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每天坐在书桌前,可就是学不进去”“一道题讲了八遍,还是错”。
很多家长把问题归咎于 “孩子不努力”“脑子笨”,却忽略了一个核心真相:学习最怕的,从来不是智商高低,而是内驱力的崩塌与对失败的恐惧。
![]()
学习的本质是主动探索的过程,而内驱力的丧失,往往源于家长的 “过度干预” 与 “功利化评价”。
不少家庭把学习变成 “任务式工程”:家长报满补习班,制定精确到分钟的学习计划,用 “考高分就奖励”“考差就惩罚” 绑定学习结果。
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学习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非自身成长需求。
就像有个孩子说:“我考第一时爸妈才笑,我学习只是为了让他们不生气。”
当学习失去内在乐趣,只剩下压力与功利,孩子自然会逃避、敷衍。
![]()
比缺乏动力更可怕的,是 “习得性无助”—— 孩子反复经历失败后,认定自己 “永远学不会”。这背后藏着家庭教育的隐形伤害:孩子做错题目时,家长脱口而出 “你怎么这么笨”;考试失利时,只盯着分数指责 “又退步了”,却从不关注过程中的努力。
一次两次的否定或许无碍,但长期的负面标签会像枷锁,让孩子不敢尝试、害怕犯错。
有个三年级学生告诉我:“我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怕说错了被老师批评,爸妈也会失望。”
当学习与 “失败”“指责” 深度绑定,孩子便会用 “不学习” 来逃避伤害。
![]()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帮孩子抵御这两大 “天敌”。
首先要归还孩子的 “选择权”:让孩子参与制定学习计划,允许他们根据兴趣选择拓展内容,比如喜欢天文就多读科普书,热爱文学就鼓励写日记。
当孩子感受到 “学习是自己的事”,内驱力才会自然萌发。
其次要换一种评价方式:把 “你真聪明” 换成 “你刚才试了三种方法解题,很坚持”,把 “又错了” 改成 “我们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
用成长型思维替代固化评价,让孩子明白 “错误是进步的阶梯”,而非能力的否定。
![]()
更重要的是,家长要营造 “安全的学习氛围”:允许孩子有 “学不会” 的时刻,接纳他们的暂时落后。就像培育植物,不能拔苗助长,要给予阳光雨露与耐心等待。
当孩子知道 “即使学不好,爸妈也不会不爱我”,他们才敢直面困难,主动探索。
学习从来不是一场孤军奋战的竞赛,而是一段需要陪伴与引导的旅程。
作为家长,我们不必逼孩子 “赢在起跑线”,但要帮他们建立 “不怕输、愿意学” 的心态。
当内驱力被点燃,当失败不再可怕,孩子自然会在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与乐趣。
智和教育深耕家庭教育十余年,帮助父母提高教养认知,提高养育子女的能力,重点解决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厌学辍学、拖拉磨蹭、沉迷网络、自卑抑郁、早恋等心理和行为问题、助力父母从有效沟通、情绪管理、解决冲突等方面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和家庭和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