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咸宁:四百余处文物瑰宝重现风采

0
分享至



三国两晋南北朝古墓葬、夏商周古文化遗址、明代摩崖石刻……近期,咸宁文化遗迹再添重磅新发现!截至10月底,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共完成2790处不可移动文物田野调查,其中“三普”复查文物点2390处,新发现400余处文物点,总量暂居全省第七,众多沉睡的文化瑰宝正逐步揭开神秘面纱。

01

全市一盘棋:

机制护航,普查提质增效


资料图片

咸宁地处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与湖南、江西接壤,是南下北上的主要通道,市域建置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时期。这里是三国赤壁大战发生地、古瑶文化发祥地、欧亚万里茶道源头,革命战争年代,彭德怀、罗荣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领导武装斗争,红色文化光辉灿烂。

悠久历史积淀下深厚文化底蕴,咸宁不仅地上地下不可移动文物数量众多,文献资料、历史档案、民族民俗文物等可移动文物也十分丰富。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全市登录不可移动文物239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54处,县(市、区)级352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1976处。

“这些珍贵文物,既是历史文化的生动体现,也是加快推动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在2024年5月11日的全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全面、客观、准确摸清文物家底,厘清城市文化脉络,挖掘地域文化价值,盘活文化资源,提升咸宁城市形象辨识度、吸引力与竞争力。

为保障普查顺利开展,市文旅局起草《咸宁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按任务清单化、时间节点化、责任具体化要求系统谋划,拟定各地实施方案,构建上下联动工作格局;落实普查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为工作保驾护航。2024年5月,我市组织全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全市30余名业务骨干不仅系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还到咸安区桂花镇文物点现场实操学习,为后续实地调查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自2024年5月起,咸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开展田野文物调查。市普查机构采取分组包保形式,分咸安嘉鱼、赤壁通山、通城崇阳三个组进行技术指导与调度督导,保障普查质量与效率。

02

科技赋新能:

精准溯源,筑牢文脉根基


资料图片

自2024年5月实地调查启动以来,全市6支普查队50余名队员怀揣对文物的热爱,踏遍咸宁山山水水。与前三次普查相比,现代科技为“四普”持续赋能增效,成为普查工作的重要助力。





在通山,四普办组织专业队伍深入田间地头、山野林间与古村老街,运用RTK、无人机航拍、GPS定位等技术手段,对504处原有登记文物点的位置、分布范围、保存现状等关键信息全面采集更新,严格落实“一物一档”要求。此次调查新发现文物点76处,同时对13处因自然原因消失的文物点予以核销。

赤壁组建由市博物馆专业骨干为主、第三方技术人员支持的10人工作专班,通过发布文物线索征集公告广纳线索,梳理近年新发现并建立清单,丰富文物资源库。目前已完成640处文物点(含复核547处、新发现93处)的内页资料完善、电子化录入及初步审核,数据正纳入国家统一数据库,实现文物信息数字化存档与动态管理。

崇阳县普查队伍采用“专业排查+群众参与”模式,聚焦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等六大类不可移动文物开展全面调查。面对文物点分散、多隐匿于崇山峻岭的挑战,队员们借助无人机、手持四普终端等设备,克服高温、暴雨等恶劣天气影响,逐一核实文物信息。截至目前,已完成410处“三普”登记文物点复核,新发现63处具较高价值文物点,显著扩充更新了文物资源清单。

咸安区以区博物馆为核心组建普查队,对561处“三普”文物点全面复查,认定新发现文物点86处,涵盖古桥、传统民居、古文化遗址、近现代史迹、摩崖石刻等多个类别,时间跨度从周代延续至近现代。

嘉鱼县普查队伍已完成101处“三普”登记文物点复核,新发现29处具重要价值文物点,涵盖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等类别,既拓展了文物资源的广度与深度,也为挖掘地方历史脉络提供了新的实物佐证。

