障碍?"子贡追问道。
"对,障碍。"孔子停下脚步,转身看着子贡,"人这一生,要想有所成就,必须跨越三重障碍。第一重,是'我执之障'。"
子贡听得认真。
"你还记得颜回吗?"孔子的眼中闪过一丝哀伤,"他天资最高,悟性最好,可他为何英年早逝,来不及将吾道发扬光大?"
这个问题,子贡思考过无数次。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被誉为"复圣",可三十二岁就去世了。
"颜回的问题,就在于太执着于'我'了。"孔子缓缓说道,"他认为自己懂了,就是真懂了;认为自己做对了,就一定是对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当时夸奖他,可后来才明白,这份清高背后,藏着的是对自我的执着。"
子贡若有所思。
"颜回太爱惜自己的羽毛了,太在意自己的清名了。"孔子继续说,"他宁可守着贫困,也不愿意有半点改变。这看似是坚持原则,实则是被'我执'困住了。一个人,若是连自己的观念都突破不了,如何能包容天下?如何能变通时势?"
孔子走到一旁的石凳边坐下,示意子贡也坐。"我曾问过颜回,假如你做了大官,有了权势,该如何施政?你知道他怎么说吗?"
子贡摇头。
"他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孔子叹了口气,"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这话听起来很谦虚,可细想想,还是在想着'我'。想着我不要骄傲,我不要张扬,处处以'我'为中心。"
"真正的圣贤,心中要无我。"孔子说得严肃,"无我,不是说没有自己,而是不被'我'困住。做事不想着这是为了证明我,不想着这能给我带来什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融入天地万物之中,才能真正明白仁义之道。"
子贡听到这里,额头开始冒汗。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这些年在外为官,处处想着证明自己,想着光宗耀祖,想着让老师脸上有光,这些念头,何尝不是"我执"?
"曾参为何能得吾道?"孔子话锋一转,"就是因为他最早突破了这一关。他知道自己笨,索性就不想着要比别人强,不想着要证明自己。他只是纯粹地求道,纯粹地修身。没有了'我执',心反而静了,道反而近了。"
春风吹过,落花飘零。子贡沉默良久。
"第二重障碍,是'欲望之障'。"孔子接着说道。
这时,子路从外面走进来,听到老师在说话,便在一旁站定了。
"仲由啊,你来得正好。"孔子看到子路,笑着说,"我正要说到你呢。"
子路挠挠头:"老师,弟子哪里做得不对,您尽管说。"
"你当年跟着我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孔子问道。
子路想了想:"弟子鲁莽,做事不经过大脑?"
"不止如此。"孔子说,"你当时最大的问题,是欲望太重。想要功名,想要别人的认可,想要证明自己的勇武。这些欲望,就像枷锁一样,把你困住了。"
子路点点头,这确实是他当年的状态。
"我记得有一次,鲁国和齐国交战,你奋勇当先,杀入敌阵,砍了好几个敌将的首级。"孔子说,"回来后,你把首级扔在我面前,等着我夸奖你。可我当时骂了你一顿,你还记得吗?"
"记得。"子路说,"老师说我不懂轻重,为了一时之勇,差点丢了性命。"
"不光如此。"孔子说,"我是在说,你心中的欲望太重了。你想要的,不是保卫国家,而是建功立业。你想要的,不是仁义之道,而是个人荣耀。这样的心态,如何能成大事?"
子路低下了头。
"后来你变了。"孔子欣慰地说,"你开始明白,做事不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因为这件事本身该做。你在卫国做大夫,处理政务,不再想着建功立业,而是真心为百姓着想。这时候,你才真正突破了欲望之障。"
子贡听到这里,又是一阵汗颜。他这些年做相国,虽然政绩不错,可心里何尝不是想着青史留名?想着富贵显达?
"欲望这个东西,人人都有。"孔子说,"关键是,你能不能不被欲望控制。君子不是没有欲望,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什么该要,什么该放。"
"《论语》中我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顿了顿,"很多人以为这是清高,其实不然。我是在说,欲望要有度,要有择。该追求的,全力追求;不该追求的,视之如浮云。"
子路听到这里,深深施礼:"老师这些年的教诲,弟子算是真正明白了。"
"至于第三重障碍..."孔子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目光变得深邃起来。
子贡和子路都屏息凝神,等待着老师的下文。
"这第三重障碍,是最难跨越的。"孔子缓缓说道,"前两重障碍,突破了还只是修好了自身,可这第三重障碍,关乎你能否真正在天地间立足,能否真正成就大业。"
![]()
"这一重障碍,古往今来,真正能跨越的人,寥寥无几。
就连我自己,也是在五十知天命之后,才渐渐明白其中的玄机。"
子贡忍不住问道:"老师,这第三重障碍,究竟是什么?"
孔子看着两个得意门生,脸上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这第三重障碍。
说出来容易,可真正做到,却需要一生的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