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北京军委工作会议室内,一场关乎我国军队未来走向的争论正在激烈展开。
当邓公提出要恢复军衔制的构想时,立刻遭到了诸多与会者的质疑和反对。
众人认为,恢复军衔制度,是对毛主席1965年取消军衔制重大决定的否定,是对毛主席思想的背离,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面对众人的质疑,邓公斩钉截铁地表示:“没多大事,放手去干吧,有什么事我一人负责!”
也正是那句话,不仅展现出邓公的卓绝胆识,更开启了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
那么,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接下来文史君与大家聊一聊。
![]()
从军衔制到“无衔期”的阵痛
1955年9月27日,我国在怀仁堂,为1048位开国将帅举办了首次授衔仪式。
那次授衔仪式,不仅表彰了为新中国的成立而付出伟大贡献的将帅们,同时也开启了我国军衔制度的新篇章。
按理说,军衔制度的建设,是我国军队走向现代化、正规化的重要一步。
那么,为何仅仅延续了10年,到1965年6月1日,毛主席下令取消了那一制度?
这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毛主席发现了问题。
原本军衔的建立是为了表彰为新中国的付出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军衔制度却暴露出了不少弊端。
1、军衔晋升机制僵化导致军官多年未获晋升。
2、军衔与待遇脱节引发内部矛盾。
3、部分人将军衔异化为权力资本,拉帮结派现象滋生,严重扰乱了社会正常秩序。
4、最重要的是,没有了军衔,部队内部没有了等级,也不利于管理和发展。
![]()
正是在那样的背景下,一心为民,一心打击不当和腐朽的毛主席下令取消军衔制度,所有官兵只保留一颗红星和一面军旗的军装。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毛主席取消军衔制度后,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杜绝了攀比之风,但是也给后来的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和平时期尚不觉得,到了打仗的时候问题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
尤其是1979年我国对越自卫反击战,问题十分突出,甚至影响到了前线官兵的指挥作战。
1979年2月17日,我国边防部队奉命对侵犯我国领土的越南军队进行了自卫反击作战。
因当时我们还要防范苏联的入侵,由此我国将重要的兵力都部署在了北方,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很多士兵都是入伍时间不长的新兵。
公开资料显示,那时候采用的是老兵带新兵的策略,大致是一个老兵带一个新兵。
虽然最终我国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但是因为没有军衔在指挥执行中还是打了不少折扣。
![]()
邓公的远见与担当
和平时期,官兵们平常主要都是在进行训练活动,基本都集中在自己的连队中,对于上下级比较熟悉。
可等上了战场,各单位混合作战时,没有军衔,根本分不清哪个是官,哪个是兵,到底谁该听谁的指挥,乱作一团。
这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中就暴露出了不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