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野生海参的三重智慧
在大连长海县的渔家语境里,海参从来不是普通食材 —— 它是祖辈传下的 “时节信物”,是手工技艺里的 “规矩载体”,更是人海共生的 “生态见证”。林表叔海参三十年,守的不只是品质,更是刻在渔家骨血里的三重传统智慧。
第一重智慧:海参是 “顺时而行” 的时节信物
老渔民的堂屋里,大多挂着泛黄的 “节气渔谚” 木牌,“春分孵苗,秋分收参”“冬至晒参,胶质不迁” 这些句子,是从小念叨的 “规矩”。在渔家文化里,海参不是想捞就捞的,它是跟着时节走的 “信物”,每一步都要应和自然的信号。
“参随潮动,潮应节生”。秋分捕捞前,他必做的事是 “测水听浪”:用竹竿探水温,要到 15℃才开船;趴在船板听浪声,只有大潮时的 “闷浪”(渔家称 “沉浪”),才适合下潜 —— 这是渔家 “以物候定农事” 的文化传承,林表叔把它变成了捕捞的铁律,“不是我们选时节,是时节选我们,海参是大海给守规矩人的礼物”。
![]()
第二重智慧:手工是 “敬物惜材” 的渔家规矩
晒参院里,摆着二十多个老竹匾,竹条上还留着深浅不一的刻痕 —— 这些是当年用渔船旧竹桅改的,“竹匾要‘留旧痕’,一是记着老手艺,二是旧竹透气,晒参不闷味”。在渔家文化里,加工海参的手工不是 “低效的麻烦”,是 “敬物惜材” 的规矩,每一步都藏着对食材的敬畏。
就说煮参的柴火,选海边的松木,还得是生长十年以上的老松 ——“松木火‘温而不烈’,煮参时能让胶质慢慢渗出来,不像杂木火‘暴烈’,容易煮烂参壁”。煮参的铁锅也有讲究,是铸铁的 “老灶锅”,锅底有三圈凸起的 “挡火棱”,“这是渔家改的锅,能让火苗绕着锅转,水温匀,参身受热一样”。最特别的是 “翻参的竹耙”,耙齿间距是父亲用手指量的 ——“三指宽,既不会勾破参皮,又能把参翻得匀”。这些手工细节,不是刻意复古,是渔家 “惜材如惜命” 的规矩:“海参是大海给的好东西,用粗制滥造的手艺糟蹋它,就是对大海不敬。”
![]()
第三重智慧:养参是 “取之有度” 的人海共生
冯家屿的海边,立着一块光绪年间的 “禁渔碑”,刻着 “春不捕幼,夏不夺食,秋不多捞,冬不休海”。这十六个字,是也是渔家 “人海共生” 的哲学核心 —— 在渔家文化里,大海不是 “取之不尽的仓库”,是要养着的 “衣食父母”,海参是 “大海的孩子”,得给它留生路。
林表叔海参有个 “三不原则”:幼参不捞(不足 5 年的参,哪怕再大也放回)、夏眠不扰(夏至到立秋,再缺参也不进海域)、捕后休养(一片海域捞完,必封海三年)。去年有外地收购商出高价,想让他夏天多捞一批参,他指着禁渔碑说:“我爷爷那辈,夏天连渔网都不敢下,怕惊了海参夏眠,现在我怎么能破这个规矩?”这种 “取之有度” 不是营销噱头,是渔家传了几百年的生存智慧:“今天多捞一只参,明天大海就少给十只,只有跟着大海的节奏走,子子孙孙才能有参吃。”
![]()
老人给村里的孩子讲海参故事时,指着晒参院里的老竹匾说:“这些竹条记着爷爷的手艺,这些海参藏着大海的规矩,我们做海参,就是把老渔家的智慧传下去。” 在他眼里,都是渔家与山海对话的 “文化载体”—— 它带着节气的印记,裹着手艺的温度,藏着人海共生的哲学,这才是比品质更珍贵的 “渔家财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