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三年九月,若再不动手,司马懿就会先一步摸到城下。”这是孟达在上庸城头对副将说的话,清风卷过,旌旗猎猎,他的眉头却始终舒不开。
![]()
孟达出身扶风,早年投刘璋。当时刘璋求贤若渴,听说孟达能文能武,摆下三案礼相迎,可蜀中局势沉闷,人才再多也难施展。孟达很快发现,自己若不另觅去处,这辈子顶多混个郡守。于是,迎接刘备入蜀成了转折点。法正先搭桥,孟达随之而去,两人并肩改换门庭。
在刘备帐下,法正风生水起,谋略被视作救命稻草;孟达却被安置到临时空缺的新城太守。说白了,就是照看后方仓库的角色。陆逊后来回忆此事时曾感慨:“此人锋芒被藏,实乃蜀中隐患。”可惜,刘备与诸葛亮都没听进去。
![]()
机会终于来了。攻取上庸一役,刘备任命孟达为主将,命刘封配合作战。上庸地势险要,孟达制定的“木牛声东”之计原本能速战速决,却被年轻的刘封当众否掉。“我自有办法,何必绕圈?”刘封的语气咄咄逼人,孟达憋了一肚子火还是忍了。他知道,自己动嘴不如刘封动姓。
襄樊救援关羽的命令下达时,孟达主张疾驰而去,刘封却认为形势未明,不肯给兵。结果众所周知,关羽败走麦城,蜀汉元气大伤。刘封先下手为强,把责任推到孟达头上。刘备怒不可遏,连问由头都省了,直接降旨斥责。那一刻,孟达寒意直透心底:自己不过是别人手里的棋子,随时可弃。
![]()
曹丕趁机招揽,将“平民起步封太守”的待遇摆上桌面。孟达权衡再三,携部曲三千投魏。这一步看似背叛,却也是生存本能。他在魏国的开局极为顺利,镇守新城,俸禄、兵权样样不缺。曹丕甚至口头许诺:“若能固守汉中门户,来日可拜镇北将军。”孟达心里暗喜,总算有人识货。
变数出现在黄初七年。曹丕病逝,朝堂被司马懿、曹真分掌。司马懿对孟达素有成见,一句“外来之人,犹豫不定”就把他架在火上烤。朝议时,无论孟达提什么建议,司马懿总能轻描淡写驳回。孟达感到熟悉的被冷落,一股莫名的漂泊感又袭上心头。
有意思的是,这段时间诸葛亮暗暗派出了陈震,与孟达互通书信。信里写道:“昔日误会,一笔勾销。若君回归,汉室不吝重任。”孟达读后沉默良久,他怀念故土,更怀念早年与法正把酒高歌的夜晚,可脑海里同样浮现出刘备那张盛怒的脸。进退两难,他开始摇摆。
![]()
正当孟达犹豫,司马懿敏锐察觉。为了防微杜渐,司马懿故意把徐晃调去近卫,并派他赴上庸“巡城”。这招杀鸡儆猴的味道太浓,孟达再拖就坐实嫌疑,只能孤注一掷,决定响应蜀汉。守城计划、暗号传递、粮道割裂,他一气呵成,倒也干脆。
然而,司马懿没给他喘息的时间。最快八百里的急行军仅用九日赶到新城,徐晃先行断后。此时的孟达已无法退路,只能凭城死守。徐晃在城下劝降:“早归不晚归,不过一死,何苦为蜀做嫁衣!”这番话点燃了孟达胸中的怒火。他拈弓搭箭,冷冷一句:“背誓之人,何资格言忠!”箭出弦,破空声短促。徐晃本想再开口,箭矢已深嵌额骨,当场坠马。魏营惊愕,军心一时动摇。
![]()
斩徐晃是孟达一生最亮眼的高光,却也是终点的序章。司马懿怒令强攻,三日三夜不绝烽火。孟达麾下多是新附旧部,对魏军难下杀手,意志逐渐崩散。第四天拂晓,西城角缺口被撞开,魏军铁骑如潮水涌入。巷战中,孟达左臂中矛,仍提刀力战到午时。最终,他疲惫地靠在残墙,问冲来的校尉:“若我今死,能否葬于扶风?”校尉无言,只以长矛作答。
这位曾被刘备、诸葛亮同时嫌弃的将领,一度在魏国大放异彩,最后还是倒在自己的摇摆与孤绝中。有人说他反复无常,有人说他委屈求全;若把孟达看作战场上的普通人,不过是想要一个公允的位置。遗憾的是,三国的权力棋盘从不给外来棋子足够的耐心。一旦失去庇护,即便能手刃徐晃,也照样难逃覆灭。
![]()
孟达身上折射出的,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动荡时代中层将领普遍的尴尬处境——才能有余,背景不足,稍有摇摆便被卷入更大的风暴。千载之后再评价他的忠与勇,已然失焦;真正让后人心惊的,是那个连顶尖武将徐晃都可能因一句辱骂而丧命的瞬息战场。风云变换,成败只在呼吸之间。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