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周恩来见识了毛主席的才能,主动让贤,却遭到了任弼时等人的阻挠

0
分享至

1932年那个夏天,红军内部发生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手握实权的周恩来竟然三番五次地写信打电报,执意要把自己的位置让给已经失去军事指挥权的毛主席。



这不是客套话,也不是做样子,而是他在战场上真切地看到了什么?又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任弼时等人死活不肯答应这个提议?

赣州城下那场败仗打得窝火。

1932年3月,红一方面军围着赣州城整整转了一个多月,攻城部队一波接一波地往上冲,可这座城就像铁桶一样纹丝不动。

战士们伤亡惨重,弹药消耗殆尽,最后只能灰头土脸地撤退。



这次失败让很多人心里憋着一口气,军队士气跌到了谷底。

毛主席当时已经没有军事指挥权了,可他一直在观察战局。

赣州打不下来,他心里早就有数,只是说话不管用。

撤退之后,他向林彪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打漳州。

这个想法当时听起来有点冒险,漳州在福建,离苏区有一段距离,而且那边情况不熟悉。

林彪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试试。

结果这一仗打得漂亮极了。

红军势如破竹,一口气拿下了漳州和周边好几个县城。

缴获的物资堆积如山,光是枪支弹药就够部队用大半年的。



更重要的是,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希望。

周恩来在前线亲眼见证了这一切,他心里清楚得很,这个战略眼光和军事判断力,在当时的红军队伍里找不出第二个人。

漳州大捷的消息传到上海临时中央那里,反应却完全出乎意料。

1932年5月20日,一封措辞严厉的指示电发了过来。

电报里把毛主席的战略批得体无完肤,说这是"纯粹防御路线",是"游击主义",完全不符合革命需要。



博古、张闻天这些年轻的领导人坚持认为,红军应该去夺取中心城市,应该搞正规的阵地战,不能老是在山沟沟里转悠。

这个批评来得既突然又猛烈。

漳州刚刚打了胜仗,缴获了那么多物资,怎么反倒挨批评了?临时中央那边看问题的角度完全不一样。

他们觉得占领几个县城算什么本事,要打就打大城市,要建立就建立根据地,要搞就搞轰轰烈烈的革命高潮。

这种想法听起来很有气势,实际上完全脱离了当时红军的实际情况。

5月27日,中革军委的命令下来了,要求部队从漳州撤回赣南。



红一方面军的番号重新恢复,队伍需要重新整编。

周恩来觉得这正是个机会,他主动向上级提出,让毛主席担任总政委。

这个建议在他看来再合理不过,毛主席有能力,有经验,打仗有一套,正是红军最需要的人才。

提议递上去,却石沉大海,根本没人理会。

第一次提议被否决,周恩来没有放弃。

7月25日,他联合了毛主席、朱德、王稼祥,四个人联名发了一封电报。

电报里再次郑重提出,应该由毛主席担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

这次不是他一个人的意见,而是几位主要负责人的共同看法。

大家都在前线打仗,都看到了战场形势,都明白谁最适合指挥作战。

电报发出去,依然没有回音。

任弼时那边态度很坚决,就是不同意这个安排。

他作为苏区中央局的代理书记,手里握着相当大的权力。

在他看来,毛主席的军事路线跟临时中央的要求不一致,让他担任总政委不合适。

这个立场背后,有着更深层的考虑,涉及到对整个战略方针的判断。

7月29日,周恩来第三次发电报。

这次他的态度更加坚决,措辞也更加恳切。

电报里直接说明,"有泽东负责,方能指挥适宜"。

这句话说得够明白了,周恩来认为只有毛主席来负责,军事指挥才能真正到位。

他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实际上是在用自己的声誉和地位为毛主席背书。

这种坚持让贤的态度,在当时的环境下相当罕见。

周恩来接连三次发电报,态度如此坚决,任弼时也感到了压力。

他虽然不同意让毛主席担任总政委,但也不能完全不理会周恩来的意见。

周恩来在红军中的威望很高,他的建议不能简单地驳回。

任弼时决定召集一个会议,把这件事拿到桌面上来讨论。

会议地点定在兴国。

这个地方在苏区腹地,相对安全,适合开会。

任弼时把相关的负责人都叫到了一起,准备好好讨论一下总政委人选的问题。

他心里其实已经有了决定,就是由周恩来担任总政委,这符合临时中央的意思,也是他自己的倾向。

开会的目的更多是要说服周恩来,让他接受这个安排。

会场气氛有些微妙。

周恩来的态度很明确,他就是要推荐毛主席。

其他人则各有想法,有的支持周恩来的意见,有的顾虑重重,有的干脆保持沉默。

任弼时作为主持人,需要在这些不同意见之间找到平衡。

他既要维护临时中央的权威,又要考虑前方战场的实际需要,还要照顾各方面的情绪。

这个会议开得并不容易。

这场围绕总政委人选的争论,表面上看是人事安排问题,实际上牵涉到更深层的矛盾。

临时中央那边代表着一种革命理念,他们信奉城市中心论,认为革命必须从攻占大城市开始,必须建立工人阶级的政权。

这套理论听起来很完整,很有系统性,符合某种革命模式。

