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打开国产古偶剧,真有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感觉。
![]()
大家嘴上都说审美疲劳,手上又忍不住点开下一部。
可最近官媒下场发文批评,直接把不少业内人物和热播剧点名,瞬间把这个行业的遮羞布揭开了,网络上炸锅,终于有人替观众说话了。
![]()
其实很多人早就有疑问:为啥现在的古偶剧越来越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换汤不换药?
官媒文章说得明白,观众已经被复杂设定和各种花活搞晕了。
甜宠、虐恋、宗门、重生、甚至系统穿越,啥都往里塞,剧情像拼盘,逻辑却碎到不成样子。
你以为主线是爱情,结果又扯出三角关系、仇恨复仇,甚至一部剧里套了好几个老梗。
观众直接懵圈,开场十分钟能理清谁是谁就算厉害了。
![]()
但观众不是没脑子,看多了这种套路,没新鲜感只剩尴尬。
大家不是不喜欢古偶剧,有点文化、有点美感的作品永远都有人追。
但现在的市场,被流量和饭圈逻辑主导,剧本一成不变,演员换个脸就能拍一部新剧。
![]()
说白了,很多剧本就是照着爆款网文改,再找点当红流量明星,觉得有粉丝就有收视,有热度就能挣钱。
有些剧组连原著都懒得细琢磨,魔改成四不像,最后既不尊重文学又没拍出新东西。
![]()
最让人无奈的是,古偶剧的文化底蕴彻底被稀释了。
以前看《步步惊心》《琅琊榜》,台词里能品出点古韵,服化道都有讲究。
现在不少新剧,古装只是个外壳,实际拍出来就是现代偶像剧,演员穿着浮夸衣服,妆容发型和场景不搭,搞得像在拍时装大片。
你很难想象是哪个朝代,历史细节也一塌糊涂——唐朝人吃辣椒,明朝桌上放打印纸,观众还能认真看吗?
其实这些毛病,不仅仅是剧组偷懒,背后是整个行业生态出了问题。
流量为王,粉丝话语权太大,真正爱看剧情的普通观众声音很快就被淹没。
剧方只顾满足饭圈,明星造型、滤镜加持,剧情反而没人关心。
剧集成了明星广告,角色没灵魂,故事没深度,整个行业走向畸形。
![]()
饭圈狂欢确实能制造热度,但这种热度是虚假的,产业发展靠的不是一时热闹,而是持续创新和文化沉淀。
其实回头看,影视圈早就有前车之鉴。
韩剧、美剧、甚至港剧,都经历过同样的问题:套路化、同质化、流量绑架,最后导致观众失望、行业下行。
![]()
那怎么破局?
官媒的观点其实很实在,重头还是剧本和美学。
![]()
故事得讲究,文化底子不能丢,导演和编剧自己得懂古典美,而不是只会复制爆款公式。
你说拍古偶难吗?
难,但只要用心,观众就能看出来。
![]()
服化道用心、台词讲究、情节合理,那些真正热爱东方美学的人会立刻买账。
当然,改起来肯定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
![]()
从内容到审美、从演员到制作人,行业每个人都得提高要求。
饭圈逻辑说到底只是短期生意,长远来看,只有挖掘传统、讲好故事,古偶剧才能真正有自己的路走。
观众不怕新剧少,怕的是质量差、套路多、毫无诚意。
![]()
等到大家都愿意为了好故事慢慢雕琢,不再只看流量榜单,中国古偶剧会回到正轨。
这波官媒批评,不是把所有古偶剧一棍子打死,而是喊话整个圈子,是时候放下虚假的热闹,认真做内容了。
真正的观众需要美,需要文化,也需要新鲜感。
希望下一个爆款,不是靠明星颜值和饭圈造势,而是靠故事和品质让大家一边追剧一边点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