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大学的那位法学老师,大概没想到,自己上了一堂《经济法》,居然成了全国网络法治教育的“实践课”。一边是学生在树洞里匿名发帖,说老师“媚男”“当众辱骂二十分钟”,一边是老师冷静取证、48小时内发律师声明、准备起诉。舆论两天发酵,从校园小八卦,变成了全网法律与性别话语的战场。
![]()
这事儿其实没多复杂,复杂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舆论生态。学生因为答不上问题被批评,心理不平衡,就跑去匿名平台写情绪帖,本来以为能收获几句“姐妹辛苦了”“老师好恶心”的安慰,没想到这一炮打出去,击中了整个舆论的G点——“女教授”“媚男”“压迫”“权力”“女权内斗”……所有关键词齐活,一下子就出圈了。
![]()
![]()
但问题在于,这一套叙事,是虚的。事实呢?根本不是“当众训斥二十分钟”,而是课堂上短暂批评几句,后续私下沟通时学生态度不当,还自称“老子”。而那句“媚男”,纯属学生情绪上头随口乱用的词。等到胡霞老师真拿出取证截图、律师函、证据保全,学生才慌了神,赶紧道歉,说是“情绪化表达”“没有恶意”。
![]()
![]()
可抱歉,在法学语境里,没有恶意不是免责理由。传播超过500次就是刑法意义上的诽谤。你哪怕只是想“出一口气”,一旦造成实际名誉损害,就得负法律责任。
说白了,这是网络时代最典型的一幕:情绪先行、事实靠后、舆论乱舞。人们更喜欢故事,而不是真相。一个“女教授压迫女学生”的故事比一场“课堂教学摩擦”更吸睛,于是大家一拥而上,各种标签飞起。可等到真相一点点露头,那些义愤填膺的人又都悄悄溜走,连个“对不起”都不会说。
更荒诞的是,“媚男”这个词,本来是互联网里那些极端女权小圈子专用的脏话,用来攻击“不够愤怒”的女性。它的逻辑非常简单——你不跟我一起恨男人,就是在取悦男人。你不按我说的方式活,就是背叛女性。这种语言结构,其实和几百年前的“荡妇羞辱”如出一辙,只不过主语从男人换成了女人,外壳披上“觉醒”的外衣。
重庆这位学生,用得那叫一个熟练。她可能都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了“女权审判语言”的传声筒。一个刚上大学的女孩,面对挫折的第一反应不是反思自己知识储备不足,而是用网络话术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老师歧视我、老师压迫我、老师媚男。那种话一发出来,立刻就能收获情绪价值,仿佛获得了正义的庇护。
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年轻人越来越会玩情绪牌,却越来越不会面对事实。网络树洞、匿名平台成了现代版的“公堂”,人人都能当原告,人人都能喊冤,可被诬陷的人连发声都要小心翼翼。
胡霞老师的应对,堪称“法治社会的正确模板”。她没有像过去那些老师一样“算了吧”“孩子还小”,而是直接按法律程序来——取证、保全、起诉。有人说她太强硬、不体谅学生,可别忘了,她不是在教小学生,而是在教大学生,一个成年人。一个学习法律的人,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造谣要付代价”。如果连法学院都对这种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还谈什么法治教育?
有人讽刺她“以大欺小”,说这是权力压人。可这恰恰是反了——法律从来不是“以大欺小”的工具,而是维护边界的武器。她不用威胁,不动怒,就说一句:“请提供证据,否则见法院。”这才是真正的平等——你造谣,我取证,我们都按规则来。
当然,胡霞后来取消课堂互动、解散课程群,这点确实让人唏嘘。一个原本认真上课、要求严格的老师,被迫退守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状态。她赢了法律,却输了教育的温度。这也说明,中国高校在处理师生冲突时的结构性问题——没有缓冲机制,没有有效反馈渠道,一旦矛盾爆发,就只能靠舆论和诉讼解决。
但比机制问题更严重的,是舆论氛围的恶化。现在很多学生在网络上学到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语言姿态”:怎么在最短时间内占据道德制高点,怎么把情绪包装成正义,怎么用标签消灭对话。有人不服老师,就骂“权威压迫”;不服同学,就骂“内化父权”;不服女生,就骂“媚男”。这不是思想解放,而是思想偷懒。
最讽刺的是,这种语言暴力的背后,依然是赤裸的权力游戏。它表面反抗压迫,实际上在制造新的压迫——让每个女性都必须按照某种意识形态去说话、去愤怒、去讨厌谁,否则就会被贴上“背叛”“媚男”的标签。
所以,当胡霞老师站出来、拿起法律武器的那一刻,她不仅是在维护自己,也是给整个舆论空间上一课:你可以表达,但不能诬陷;你有情绪,但要为情绪负责;你想追求正义,就必须尊重事实。
我甚至觉得,这事儿值得写进教材。课堂上讲“诽谤罪”的时候,不妨让学生看看这个案例——法律不是纸上的条文,而是现实生活中的边界。匿名不能掩盖责任,标签不能取代事实。
那位学生道歉得很快,说自己“患有ADHD”“情绪控制不好”,但法律不会因为你情绪不好就放过你。社会更不会因为你年纪小就免单。你要在公共空间说话,就得学会对自己的话负责。
![]()
这事最后的讽刺在于,那句“媚男”原本是用来羞辱别人的,结果却成了自己法治启蒙的代价。你可以继续上学,可以继续长大,但这一次,你得知道,网络世界不是随便打拳的游乐场。拳头挥出去,迟早会打到自己脸上。
有句话说得好:“法律不保护沉默的人,但也不保护胡说八道的人。”重庆这场小风波,可能比一学期的《经济法》课都更生动——因为它让所有人都明白了一个简单又被忽略的道理:
情绪不是免罪金牌,正义不是谁嗓门大谁说了算。
作者:没门,自由撰稿人。
投稿邮箱:laodaojun186@163.com;
联系微信:xiyu115301
觉得还不错,欢迎转发点赞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