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中国游客出国玩,总能碰到些扎心的事儿,尤其是去德国、韩国这些地方。不是说所有地方都这样,但那些只用中文写的标语,真的让人觉得被单拎出来针对。
像德国柏林博物馆那边,展柜前贴着“请勿触摸”,中文写得老大,德文和英文却小得像蚂蚁字。韩国济州岛公共厕所门口,也只有“禁止随地大小便”的中文版本,没韩文没英文。英国商场玻璃窗上“请勿喧哗”,日本东京便利店“请排队”,全都是中文独一份。
![]()
这种事儿分布挺广,从欧洲博物馆到亚洲街头饭馆,内容从提醒安静到直接不接待,感觉不是在管规矩,而是明摆着区别对待。
这些标语的出现,跟一些刻板印象脱不了干系。外界总觉得中国游客爱吵闹、爱扎堆、不守规矩,其实这标签贴得有点随意。日本温泉有中国游客没先洗澡就下池,确实不合适,但其他国家游客也干过类似事儿,偏偏中国游客的就被媒体放大。
![]()
法国餐厅服务员抱怨有人大声喊人,可要是美国人这么干,可能就叫“直爽”。中国游客的投诉率在全球算低的,但正面新闻少见,负面却反复播。
文化差异也掺和进来,中文发音本来就响亮,中式聚餐热闹,跟西方安静风格对不上。商家懒得适应,就挂张标语一刀切,省事儿但制造矛盾。
![]()
再聊聊澳洲那边的Coles超市事件。墨尔本一家店鸡蛋架前贴“每个家庭限购两盒鸡蛋,请勿交换盒中鸡蛋”,只写中文,醒目得很。华人社区炸锅了,有人觉得这是内涵中国人爱占便宜。超市后来回应说是布局问题,但争议已经扩散。
类似事儿在首尔明洞化妆品店也发生,中国游客买东西价格比本地高15%。越南芽庄海滩躺椅,工作人员对中国游客说已预订,转头给欧美游客用。这种不掩饰的区别,寒心啊。
![]()
2025年8月,德国有人刺伤亚洲人,受害者提到种族主义加剧。2025年10月,在韩国,台湾游客戴“我不是中国人”徽章避骚扰,中国用户考虑买来用。韩国抗议驱逐中国人,数千人上街。
这些事儿根儿上,是懒政和偏见混在一起。商家不想培训员工应对文化多样,就挂标语图省事儿。但这不解决问题,反倒让中国游客觉得不尊重。旅游业数据摆着,中国出境游客2024年上半年超1.2亿,消费破3万亿,是块大蛋糕。
![]()
德韩等地游客量下降,商家生意受影响。柏林博物馆周边店撤下标语,韩国餐厅拆“不接待”,改提供中文菜单。澳洲Coles移除争议标志,用通用英文。
失去中国游客的地方,慢慢意识到代价。商家撤标语,调整策略。偏见滚雪球,碾碎合作。尊重和金钱得并存,不然游客用脚投票,转去友好国家或国内玩。谁愿意花钱还被标签?这些标语写态度,谁还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