毛主席的想法完全不同。

他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要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发展,要建立农村根据地,要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

这套打法在实践中证明是有效的,漳州之战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提出"专打守敌薄弱地区"的方案,既务实又可行,符合当时红军的实际能力。

两种不同的战略思想在较量。

临时中央那边人虽然年轻,但掌握着组织权力,他们的指示不能不听。

周恩来在中间非常为难,他既要执行上级的决定,又不愿意埋没真正的人才。

他选择了坚持自己的看法,一次次地推荐毛主席,这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和担当。



林彪、彭德怀这些前线指挥员,他们的态度也很重要。

赣州攻城失败和漳州进攻成功,这两场战役的对比太鲜明了。

前线将士们心里都明白,战场上见真章,能打胜仗的战略才是好战略。

他们虽然不便公开表态,但对毛主席的军事才能是认可的。

这种来自基层的支持,是周恩来坚持推荐的底气所在。

1932年的红军处境相当艰难。

国民党方面连续发动围剿,军事压力越来越大。

苏区内部物资紧张,武器弹药短缺,部队的战斗力受到很大影响。

赣州攻城的失败不仅损失了人员装备,更重要的是动摇了军心。



很多战士开始怀疑,红军能不能在敌人的围攻下生存下来。

漳州的胜利像是一针强心剂。

部队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还有药品、布匹、粮食等物资。

这些东西对当时的红军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稻草。

战士们士气大振,觉得路还能继续走下去,仗还能继续打下去。

这场胜利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军事层面,它证明了一个道理——正确的战略能够扭转不利局面。

周恩来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看清了形势。

他不是书生,是实实在在在战场上指挥过战斗的人。

他知道什么样的战略管用,什么样的指挥官可靠。



毛主席在赣州的判断和漳州的建议,都被后来的事实证明是对的。

这种军事眼光和战略智慧,正是红军当时最缺少的东西。

连续三次推荐毛主席,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

周恩来自己就担任着重要职务,如果他愿意,完全可以顺理成章地接任总政委。

他却主动让贤,把这个位置推给毛主席。

这种胸怀和格局,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他心里想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红军的前途,是革命的事业。

他看得很清楚,毛主席虽然失去了军事指挥权,但军事才能还在,战略眼光还在。

让最合适的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这才是对革命负责的态度。

周恩来的这种想法在当时并不被理解,临时中央那边觉得他太迁就毛主席了,任弼时那边觉得他太固执了。

他顶着各方面的压力,坚持自己的看法,这需要相当的定力。

这件事情的最终结果,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毛主席后来重新获得了军事指挥权,带领红军走出了困境,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周恩来当年的坚持,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他识人的眼光,荐才的勇气,都值得后人敬佩。

1932年那场关于总政委人选的争论,表面上看是人事纠纷,实际上反映了那个特殊时期革命队伍内部的复杂矛盾。

周恩来三次推荐毛主席的举动,展现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应有的胸襟和眼光。

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考虑什么对革命事业最有利。

任弼时等人的反对,也不能简单地说是错误,他们有自己的立场和考虑。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人才往往需要有识之士去发现和推荐,而坚持正确的主张,有时候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乐趣纪史
乐趣纪史
为何我的眼里常含热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843文章数 84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