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5月30日,杨振宁来北京301医院探望直肠癌晚期的邓稼轩,突然好奇地问:“发射原子弹、氢弹,你得了多少奖金?”邓稼轩躺在病床上答道:“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杨振宁震惊不已,感觉不可思议。早在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因“对宇称不守恒定律的研究,以及由此导致有关基本粒子方面的有关发现”,同获诺贝尔物理奖,各自获得奖金42万美元。
![]()
杨振宁和邓稼轩都是安徽老乡,杨振宁长邓稼轩两岁,父辈均是清华教授,两家相距很近,两人都是儿时的玩伴,后来邓稼轩的父亲调任北大哲学系主任,两人才短暂分开,后两人先后考入西单绒线胡同的崇德中学。抗战爆发后,清华、北大被迫南迁,最后迁入昆明组成西南联大。1938年,杨振宁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1941年,邓稼轩也考入这所大学物理系,两位青年才俊又在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1945年抗战胜利之际,杨振宁获得公派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先期来到美国。1948年,邓稼轩公派考入美国普渡大学,距离杨振宁的芝加哥大学很近,两位物理天才又有了很多在一起的机会。
![]()
杨振宁在美国邂逅了国民党名将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抱得美人归,又得到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的机会,可谓爱情事业双丰收。邓稼轩出国仅用23个月就拿到了博士学位,拿到博士学位的第九天,就选择回到祖国,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一干就是八年。
![]()
1957年,好友杨振宁获得诺奖的消息传到祖国,邓稼轩由衷地为好友高兴,却从不后悔自己归国的抉择。1958年春天,研究中国第一颗的庄严使命落在邓稼轩等人的身上,从此,邓稼轩断绝和外界的一切联系,隐身祖国西北大漠许多年,1964年10月16日,西北大漠罗布泊,一朵硕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巨大的爆炸声震惊全球,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紧接着邓稼轩和他的团队又投入了氢弹的研究。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从此我国彻底打破美苏超级大国核垄断的历史,而且这些成就的取得,完全是靠邓稼轩和他的中国团队研究完成。1971年,杨振宁回到中国,第一个要见的就是邓稼轩,此时的邓稼轩已被停止工作在青海遭受批斗,杨振宁的到来,迅速改变了邓稼轩的处境。杨振宁会见邓稼轩时问邓稼轩在什么单位,邓稼轩只说是“京外单位”,杨振宁对他的回答感到迷茫,却也不敢继续发问。杨振宁结束北京的行程,即将离京经上海回美国,登机前问邓稼轩:有一个叫寒春的美国人参与了原子弹的研究工作是真的吗?邓稼轩没有立即回答,请示总理后迅速写信给杨振宁,在上海杨振宁终于收到邓稼轩的信,上面写道:振宁你好,上次你问的问题,总理让我如实告诉你,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全部是由中国人研制的,没有一个外国人参与……
![]()
1979年,已是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的邓稼轩,现场指挥氢弹空投,因飞机降落伞未打开,氢弹直接掉到地上,邓稼轩不顾一切阻拦冲进试验场,想第一时间找到原因。回到北京检查身体,各项化验指标均不正常,长期的核试验,邓稼轩的身体也遭受了严重的核辐射,1985年,邓稼轩被检查出直肠癌,住进了医院363天,动了3次手术,1986年7月29日,邓稼轩走完了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奋斗的一生。
![]()
在邓稼轩最后的弥留之际,中央军委决定解密邓稼轩的工作秘密,1986年,《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头版头条长篇报道:“两弹元勋邓稼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播发这条通讯,一度消失在大众视野中、隐姓埋名28年的邓稼轩才重新被国人知晓。不知得此消息的杨振宁作何感想。
![]()
诺贝尔奖巨大的收益和光环让杨振宁在世界科技领域光芒万丈;邓稼轩却远离城市的喧嚣、名利的困扰,奋战在茫茫大漠的实验室和试验场。然而邓稼轩对我国国防事业的贡献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虽然他已沉睡苍茫大地近四十年,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他;杨振宁选择落叶归根,103岁的他在享受着天伦之乐。实际上当年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奖金仅3.2万美元,分到杨振宁手中仅166万美元,而且听说都捐献给了祖国。如此说来,杨振宁的诺奖和邓稼轩的两弹奖奖金的分量孰轻孰重,还真不好说,留给大家做评判吧!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