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大潮来袭,我却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这两天朋友圈被数字经济行动计划刷屏了。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发文,要建50个数字城市,AI概念股应声大涨。看着满屏的涨停板,我却想起了18年前那个夏天。
![]()
那时候我刚接触量化交易系统不久,也是类似的政策利好出台,新能源概念股集体狂欢。结果呢?三个月后80%的股票跌回原点,剩下20%里又有80%再也没能回到高点。这次会不会重蹈覆辙?
一、市场狂欢背后的隐忧
现在的市场很有意思:一边是数字经济政策利好不断,AI概念股涨势如虹;另一边却是大多数散户赚了指数不赚钱。为什么?因为市场正在上演"一起跌但不会一起反弹"的戏码。
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4月以来,机构采取了两头押宝的策略。一边是红利股涨幅超过12%,另一边微盘股指数更是达到35%。但这种策略总有失效的一天,问题是哪天来?
![]()
更关键的是财报季即将来临。6月下旬到7月上旬是中报预告行情,8月下旬正式披露中报。每到这个时候,个股表现和业绩相关性就会显著提高。你以为买的是AI概念,实际上可能买的是业绩地雷。
二、假摔与真跌的艺术
这些年我见过太多"假摔"和"真跌"的把戏。所谓假摔,就是股价配合消息暴跌,利空不断加码。等你一卖出,次日就出现消息面逆转。你以为是自己消息慢了?其实是大资金导演的一出好戏。
真跌则更绝:股价配合消息上涨,利好不断加码。等你一进场就开始调整,次日利空加持。有时候是假摔配利好,有时候是真跌配利空。花样百出,本质不变——都是为了欺骗散户。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机构在调仓换股。他们需要借助消息来掩盖真实的交易意图。这就好比魔术师要用华丽的动作来分散观众注意力一样。
三、错杀股的黄金机会
在市场大跌时总有一些股票是被错杀的。表面看是受市场拖累,实际上是机构在"倒车接人"。关键是要分清哪些是真破位,哪些是假摔。
![]()
怎么判断?说到底就是看有没有大资金在支撑。如果有机构资金参与,"破位"多半是做样子;如果没有,可能就是真被放弃了。
这些年我靠一个方法屡试不爽:观察"机构库存"数据的变化。"机构库存"反映的是机构资金交易的意愿强度。数据越活跃,说明参与的机构资金越多、时间越长。
![]()
看上面两张图对比就很明显:左边股票虽然大幅调整但"机构库存"持续活跃,最终继续上涨;右边股票反弹时"机构库存"早已消失,结果一路下跌。
四、数字经济的正确打开方式
回到开头的数字经济行动计划。政策红利确实存在,但如何把握才是关键。我的经验是:
首先不要盲目追高已经大涨的AI概念股。历史上每次政策驱动行情都会经历普涨—分化—龙头三个阶段。现在可能还在第一阶段尾声。
其次要关注真正有业绩支撑的企业。"人工智能+"不是所有公司都能加得上的。就像当年互联网+时代一样,最后活下来的都是实打实能变现的企业。
最后还是要回归量化数据本身。"机构库存"这样的数据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看清资金动向,避免被表面的涨跌迷惑。
五、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
18年的市场历练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抱歉用了俗套的词),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往往藏在数据里而不是新闻中。
我建议普通投资者:
- 不要过分追逐热点新闻
- 建立自己的数据观察体系
- 学会区分短期波动和长期趋势
- 保持独立思考能力
记住:政策利好是催化剂不是万能药。数字经济确实代表未来方向,但具体到投资上还需要更多维度的考量。
【重要声明】
本文所涉信息均为个人通过网络收集整理而成,仅供交流参考之用。部分数据或信息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删除处理。本人不推荐任何具体标的与操作方式。市场上任何以本人名义进行的投资建议均属诈骗行为,请广大投资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