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上针对智能驾驶的评测突然多了起来,而当华为在这些评测中“排名倒数第一”时,我们有必要追问:这些评测的背后,究竟是谁在操纵?
近期,一份称“华为智驾最新评测排名倒数第一”的报告在网络上流传,引发广泛关注。然而,细究之下,这一结论与多家权威机构及大量车主实际体验大相径庭。
在第二届中国智能辅助驾驶大赛中,华为系车型在极端场景表现优异,甚至在无锡暴雨赛段包揽前三,阿维塔12、智界R7全程零接管。
而《2025中国智驾天梯榜》更显示,华为系车型以97.18分的均分稳居榜首,与所谓的“倒数第一”截然相反。
一:评测乱象:无标准、无资质、无监督
当下汽车评测领域,特别是智能驾驶方面,乱象丛生。大量所谓的“评测”实际上是无标准、无资质、无监督的“三无”产品。
一些汽车媒体在测评不同车型时,基本参数设置都不一致,如速度、跟车距离均不统一,导致结果根本不具备可比性。
更甚者,某些评测机构会设计超出系统能力的测试场景,然后以“不通过”为由给予低分。这种评测方式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可告人的商业目的。
最高法近日发布的企业名誉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中,明确指出:车评人未经实际测评发布不实文章,应承担侵权责任。
这一判例为规范车评领域提供了法律支持,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车评乱象的严重程度。
二:资本操控下的测评游戏
为什么有人要刻意打压华为智驾?答案是商业利益。
华为智能驾驶领域累计投入超300亿元,组建7000人团队,实现从芯片到算法的全链条自研。这样大规模的投入,自然对竞争对手形成巨大压力。
当技术竞争趋于白热化,某些势力便采取不正当手段。一些网络自媒体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行“敲诈勒索”之实。
网络水军、黑公关横行无忌,捏造事实、恶意攻击。在有关部门官宣专项行动之后,多家车企第一时间发布公告,点名了上千个“黑公关”“水军”账号。
![]()
三: 车主真实体验揭穿谎言
要判断智能驾驶系统的优劣,最直接的方式是看车主的真实使用反馈。
一位岚图知音车主分享了使用华为ADS 4.0.2系统2400公里的体验:“综合能力非常强,个人的使用意愿也越来越强,甚至整个驾驶里程的80%-85%的路程都交给他驾驶。”
在20万级智驾大考中,华为ADS 4+尚界H5表现卓越,在与特斯拉Model Y的对比中,在城区路段的介入次数明显低于对手。
一位问界M9车主分享,自己7月智驾领航里程占总里程72%,“在菜市场门口的拥堵路段,系统能精准识别横穿马路的行人、违规停放的电动车,比我自己开还淡定”。
四: 华为智驾有车主评价的真实实力
华为智驾技术到底处于什么水平?从多个权威来源的数据来看,结论与“倒数第一”截然相反。
在第二届智驾大赛中,华为系车型呈现“极端场景稳霸榜、长尾场景显短板”的特点。
无锡暴雨中,华为系靠多设备校验实现零接管,而单摄像头方案(如特斯拉Model 3)出现11次路线误判。
华为ADS 3.0的GOD感知与PDP决策神经网络,能识别非常规障碍,变道成功率92%,较小米SU7、特斯拉Model 3高出10-15个百分点。
截至赛事中期,鸿蒙智行智驾总里程破12亿公里,累计避撞超112万次。这些数据通过“训练-仿真-迭代”闭环反哺算法,每5天一次OTA迭代,日仿真测试超3500万公里。
五:评测应有的原则与底线已经荡然无存
面对智能驾驶评测乱象,我们必须确立科学、公正的评测原则。
评测标准必须统一透明。测评机构应公开展示测试方法、场景设置和评分标准,就像权威的C-NCAP和Euro NCAP那样。
测评机构需要具备相应资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测评,尤其是涉及车辆安全,需要非常专业的资质和能力。
必须有独立的监督机制。任何测评要让人信服,都得有独立的监督和透明的数据管理。
在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的背景下,那些操纵评测、误导公众的机构终将受到制裁。
![]()
看看路上那些开启智驾的车辆,一位车主坦言:“敢在高速上放松警惕的,基本都是问界车主。”
而其他品牌车主则更为谨慎,“嘴上说智驾好用,实际很少长时间开启”。这一对比,已足够说明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