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大爷今年72岁,每次跟老伴一块儿吃饭,总被“七分饱”给拦住。老伴儿总嘱咐他:“少吃点,别撑着,对身体好。”
可最近,张大爷体检时却被医生提醒:饭吃太少,反而让他体重掉了4公斤,气色明显差了,肌肉也“缩水”了,还时常觉得头晕没劲儿。这下老两口都犯愁了,不是都说“吃饭别太饱”吗?怎么自己倒成了反效果?
![]()
这样的困惑,其实在不少中老年人身上都发生过。尤其是步入古稀之后,许多老人循规蹈矩地执行“七分饱”,却出现了消瘦、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的问题。这到底怎么回事?“七分饱”真的不再适合高龄人群了吗?70岁以后,我们的饮食到底应该怎么看、怎么做?
“七分饱”曾被视为健康长寿的秘诀,但随着年龄增长,身体代谢、消化和吸收功能都发生变化,抗病能力也随之降低。北京市协和医院最新一项针对1200名高龄老人的随访研究显示,70岁以上老人,盲目控制饮食风险增加15.8%,常导致低体重、肌少症和免疫力下降。
![]()
专家解释,年轻时“七分饱”有利于预防过度肥胖和代谢疾病,但70岁后,基础代谢率每10年下降约8%,即便摄入量减少,能量需求仍需保障;而且,老年人吸收率下降,部分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更易不足,代谢废物的能力也在减弱。
国际老年营养指南也强调,高龄群体不能单纯照搬“七分饱”原则。中国老年医学学会2023年发布的专家共识指出,“消瘦和营养不良造成的风险,远远高于脂肪轻微超标。”简而言之,错误坚持“饭吃少点”可能反而削弱健康底线。
70岁以后,人体会出现哪些饮食相关的变化?这5点,许多家庭很容易忽视:
![]()
咀嚼能力下降
老年人牙齿磨损、牙龈萎缩,导致咀嚼困难。一项面向上海873名老人调查显示,约32%的受访者无法正常进食坚硬食物,进食量比同龄人低18%。这直接影响了蛋白和能量的获取。
消化功能减弱
胃肠道蠕动变慢、酶分泌减少,易发生胃胀、食欲减退。研究显示,超过68%的高龄老人不同程度遭遇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若进食过少,极易诱发维生素、矿物质缺乏。
肌肉流失速度加快
一旦蛋白摄入不足或吸收差,全年肌肉可能会损失高达3%-5%,加速肌少症进展,增加跌倒和骨折风险。
![]()
免疫力随营养下降而降低
流感疫苗保护率与体重、营养状况成正比。身体营养跟不上,“小感冒”也容易升级成严重呼吸道感染。
饥饿与饱腹信号变迟钝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调节机制变慢,经常意识不到自己已经吃得太少,就会陷入隐性营养不良。
医生总结,70岁以上老年人饮食应远离“一刀切”,而要做到以下5点:
热量不能过低,结合体型适度增量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70岁后如体重偏轻、BMI低于22,每日总能量摄入量宜高于1800千卡,而且随着活动量适度调整,别再刻意追求低热量。坚持体重缓慢上涨1-2公斤,远优于缓慢消瘦。
![]()
优质蛋白要足量,每天吃一点肉蛋奶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建议:高龄老年人每日优质蛋白摄入不少于65克。主食之外,坚持吃鸡蛋、鱼、禽肉、牛奶等,搭配豆制品。不要怕胆固醇,蛋黄隔天吃一次即可。
多样化饮食,少盐少油为主
老年人最怕饮食单一,营养缺口大。厨师建议搭配5种以上食物,蔬菜水果白肉要变着样做;控盐限油,每日盐摄入不超过5克,油25克,防血压升高。
餐次分配合理,不要晚餐过少
许多人习惯晚饭极清淡,但夜间机体修复最需供能。建议三餐之间加小零食或奶类、坚果(如核桃、杏仁),每餐“八分饱”最佳,千万不能长期一顿省一顿,别把晚餐饿成“喝粥加咸菜”。
![]()
关注体重与血检,定期调整饮食计划
每月自查体重,力量明显变差、衣服越来越宽松要警惕。定期检查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一旦发现下降,及时向营养师或老年专科医生调整膳食结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