通城普查覆盖全县11个乡镇,累计调查登记文物点320处,其中复查267处“三普”文物点并更新档案,新发现53处文物点,涵盖古民居、古建筑、近现代革命史迹等类型,为地方历史补充珍贵实物见证,同时核销10处消失的文物点。

队员们以脚步丈量文明,用科技赋能保护,唤醒众多沉睡文物并精准记录,既充实了文物资源库,更以数字化、标准化档案为文脉传承与未来保护筑牢根基。

03

瑰宝新发现:

三类遗存,唤醒历史记忆


“四普”包含复查与新发现两部分,随着工作推进,群众文保意识不断增强,更多文物线索浮出水面,三大类新发现尤为引人注目。

在赤壁市中伙铺镇中伙村漆家湾,普查队员发现了漆昌元烈士墓,他是被原蒲圻县人民政府追认并竖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首位烈士。漆昌元(1904年8月22日—1927年9月10日)早年投身革命,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由恽代英介绍转为中共党员。1927年9月8日,他在中伙铺劫车行动中英勇作战,该行动揭开了鄂南秋收起义序幕。次日,他前往新店商谈收编事宜时,因对方已被敌人收买不幸被捕,当晚惨遭杀害,年仅23岁。

“漆昌元烈士的事迹虽史料记载细节简略,但他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的贡献与革命精神,永远值得缅怀敬仰。”普查人员表示,每一处革命遗迹都是历史教科书、信仰熔铸点与“红色基因库”,承载着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与信念追求。此次普查为挖掘、抢救、保护革命文物,打造“红色基因库”,传承红色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在通山县闯王镇坳坪村,工作人员发现一座清代五层六边形砖石结构字藏塔。这座建于1870年的字藏塔由当地颖川灿如氏捐资修建,融合文化象征意义与宗教功能。作为通山为数不多的清代风水塔遗存,其独特六边形制、精美石雕工艺与丰富彩绘装饰,尽显鄂南传统建筑的审美特色与工艺水平。“它不仅具有重要建筑史研究价值,更是了解清代民间信仰与地方文化的实物见证,对探析通山历史文化发展意义非凡。”工作人员介绍道。

余洪元故居位于咸安区官埠桥镇泉湖村老屋孙家畈村,保存现状较好,主体建筑规模较大,建筑形制与结构独特,是咸宁明清时期古民居的代表性建筑之一,是研究鄂东南地区古民居的重要实例。

余洪元作为汉剧“余派”老生创始人,被誉为“汉剧大王”,其艺术影响深远,至今仍被视为汉剧老生的正宗。当地政府与群众对余洪元故居的保护意识强烈。2022至2024年,咸安区、官埠桥镇两级领导多次实地调研,召开三次专题会议部署保护工作;2024年,官埠桥镇投入20万元实施屋面修缮与故居修复工程。故居侄孙余德钊还无偿捐赠地基,并提供修复用砖石木料,20个村组群众共捐赠资金40万元支持修复。

如今,余洪元故居与省级文保单位官埠古桥、华中最大室内滑雪场际华园滑雪场、大洲湖湿地等景点相呼应,形成崭新旅游线路,成为咸宁打造旅游城市的重要人文资源。

“文物普查是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城市化进程与自然环境变化对文物保存提出新挑战,此次普查运用数字化、卫星定位测绘等先进技术,全面核查文物状况,构建起更全面精准的文物管理体系。

我市将以“四普”成果为基础,加大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同步推进成果系统性转化,通过深化价值阐释、创新展示利用方式,让沉睡文物真正“活”起来,融入当代生活,成为滋养城市人文底蕴、凝聚精神动力的文化源泉与情感纽带。

来源:香城都市报

记者:杜培清 通讯员:宛克文

一审/编辑:黎雪

二审:石丽丽

审:洪 伟

监制:朱封金

出品:咸宁日报网络传媒中心



1.

2.

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咸宁观天下 incentive-icons
咸宁观天下
传播正能量,社会更美好
1054文章数 88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